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云、捕风、追地铁…一场大型改造日常运动 | 黄油电波
在这场大型日常改造运动背后,是年轻人正在试图跳出既定规则,通过对平凡日常的创造性解读与再造,来重新审视与拥抱日常中被忽略的真实。
撰文 | 艾米莉 Huohuo 阿瑶 编辑 | Zafka
序
近期,一系列被打上「无用技能」、「无聊创造」标签的行为正在迅速走红,闲暇时间里的非功利性创造成为潮流。
无论是风靡B站与微博的无用发明家手工耿,坚持“沙雕”创造的王村村,还是为云朵编号打分的赏云协会……这些热议的文化现象,不仅仅只是无用创造力的狂欢,在我们看来,它更是一场「大型日常改造运动」。同时,这一主题背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持续流动与变化的时空中,年轻人是如何感知、理解与接纳真实的日常。
在本篇黄油电波中,我们将从各类文化现象的细致梳理入手,并结合行为本身的特点、仪式与符号,来解码与发掘这场运动的真正意涵。我们认为,在这场大型日常改造运动背后,是年轻人正在试图跳出既定规则,通过对平凡日常的创造性解读与再造,来重新审视与拥抱日常中被忽略的真实。之后,我们也将持续观测相关议题,并推出「真实日常的感知与接纳」系列趋势观察文章。
一. 改造日常的两个面向:「无用之用」与「平行宇宙」
无论是以赏云、追风协会为代表的日常景观记录者、王村村为代表的无用手工党,还是以嗦螺门为代表的平行日常组织,这些看似“无用”或“无聊”的创造性行为,其实反映了人们跳出既定视角与规则,对平凡日常进行创造性改造的不同面向。总体而言,他们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类型:
1)“无用之用”:通过孜孜不倦地细致观察和功能再造,探索平凡日常的花样解法。
在这个派别里,一类人专注于捣鼓发明创造,搞生活”实验“。比如王村村,在许多普通年轻人认为拥有私人泳池只是个遥远的梦时,他就已经动手把自家浴缸铺上蓝色马赛克瓷砖,换上游泳的行头,潜进浴缸的水里假想自己在马尔代夫泡澡了;当别人还在vlog里脑补博主的田园生活时,他为了体验田园生活,把“私人泳池”浴缸改造成了一块水稻种植地。
而另一类人,则把关注点从衣食住行转向自然景观,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记录它们。当常人还只是偶尔抬头看看天时,赏云协会的成员已经拿着《云彩收集手册》(The Cloud Collector’s Handbook)开始收集云彩:依据自编的云彩分类图库,给每天不期而遇的云拍照、打分。此外,当大多数人还以为风是看不见的时候,豆瓣”你捕到的风的形状“话题下已经聚集了一大波”捕风人“,记录下风从其他事物上经过的轨迹:被吹皱的裙摆形状是风的形状,天边云朵的外缘是风的形状。

2)“平行宇宙”:跳出现有规则与观念的束缚,将平凡日常解读成为自定义的理想国。
和我们曾在《当代神秘主义启示录》提到的「日常生活异常化」类似,一些年轻人会为日常事物添加神秘主义元素,以获得拥有更大想象空间的“平行宇宙”。他们中的一些人,专注于赋予日常食物以宗教感。比如把意大利面看成创世神分身的”飞天意面教“成员,“把吃面当成跟信仰耶稣一样的,面条是唯一的神”,日常吃面前都要祈祷一句”RAmen“。类似的还有将螺蛳粉奉为“螺神”的”嗦螺门“成员。
而另外一些人,则会以敬畏自然和未知事物的角度解读城市建筑。比如豆瓣小组“BDO迷恋患者症候群”,日常会分享在城市中看到的让人感到空间尺度和自身渺小的建筑,比如下图中位于辽宁的鲅鱼公主雕塑。

