我究竟有多需要知乎微博豆瓣?
最开始用豆瓣,是为了记录生活、记录自己思考过的轨迹和一点点阶段性的成果、记录自己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看过的风景。结果么,现在一打开豆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话题,经济、社会问题、个人生活、极简主义、美术、摄影、消费、旅行,有照片、文字、表格、视频,有种草的拔草的,只要我曾经看过的内容,后台就会给我推送相关的信息,这实在是太多了。我理解一个网站的运营需要巨大的用户流量,你在上面花的每一分钟对网站都是有益的。只是对自身是否有益,最好再想想清楚。
和互联网算法的朋友了解到,原来推送给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个新闻标题,都是精心计算过的,根据我的阅读习惯、我点进去标题的关键字是什么、我长时间阅读内容之间的共同关键字等等信息,去给我推送更多的内容。同时,推送给我的内容,我的点击率、阅读时长,又成为了算法是否足够高明的考核标准。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睡前读一本书,20分钟就困了,而玩手机可以1-2个小时都精神焕发。一本书在写的时候,对其受众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互联网,以至于可能会觉得知识过于枯燥或剧情很无聊,例如在读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又比如一头雾水的《押沙龙》,这样的作品,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而由于他们本身的深度和难度,又决定了他们注定不会为大多数人学习甚至喜爱。而互联网则是完全摸清了我的兴趣点,按照我的兴趣点不断给我推送,以至于越看越兴奋,睡的也更晚了。
最早玩微博我也关注了一堆各式各样的博主,看起来很厉害知识面很广,但都只是短暂的信息和思考,非常浅薄,根本没有将一个问题想得足够透彻,最后就是浅尝辄止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甩几个新鲜名词就以为自己真的懂了,背后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没有足够充实的事实和依据,拾人牙慧/鹦鹉学舌,这才最要命!亦或是,博主或许经历了严密的思考,或许结论是正确的、有益的,但受限于篇幅、表达方式,往往不会像一篇论文、一篇严谨的文章,去论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往往一篇文论、严谨的文章,阅读起来是需要沉浸、专注,不简单也精深,这样的阅读能力和长时间碎片阅读所养成的阅读能力是截然不同的。而对于只套用结论、没有思考过程的结果,我想我是心知肚明的。
太焦虑了。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想做一个掉队的人,所以拼命吸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被各种通讯软件包围,所以注意力持续分散。当然这在某些时候不是件完全的坏事,比如这次疫情,由于新闻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如果我一开始完全不关注、不了解、不从一些所谓旁门左道的渠道找到一些真实度很高的信息,而按照原定的计划,那么生活就会截然不同。当然了,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真假难辨的信息,如何思考、联想、去繁就简、去伪存真,这对我们大脑加工信息的水平上也是一个极大考验。但大多数时候我想这样的信息的实用度并不高,所以要把碎片化信息的吸收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长时间、专注、沉浸的深度阅读,缜密思考。
我始终觉得,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饭要自己一口一口吃。别人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思考的成果,终究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书我还是想要自己去看,看不懂不要紧,第二遍、第三遍。书评不会写不要紧,最傻的字眼最浅显的语句先码起来。没有感悟不要紧,最直观的感受往上堆。即便是这个好那个不好,这样粗浅的感悟,也是自己啊!为什么一定是长篇大论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只要孜孜不倦的读下去、思考下去,勤劳的写下去,就是长足的进步了。最多,自己写完的书评,自己读一读,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去思考问题的。和别人的书评比较一下,学着了解别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怎么去分析的,而不仅仅是别人思考过了的成果。这不容易,就跟做精读要写概要一样,这很难,但总要有个开始。
不知道看什么?简单啊,豆瓣的年度书单找出来,选上个几本,自己看起来,这就要花很长时间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心理,这么多的题材,一个题材选出几本代表作先入个门。这么些书,估计就要花至少2年才能通读,更遑论还要思考写评价。讲到底,文章不是一天练出来的,也不是看几篇别人的书评自己就能复制的。选书的眼光,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也不是看几篇书评就能做到的,我总要自己看过了、思考过了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才是别人拿不走的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然而现在的情况比较糟糕,被各种信息占据了太多时间,该看的书进度反而落后,各种网站在拼命给你脑子里塞满各种刺激的、新鲜的、好玩的信息,你看一只猫好可爱,接着就给你推送一堆可爱的猫咪,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让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我觉得这种情况该改一改了。第一步是把各种网站的手机端删掉,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手机端!需要的时候打开电脑查就好了!目前删掉了微博、豆瓣、淘宝、快看漫画、loft、ins、翻墙、大众点评、微信上取关了各种公众号如某包某黎,微信和支付宝保留,银行app保留,只留一个笔记本记录日常一闪而过的想法!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