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考研复习也有核心能力?
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当我们在学习《艺术概论》时,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
可以说,艺术概论是从哲学的角度,宏观的把握“艺术”以及“艺术活动”的一门学科。(注:我们不是在具体的分析艺术作品,注意区分艺术和艺术作品的概念不同)
哲学,是解释最本质问题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世界的方法、观看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样,《艺术概论》也要回答这些关于艺术的最基本的问题:
- “艺术”是什么?
- “艺术”有什么?
- “艺术作品”由什么构成?
- “艺术”是怎么诞生的?
- “艺术”是如何变化的?
- “艺术”是如何被创作的?
- “艺术”是怎么被接受的?
《艺术概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为我们解答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而这种理论分析能力,就是我们学习《艺术概论》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艺概思维”。
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问题拆解,放进《艺术概论》所提供的框架中来分析和解释,把《艺术概论》作为一种方法论来使用。

还是太抽象?
“艺概思维”到底是啥?
不着急,让我们慢慢来,从事件分析和现象分析类的问题作为案例来讲清楚究竟何为“艺概思维”。这两种类型问题的答案不会直接在教科书里体现,所以需要额外的分析和对思路的打磨。
事件分析
据媒体报道,近来知名企业家马云的墨迹现身拍卖会并拍出数百万人民币的高价,可这幅“马体”墨宝却让大家分不清楚写的究竟是“活禅”还是“话禅”,被质疑缺乏基本的艺术性。于是,褒之者谓其热心公益,贬之者谓为“商业对艺术的篡夺”,试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有理有据的分析该事件。
2016央美人文艺概真题

在分析事件时,大家往往容易被各种信息扰乱注意力,这样形成的思路往往不得要领。找到一个重点,用完整而富有逻辑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够清晰。
拆解该事件,我们得到的有效信息是:“高价”、“缺乏艺术性”、“艺术与商业冲突”。总结来说,产生褒贬不一的原因,在于大众对“马体墨宝”的商业价值与艺术性分的不够清楚,对行为的认识不够准确,而这种观念混淆才造成了观点的分化与冲突。
得出这一结论就很好找到书本中的理论支撑,在《艺术概论》第五章作品论中,详细阐述过关于艺术作品艺术美和商品属性的问题。在该事件中,社会消费的是“马体墨宝”的商业价值,其艺术性的部分被压制了。依据这种分析,加上书本理论的支撑,给出相应的判断,才会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力,不至于让人不知所云。
现象分析
试论述拍卖行的教育意义。
2018央美艺管艺概真题

“大美育”是近来被社会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乍一看,这个问题可以马上联系到《艺术概论》第六章接受论中的“社会环节”,以及“审美教育”部分。
答到以上两点已经可以证明考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但考虑到艺管学院本身的偏向,在回答这道题目的时候更应该注意体现考生对拍卖行业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教育”广义上的理解。
狭义上看,拍卖行开设学院(苏富比学院),以及鉴赏班(嘉德教育中心)是教育功能的体现。但从更广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话,拍卖行做的预展、高价拍品的诞生所引起的大众关注、拍卖现场营造的美术史现场(班克斯事件),都是向社会释放艺术影响力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教育”。这些内容都可以适当的加到答案中去。
以上两个案例是小编的一些观点,在实际复习和应试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和理解方法,不限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概论》原理的方法。
整体而言,艺术概论复习的最基础部分是记牢知识点:理论的结构、知识点的信息、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再来建构我们前文提到的“艺概思维”这种核心能力,做整体的提升。
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考题种类的变化,能在书本知识体系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会越来越少,“艺概思维”的重要性会愈发明显。但这种思维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地训练,不管是对真题的解析,还是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分析,经常性的打磨,会使自己的知识更成体系,检索起来也更快。(当然,选择刻画艺术会让你事半功倍。)
最后,要强调的是,“艺概思维”用在应试上是一种很保险的办法。但是,作为艺术理论的学习者,应该更加打牢基础、广泛涉猎,而不要妄想仅仅依靠一种思维方式或是应试方法就能够成为合格的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