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栽了,不冤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1周年,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被曝出在早期的一段相声演出中,竟然拿汶川地震做逗梗。当天下午,官媒发文评论该事件称,学艺先学德。艺德应当是其构筑艺术生命的重要底色。13日凌晨1时许,张云雷发布微博向公众致歉,并表示,不应当在表演中提及全体同胞的伤心事,这是对全体死难同胞的不尊重;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艺德”建设,提高自律意识。
事情的起因呢,是一段视频最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中,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和杨九郎,两人一唱一和,称“大姐远嫁唐山,二姐远嫁汶川,三姐远嫁玉树”,“三个姐姐多有造化,都是幸存者。”毫无疑问,这笑话很残忍,消费苦难,说句不好听的,这也算是发国难财了。而张云雷的相声生涯,恐怕是到头了。包括德云社,都得跟着吃瓜捞。
德云社和郭德纲当然也有连带责任,他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让这样的相声走上舞台。他们意识不到这话有多残忍吗?或者说他们不明白这样的相声会引发什么后果吗?现在看来,他们显然是不明白。所以很难说这是张云雷个人的问题,这可能是整个德云社的认识问题。
那么这是什么问题呢?我想到一个可能的原因,那就是拿别人的苦难开玩笑,本就是传统曲艺行当里的陋习。从出道一开始,郭德纲的相声就跟“三俗”挂上了钩。郭德纲看不上那些登上“大雅之堂”的相声名家,同行们也不待见这个“民间闲散艺人”。郭德纲的相声艺术,继承或者说残留了很多传统曲艺的糟粕,各种擦边球荤段子就不用说了,拿弱势群体开玩笑更是家常便饭,比方说相声里有个传统段子叫作《学聋哑》,就是在拿残疾人开涮。
当然也不止是相声行业,其他曲艺形式比如说二人转也有这样的传统。荤段子一直是二人转小剧场招揽观众的法宝,而模仿残疾人,传统二人转也是不遑多让。比方说本山大叔,就是靠着模仿盲人成名的,而他后来的作品也经常被诟病嘲笑农民。而赵本山的一个徒弟,更是把扮演智力残障人士当绝活。
这种现象,我想跟传统曲艺生长的土壤有关,无论是相声还是二人转,在旧社会都属于底层民间艺术。从业者多半并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展现出来的更多是“江湖功夫”。而诞生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术,自然就沾染了贫困所带来的粗粝和百无禁忌,活着都困难,哪还有心思讲道德。只要能逗观众一乐,拿自身开涮的伦理哏尚且不在乎,又怎么可能在乎他人的疾苦呢?
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在现代人的观念看来,对少数群体的歧视,或者对苦难的消费,都是不能接受的行为。而每一个公众人物,更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谨言慎行。至于说传统曲艺里的糟粕,说实话,靠这个把人逗乐真不算本事。于是相声界开始反三俗,而二人转界也开始推行绿色二人转。
这样的氛围和束缚,始终让传统艺人郭德纲显得格格不入,他骨子里仍然希望把德云社打造成他更熟悉的传统江湖。然而被保留的,除了相声传统,还有旧社会的江湖习气,讲究尊卑的师生关系,充斥着伦理哏的相声段子,都被保留了下来。而当艺人在创作上没有了边界感和分寸感,然后在市场的鼓励下,尺度就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超越最低的那条底线,踏进雷池。
或许郭德纲们以为只要关起门来,说些出格的话乐一乐无伤大雅。但他们忘记了这是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除了家里,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私密空间了。张云雷的相声被粉丝录了像,然后就传了出来,再然后在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引爆了。
话说回来,讲究尊师重道的郭德纲,恰恰开了师门的倒车。郭德纲的师爷、相声大师侯宝林,正是一个相声的改革者,侯宝林摒弃了相声里的那些糟粕,单靠幽默感把相声带进了殿堂。而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先生,更是把传统相声现代化的杰出代表。还记得当年侯耀文石富宽在春晚上说的那个相声吗?侯耀文的耳朵被鞭炮炸得听不清声音了,把石富宽说的话都给“听错”了。这段相声其实就脱胎于传统相声《学聋哑》,但是让侯耀文这么一改,就雅俗共赏了。
坚守传统,得罪行业权威和既得利益者,郭德纲像是个英雄,但是把传统里的糟粕一并坚守下来,并不以为耻,郭德纲则更像是个他经常说起的混混儿。简单的道歉并不能化解传统艺人基因里的江湖习气,这在根子上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郭德纲总说,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可如今,江山父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