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复仇:在不对与错误之间,她选择做一个手刃仇人的母亲

文 | 程程
昨天是母亲节,大多数人都陪着妈妈吃吃喝喝快乐过节,朋友圈也被母亲节的祥和气氛刷屏。难得妈妈来上海看我,却被我请客看了一个母亲的复仇。我开玩笑的和妈妈说,这个母亲节你应该很难忘,在皮卡丘和复仇里,我没有选皮卡丘。妈妈一脸嫌弃说到,当然难忘,午饭还是我请的呢。
很幸运我是如此幸福的长大,在奔三的路上,我依旧可以和妈妈开心玩笑。同时,也松了一口气,让一个母亲看另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挺残忍的,还好我妈的心态没有崩。
近几年印度电影的表现让人颇为意外,不管是《摔跤吧爸爸》,还是前一段时间的《调音师》,人们开始期待印度电影未来惊艳的表现。《一个母亲的复仇》与近几年诸多印度电影主题相似,也是从女权角度出发。

电影的前半段改编自印度真实事件“黑公交轮奸案”,后半段母亲在私家侦探的帮助下进行复仇,让人们看到在寻求法律无望的情况下,一个母亲是如何从面对律师问询都结巴颤抖变成有条不紊的设计并完成一系列复仇计划。
电影赚足了人们的眼泪,上映的第二天一条“一个母亲的复仇 哭”占据着热搜,看过的人建议还没看的人要带着纸巾,否则只能和旁边的人去借,有人说身边的人哭了半场。刷微博和评论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说一句话“为母则强”,也有很多人在感慨母爱的伟大。

看这些时,我还没有去看电影。但是,当我真的开始看电影时,我突然感觉到“为母则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极为心酸的赞扬母亲的话吧。当一个母亲必须强大时,多半是因为孩子受尽委屈又无处申诉的,作为一个母亲,谁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历尽磨难呢?
当为母则强被看做理所应当,那些无法用自己肩膀给孩子扛起一片天的母亲反而备受指责。当一个女孩被父母宠爱到二十五六岁,她们进入婚姻,身份转化为妻子,开始承担家庭中的诸多琐事和千百年来默认的责任。
似乎当身份转化,当孕育开始,所有母亲的属性便要自动背负,而被宽容和试错的机会被全面剥夺。从降生开始对孩子的喂养到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母亲都背负着巨大的责任,做的好被人夸赞,这个母亲很聪明,出问题时,大家又在指责“怎么有这样当妈的”?
昨天Ella发长文讲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生育所带来的身体变化让网友大赞她的坦诚和难得。

毕竟前几天英国王妃梅根生育后面对镜头和媒体时,她那隆起的腹部被许多人吐槽,甚至有人直接留言问“为何她的肚子还是那么鼓?”不管这是真的不懂,还是故意在杠,都很悲哀。

因为这个社会中对女性甚至母亲美的定义似乎就是片面的,人们总希望女人是美丽美好的,最好是家庭和事业兼顾。所以很多事业女性被采访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
在一次提问中,鲁豫回答道:“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存在很强的性别意识,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外界会不断的灌输给你,让你越来越意识到我是一个女性。”
在这个问题下,与其说如何平衡不如说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或许我们无法两者兼得,做好其中一样也是好的。
在特朗普的竞选过程中,伊万卡作为他的大女儿美丽的外貌、出色的能力以及完美的家庭在世界人的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她是天之骄女又是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典范,却因为一组照片被拉下神坛。

照片中的伊万卡抱着可爱的宝宝打电话工作,穿着得体的套装和高跟鞋,许多美国的母亲纷纷指责照片作秀,因为一个真正带孩子的母亲是无法穿成这样的。她们并非嫉妒,只是希望作为公众人物的伊万卡可以做出正面表现和引导,而不是让诸多男性误会形成错误的观念。
大耳环随时会被孩子扯住,紧身套装和高跟鞋也并不方便照顾孩子,更是对母亲的束缚,并非母亲不爱美,而是在面对现实时,太多的不允许。
最近一篇文章转遍朋友圈,让人们对于生育和母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孩子开始反思,母亲很多身体上的毛病都是从生育而来,却从未提及过,当被询问时,多半是诧异的问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很多人将生育看作是女性的生命中很正常的一环,不生代表缺失,生了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当有人提及生孩子时的状况时,时常会有人不屑的去说“谁没生过孩子呢?”
来自外界的质疑或许可以抵抗,但是来自同性的压制和嫌弃,或许才是最为致命的打击。
经常听老人说“女人生孩子是走了一趟鬼门关”,只不过现在医疗条件更好,生孩子的危险系数降低了许多,但这不代表生孩子不危险没有后遗症。

继母为了改善和大女儿的关系倾其所有,最终让她选择复仇的原因是母性。影片的结尾处,当她瑟瑟发抖不敢开枪时,那一声“妈妈”,让她放下所有顾念。这可能就是母性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认为,结尾处有些道德绑架。
电影中,让我觉得十分不舒服的情节是,女孩子没有听从父母的话,去参加了一个有些混乱的party,出门前精心打扮,美的让人惊讶,从母亲后来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女儿即使听话的提前离开也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半了。

这一系列的描述,似乎将这一切可怕的事情又归结于女孩子的晚归和穿着靓丽。看完电影,妈妈和我说,她极不喜欢这样的开始,好像造成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一个不听话的少女,而不是那群禽兽不如的人。
所以当新闻报道时,侦探的妻子只能告诉女儿:“这个国家什么都没有变,你以后要早点回家”,用限制来保护安全,何其讽刺,又何其的苍白无力。

很多时候,面对侵犯,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受害者有罪”,他们纠结于女生的穿着,询问着为什么那么晚你不回家,甚至更为恶毒的评论着“你为何不反抗,你是愿意吧。”受害者发声变成社会热点,很少有人关心伤害到底有多大,长得漂亮被骂“骚浪贱”,长得不够漂亮被说成“丑人多作怪”。
慢慢的,受害者不敢发声,受害者的家庭选择缄默,行凶之人逍遥法外。林奕含用死告诉人们,“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就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去年,有一场特殊的展览在比利时展出,展览的名字叫做——what are you wearing,这场展览是对“受害者有罪”的反驳。展厅中展出18套女性的衣服,都是她们在被侵犯时所穿的衣服,T恤、长裤、运动装,都是最日常不过的衣服,这些衣服与情欲无关,与勾引不搭边,却变成噩梦。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话:“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才创造了母亲”,看完电影,真心希望神创造母亲是为了让她享受生活,享受美好。
没有一个女生不希望被人宠爱,只是现实让她们妥协放弃,愿每一个姑娘都可以被宠爱,每一个母亲都不需“为母则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