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权益
查看话题 >为什么我逐渐淡出了同性恋社群
最近几个关于同性恋的消息又引起了大家的讨论,但我没有特别去关注。说实话,如果不是看到《中国没有同性恋》这篇文章,或许连写下自己故事的意愿都不会有吧。可写出来总是有意义的,不说直人,即使是同志,很多人对社群的接触也停留于表面。
作为在高校性别性向社团待过一两年+LGBT NGO实习过的人,这一两年我把和社群的接触保持在了最低限度,也已经很久没有在网络上就相关议题发声了,中间的转变说来话长。
1.
大一开始我就知道学校有个LGBT社团,却等到大二快结束时才申请加入,起因是他们办的一场活动非常有行动力,让我觉得好像真的能改变什么。不幸的是,大三上学期风云突变,学校团委突然加大了对社团的打击力度,加上管理层成员的各种问题,社团在学期初举办了几场活动后就被迫进入休眠状态。
学年结束,我找到一份LGBT NGO的暑期实习,带着行李飞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工作。两个月的经历极大刷新了我对非北上广等大城市地区LGBT群体的认识,比如某位经常来参加机构活动的大哥,他直到和老婆结婚后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Gay,现在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很多人对基本的性(sexuality)、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一无所知,虽然喜欢同性、参加LGBT的活动,却仍然觉得“我不是同性恋”,或坚信“男人应该XXX”。
我从小比较幸运,不仅对于自己的性向很容易就接受,而且通过书籍和网络了解了非常多知识。初高中和一些好朋友出柜过,总体来说不觉得特别压抑。所以工作中接触形形色色对自己不认可的同志后,才意识到原来大多数人是这样子的。或许95、00后好一些,出生不久就接触到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网络平台,不说认同良好,至少脑子里有了“同性恋”的概念。像新闻里那个青岛男孩的父亲,或许他终其一生都难在大脑里建立起对LGBT群体的概念。所以从小生长在城市或开明环境中的同性恋,无形中拥有了文化资本上的优势,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快速。很多你的同龄人可能成长在一种“信息洼地”当中,活了二三十岁后才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了“另一种人”,这样的打击和痛苦是很难承受的。
2.
虽然做的是好事,也是服务自己的社群,可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LGBT领域的NGO发展艰难,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中。
比如活动开始前突然被官方临时宣布取消,不仅活动办不成还得倒贴钱,已经购买的物料、邀请嘉宾花费的人力物力、场地租领的费用等都白费了。钱财的耗损加剧了机构运营的难度,活动被压制也代表着失去扩大影响力的机会,没有影响力就得不到民间的支持,也很难申请基金会的扶持。而众所周知,近年来对NGO资金的管制本就很严格,几重打压下,生存都成为一个问题,更别说发展。
缺乏资金就无法招揽人才、建设机构,于是整个领域长期处于非专业化的状态。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志愿者招募与管理。非常让我难受的一点是,大量的LGBT领域内的NGO都存在压榨志愿者劳力的现象,而且没有给予志愿者相应的尊重。似乎有种“反正都是自己人”,所以不是很在乎的心态。不仅仅是地方NGO,北京、上海等一些全国性的头部NGO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反观我服务过的另一领域的NGO,不仅每项活动有成熟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定期还有给志愿者的福利:讲座名额,参观展览,学习机会等。每一次和志愿者的联系中,也都保持着专业、的态度。
3.
如果说来自上头的追击和大环境的压迫尚且能够承受的话,那么更多的失望和愤怒则来自于社群内部。作为一个各方面被歧视的群体,男同志内部却惊人地存在着同等数量强度的歧视。
对于“娘”的歧视。追求肌肉没有错,喜欢更“爷们”一些的对象也可以,但有什么理由去歧视那些娘的人呢?甚至声称正是有这样的人,同志才会被歧视。每次听到这种论调,我都气到爆炸,这和美国那些“精神白人”的亚裔傻逼有什么区别?白人老爷之所以歧视你难道是因为不够优秀?醒醒吧,被压迫者就该认清自己的身份,对于压迫者来说想要挑你的错有成千上百种理由。不去反歧视而去挑剔自己人,是典型的臀脑分离。
对于“丑”、“老”的歧视。人们时常有种错觉,认为gay都精通时尚、面容俊秀,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因为那些不够优秀的人根本不会被看见。悲哀的是,很多同志对他人的外貌也极度苛求,动不动便言语攻击,忘了八块肌、公狗腰的始终是人群中的少数。更严重的,小软件上普遍存在“物化”他人的现象。动辄要照片、问数据,不合心意的便一概不理,这种物化造成了大家的身材焦虑。你或许会说,既然如此,那努力健身修容成为帅哥不就好了?可事实上,即使是外貌出色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仅仅是一堆数字,或别人只喜欢自己的肉体,久而久之失去对维系一段长期关系的信心。
国外的研究揭示,即使是在平权已经取得许多进步的国家,相比于女同来说,男同居住在自己的社群里不仅不会得到更多支持,抑郁焦虑的概率反而会上升。背后原因和有毒的男性气质密不可分。这个结果不难预见,看女性群体就知道了——直男对女性外貌的苛求和物化造成了女性普遍的不自信、身材焦虑、低自尊等现象,Gay如果不去反思现状的话那这些负面后果同样无法避免。
最后,是对于女性和弱者的歧视。正如八组曾经有脑子进水的人号召所有女性反同一样,男同里也有相当一部分脑子有坑的人仇女,而且还理直气壮。这样弱势群体互害的戏码,在威权崇拜的东亚三国真是屡见不鲜。
4.
撇除上述种种心怀偏见之人,还存在一个庞大无比的群体: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秉持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古训,或是在小软件上不知疲倦地寻找一个又一个交配的对象;或是多种渠道尝试着寻找一个靠谱的伴侣,渴望同时拥有稳定的爱情和工作。至于平权、科普,那是无所谓的,“我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是他们的宗旨。
我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却也隐隐觉得不屑:当整个外部环境步步紧逼,不断向你施压、夺取你权利的时候,试问哪来安稳的日子?没有家人的理解、朋友的祝福、制度的保障和社会的认可,一段关系能走多久?活在阳光下的异性恋如今离婚率都高达惊人的1/3,活在阴影里的生物还相信自己能一生一世一双人?
推动平权事业往前进并不需要你抛头颅、洒热血,或冒着风险和所有人出柜。在网络上点赞、转发、评论相关内容,参加NGO的活动,捐款或购买纪念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支持。
5、
我从小就是个对群体归属感很薄弱的人,也很容易被情绪扰动。所以思前想后,我认为和圈子保持一段不近不远的距离最合适。有空的时候还去当当志愿者,转转文章,但和真人间的来往只限于几个以前就认识的好朋友,也很少再去写科普文或与人争论。对于仍在做实事的人,我十分钦佩;但如果有一天他们选择放弃了,我也一万分的理解。
历史或许会一直往前进,但它不小心后退的几步对一代人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抱歉,我不想用自己的一辈子去赌,也不相信个体能对抗一个时代。我是个悲观的人,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今天是5月17日,愿你的未来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