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就是万能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之后,美国ZF拔出了1万亿美元进行救市,并对私有产权进行了系统性接管。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彻底打破了ZF作为消极守夜人的角色,让传统经济学家不寒而栗。
在他们看来,这完全是对规则的破坏——这个救市计划将人治置于法治之上。
而法治就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它是至高无上的。
救市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我们已经可以基本了解以保罗.海恩等为首的世界顶尖经济学家的大致思路了。
他们认为,市场是有自己内在运行规律的,亏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系统中是起着核心作用的,无法经受市场检验的企业家行为必须受到惩罚。而ZF补贴私企,出手救市软化了预算约束,亏损这种惩罚性力量就被按下了暂停键,做出决定的企业不需要承担后果,成本和负担由其他普罗大众来承担了。
而有先例在前,这些做出错误决定的企业家知道反正有ZF兜底,那下次他们就敢玩把更大的,没关系嘛,一切都有他人买单呢。那市场就会进一步走向失控,直至无法挽回。
但当时的情景下,ZF能否不救市呢?保罗没有就此事进一步分析,我浅薄的知识也无法分析出到底是救市还是不救对美国长远经济发展更好。
保罗已逝,他也无法再分析。但他留下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却可以给我们一种思路,让我们化繁为简,对许多复杂的事物进行理解。正如他在序文里所说的一样,这本书将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从杂乱与纷扰中发现意义,如何澄清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并纠正每天来自报纸、政客、别有用心者和咖啡馆里自以为是的人的各种论断。
那到底什么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呢?作者开宗明义,在第一章即告诉我们,该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由下述基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说人话就是:所有社会现象都是个人的自愿选择,自愿交换是经济学最看重的原则,而产权清晰是是自愿交换的前提。
他用大量鲜活的例子,非常简洁的公式,不断确认和论证以上概念,常常给我们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觉。
中介真的那么可恶吗?为什么在纽约城里想租一间公寓竞争如此激烈:人们竟然经常需要看报纸的讣告栏来搜寻有没有即将空出的公寓可以租?为什么对汽油进行价格限制就会导致汽油短缺?有什么方法可以简单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吗?诸此种种,不胜枚举。
且让保罗.海恩用他经济学的利剑一一剖析给你看!
一、 中介真的那么可恶吗
在很多人看来,中介都是社会的寄生虫。
他们并不生产和创造财富,而只靠卖弄嘴皮子为生。
他们为了促成交易,无所不用其极。
很多人在挂出自己出售或者求购的信息时,都会很认真地写明:中介勿扰。
没错,想想我们最熟悉的房地产中介。
现在国内一线城市平均一套房500万左右,中介只要花点时间带你去看看房,然后你确定买了,和你一起签个三方合同,合同是现成的,签合同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就算要折腾一下,一些细节要确认,有个两三天也足够了。
OK,成交,3%中介费到手,也就是15万。
就这一单,就相当于很多人全年的收入。这实在是比抢银行来钱还快。
最关键是在整个过程中,中介没有任何成本。
除了费点嘴皮子说服你买房,说服卖家卖房以外,他们没有付出任何东西。
也许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是其他任何中介服务都一样,中介没有付出成本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回报。
这同时也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心理最不平衡的地方。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所认为的理想交易状态是怎样的呢?
你想买房的时候,正好认识了一位想卖房的朋友,价格和位置都正好合你心意,然后你们两人顺利交易,皆大欢喜。
你想求职的时候,正好认识了一位公司老总要招人,薪水和职位都正好合你心意,然后你顺利就职,皆大欢喜。
这种情况有吗?有,但是非常少。我相信如果没有中介提供信息,更可能出现的是你寻寻觅觅许久,既没买到房也没找到工作,最后只能流浪街头。
这时你可能就会祈祷,上天啊,请给我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吧,为此我什么都愿意付出。
打住打住,这就奇怪了,既然你什么都愿意付出,那为什么收你一点中介费你又觉得如此不爽了呢?
作者在书中早就明确指出,将一个不理想的状况(通过中介买到房或者找到工作付出中介费)和一个更合意的状况(自己找到工作自己找到业主买房)相比时,后者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可达到的。拿不够理想却无法达到的状况进行比较是错误的。
大家各司其职各分其工,做自己最专业也最擅长做的事情,再通过交易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富裕。
中介提供的服务也一样。
他们贩卖的并不是嘴皮子,而是信息。
对于每个人来说,知识和信息都是稀缺品。
而中介能告诉我们有哪些合适的机会可供选择,通常从其他任何途径都难以得到这些信息。
中介的存在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成交易的成交。
中介和所有的生产制造商一样,也是真正的财富生产者,因为他们给我们创造了更多令人满意的选择机会。
而我们不要忘了,经济学思维所有理论都建立在这个假设上:所有社会现象都是个人的自愿选择。选择越多,从经济学上来说,该人拥有的财富就越多。
二、 强制限价有用吗
民众抱怨汽油价格太高了。
为了让大家满意,本来市场上油价为8元/L,ZF出手确定加油最高价为6元/L。
耶,好棒!消费者欢欣鼓舞,第一时间跑去加油站加油。
开车到加油站一看,已经排起了长龙。限价后经常会出现汽油短缺的现象,大家不得不早起去排队,或者雇人排队,或者四处搜寻。
表面上看,汽油价格是降低了呀。原来我加一箱油要300元,现在只要225元了,便宜太多了。
但其实,这只是汽油的货币成本降低了而已!