二. 改造日常的两种手法:「硬核学科化」与「社群共创法」
前文提到的改造日常的行为在路径与手法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伴随着日益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媒介环境,个人的日常改造在社交网络的发酵之下得以成为系统性和群体性的共同改造。具体来说:
1.硬核学科化:参照现有学科知识、理论与框架,建立自己的阐释系统。
比如赏云协会基于气象学知识,自建了一套云彩分类图库,还配套了解读云朵及相关气象知识的书籍,协会成员自称可以“科学赏云”。“嗦螺门”的创始人@食者道三斋 除了在《螺蛳粉的创世神话》等文中“构建了螺蛳宇宙的神话学历史框架”之外,还用类似的方法重新阐释了吃榴莲酥这件事。在《榴莲酥的宇宙湮灭》一文中,他写道:“所有平行宇宙的时空,都随着那榴莲酥的破裂而戛然而止。并且,无论哪个宇宙,都存在那颗榴莲酥。无论吃榴莲酥的是‘我’,还是恐龙人、章鱼人、螳螂人,那榴莲酥都是宇宙湮灭的导火索”。

2)社群共创法:通过社群化的联结,参与者能获得多重视角,也能被刺激再创造。
比如赏云协会会员在入会后有自己的徽章和证书,能和同好线上邮件分享云朵,还能参加线下聚会。类似的,“飞天意面教”中国分舵除了在线上论坛讨论,还会筹办线下面基会,成立了财务组、后勤组、议事组,还有机动组。而聚集在“BDO迷恋患者症候群”、“云朵症”等地的豆瓣小组成员,也在共享同一套“创造”原则的同时,互相激发,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观察和挖掘“平常”里的不平常。
正如国内“罕见天象追逐”协会成员计云在接受“故事FM”采访时所说:“这是一个真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事情,看到的人越多就越高兴,看到的人越多就拥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惊喜。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终其一生看到的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成千上万的爱好者都参与进来,一起观察和分享,我们就享有了无数倍的资源,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探索到世界上绝大部分最神奇的自然现象”。

三. 改造日常的背后:跳出规则,重新审视与拥抱日常中被忽略的真实
在改造日常运动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年轻人正在跳出规则,重新审视与拥抱日常中被忽略的真实。
一方面,拥抱日常的小改造能为有限的闲暇时间赋予更有趣的价值。这是因为,较之以往,年轻人的闲暇时间更为有限也更为碎片化,因此,他们也更为珍视闲暇时间的价值。同时,原本聊以自娱的消费式解决方案正在日益趋同,拥抱日常的低成本小改造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拥抱日常的小改造本身也是对「真实」的重新解读与选择。这是因为,在一切现实事物都能通过类型化的媒介符号被快速展示与消费的时代,过往被认定的真实世界正在迅速地扁平化,失去了它原本的广度与想象空间。而原本被忽略与被遗忘的日常则构成今天最大也最纯粹的真实土壤。
对于商业世界来说,如何理解今天更为复杂、立体的真实日常,成为商业创新的重要命题。相比传统对真实日常扁平化、符号化的理解,商业创新的核心机会点在于,如何基于日常环境本身,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来成为年轻人改造日常的力量与载体,赋予日常以全新的体验。
事实上,我们已然看到一小部分商业品牌开始主动联合年轻人文化,通过改造原本平淡、易被忽视的空间,来让年轻人体验到更为丰富、有趣与立体的日常生活。例如,“故事FM”和轻芒筹备的地铁展将年轻人平淡的乘车体验,改造为集体寻找通勤彩蛋的过程。主办方将「好内容·行动展」置于北京10号线上日常运行的某一趟地铁中,但由于这辆地铁的运行时间未知,很多参观者选择加入“去10号线追地铁”行动,和别人一起卡点追地铁、看展览,并表示:“平时通勤的地铁上大家应该就是乖乖做「日常的自己」,比较拘谨,把自己装在盒子里。但这次拍一镜到底的感受是「在地铁里开演唱会」、「在地铁贴了画的地板上躺下」、「在地铁上给路人画画」都是顺理成章并且很想尝试的事情了”。

最后,一段王村村的视频送给正在阅读我们的你们,“希望你开心”。
Reference: 1)未来预想图,《赏云协会:收集云彩的人》 2)GQ报道,《王村村:接下来这个事一席强烈要求我删掉,他们觉得实在是太无聊了》 3)谷雨实验室,《没用的手工,有用的手工耿》 4)箭厂视频,《妈,我加入了飞面神教》 5)食者道三斋,《螺蛳粉的创世神话》 6)食者道三斋,《榴莲酥的宇宙湮灭》 7)故事FM,《罕见天象追逐者:我乘高铁去追世界上最妖怪的云》 8)故事FM,《12 个追地铁的人:照亮生活的一次追逐》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 openyouthology001)「黄油电波」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