对于一个正常有收入,为了加油而不得不去排队的人来说,加油的成本并没有降低。
比方一个人日薪300元,如果对汽油不进行限价,他可能上下班路过加油站时花个三五分钟顺便加一下油就可以了。
但汽油被限价,他不得不在加油站排上半天的队,这半天的成本就是150元。
那他加一箱油的实际成本就到了375元。
也许他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比方给加油的工人一些回扣,给加油站老板送礼,让自己可以插队;或者是充值自己的加油卡,成为VIP客户,获得优先加油的权利。
但这些也是成本啊。并不是只有货币才是成本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限价打破供求协调,导致市场混乱,作者又举了一个例子,关于纽约城内租公寓的故事。在纽约城里想租一间公寓竞争非常激烈:人们竟然经常需要看报纸的讣告栏来搜寻有没有即将空出的公寓可以出租。
几十年来,纽约市的公寓房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短缺出现并不是因为自由市场不起作用了,而是因为几十来前纽约市政委员会的官员们进行房租管制——明明可以租600刀的房子,委员会就是要求你只租400刀。想多收租金?对不起,你违法了!
好吧,房东们忍气吞声少收点房租。
而房客们觉得很超值,能以这么低的价格租到公寓。OK,那大家都想租。
但公寓总共就这么多套,你也想租我也想租,那怎么办?
那找房子就有着高昂的非货币成本,看讣告就是其中之一。
租到房子了,你以为就万事大吉了吗?
NONONO!
房东房租少收了,心里不爽了,其他地方就得找补回来!
房子漏水,窗户进风,暖气不暖,要房东修?不好意思,我没时间,你自己修吧,不租拉倒!
我是白人,你是黑人或者亚裔,想租我房?不好意思,今天公寓身体有恙,不便出租!我就是只租给白人,你能奈我何?
你可以去投诉啊,你可以去抱怨啊,这房子是我的,我想租给谁租给谁,反正想租房的人排起了长龙!
房租管制,赢得了租到理想公寓租客的支持,但要收获租不到房子民众的抱怨,也要面对租客们对消极房东的种种投诉,这就是市政委员会的收益和成本。
其实在我看来,房租管制不光是打破供需协调,也是从根本上违背了经济学最看重的自愿原则,随之增加的社会成本就由买方卖方以及ZF三方来承担了。
三、 我们拥有污染权吗?
197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颁布了新法规,允许和鼓励空气污染源之间进行交易。执行机构没有对每个烟囱的排放制定严格的限制,而是给了一个总的排放量指标,允许工厂在某处超限,只要在另一处补回来就可以。同样,企业可以建造新的工厂,排放新的污染空气,前提是不要超过总的排放量指标——可以向另一个企业购买排放指标,从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这就是污染权买卖的由来。
居然有污染权?居然还能自由买卖?
相信很多环保主义者和我一样,已经跳起来了。
如果甲企业可以减排,那就应该减排,而不是把这个减排量卖给乙企业,让乙企业多排一点。哪能这样呢?没人拥有污染权,更不应该买卖污染权!
但这个前提是有问题的。作者在书中指出,企业实际上确实有权向空气中排放有害物质,这已经被事实证明了:它们可以公开地进行排放,而且没有被处罚。无论是实际上还是法律上,它们都拥有所谓的污染权。
污染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正是因为可以买卖它,所以才能有改善空气质量的可能性。环保署可以制定使用购买污染权的比例,比方要使用100个单位,必须购买130个。这样在事实上就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同时,企业知道它们可以把节省下的减排指标卖给其他人,就更有可能去投入金钱和时间去发现和发明新的手段以进行减排。
更加清洁的空气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但同时也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视任何一种能用更低的成本达成更多目标的制度。
征收道路拥堵费也一样。
每个人都知道会塞车,但是每个人还是会把自己的车开到城市道路上,为更塞而添上一把力。
有什么办法可以简单经济地解决塞车问题吗?
有。作者非常简单地回答:钱。
收钱。向在高峰期开车上路的人收钱。
这样一来,拼车出行会更容易组织,公共汽车会跑得更快,城市道路将畅通无阻,每个人的境况都会有所改善。
真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啊。
但是据作者说,有效。
这个暂时还找不到支撑的实例,但是我国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免收高速费后,大部分高速公路在节假日变成停车场我感觉也能作为一个有力佐证的反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书53.7万字,我觉得从每一个字里都透出来钱字。
我这个粗浅的读后感四千来字,每一个字里也都是钱字。
是的,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如何实现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达成最大绩效的目的,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自由市场上的所有交易都可以用价格这个信号灯来调节。
市场上某个东西供大于求?降价,降价就能清仓。
某个东西求大于供?涨价,涨价就不会出现短缺(买不起的人自然会找到替代品,这个不用我们操心)。
环境污染严重?可以买卖污染权,有办法减轻污染的企业可以收钱,没办法的就只能交钱。
交通堵塞严重?交钱,购买私家车通行权,有钱的开车,没钱的拼车或者坐公车。
但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也说得非常清楚:仅靠经济学理论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有趣或者重要的社会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补充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文化、政治、心理学以及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制度。
最好的经济学家不仅仅是技术匠人,他们能结合历史政治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如。
就像钱很有用,但并不是万能的一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样,非常有趣也有用,但并不是万能的应用公式。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们也许仍然在很多问题上有困惑,但是至少我们会有一个新的视角去看世界,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