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马仕包、年薪百万、有车有房都不能定义我们
丽丽在香港 2018-03-13

1.
到30岁这个分水岭,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会有一个衡量标准,女性是你有爱马仕限量版么?你的配货经验怎么样?哪个sales跟你很熟可以帮你配到什么货?
你有老公男友么?对你好么?生孩子了么?孩子乖巧可爱上名校么?
男人们年薪过百万了么?妻贤子孝,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么?带上百达翡丽了么?出入商务舱?入住安曼还是?
不管在哪里,你有车有房么?
股票买了么?比特币赶上了么?
所有的这些标签,成了我们定义一个人,或者定义自己的标配。
2.
前几天一个初中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积雪下静谧的加拿大,他终于去读了计划了10年的MBA。
2010年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北京见过,我那时候是北漂考研一族,他在大连英特尔拿了很好的offer,然后也很快买车买房了。
每年过年,我们几个都会去爬个南岳山、衡山县城的紫金山什么的,问起他,最多的就是在学英语、学德语,因为后来转到德资企业,需要经常跟德国人交流,或者在准备托福、GRE、GMAT。
转辗我来了香港,定了下来。他在大连,一般过年问问他近况,都在学语言,准备申请之类的。听他聊过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就去了耶鲁之类的。
然后又听他说把大连的房子卖了去了北京,然后又回到大连,觉得大连是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
去年过年他没回家,今年过年我没回家,今年我也跟大多数七大姑八大姨一样的八卦,有没有带对象回去。
最近就看到他到加拿大读MBA了。
我以为10年过去了,他读书、申请出去的心愿已经磨平,可以结婚生子,过寻常人生,准备留在大连,有车有房好的薪水这样生活下去。
终于还是没有被房子车子和感情给拖下来,去了想去的地方。
3.
我们总监的老公,大学毕业在上海做了5年软件工程师,5年后卖了上海的房子去美国读了个MBA,然后到香港做股票分析师。3年股票分析师之后,换行做了3年专业德州扑克牌手,排名全球前三。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基金,做起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基金经理。当然,年收入现在是8位数了。
生活可以是太太、瑜伽、投资、学习、陪娃……
4.
有个要好的研究生同学,在香港毕业后回去济南,后来又被借调到北京金融街两年。去年冬天在北京的时候,匆匆地见了一面。聊毕业这五六年的工作、生活、身边的人、感情。
聊了一个多小时的样子,我启程回香港,她刚好借调期满,回山东。大概在香港读过书,然后在帝都金融界淫浸过两年的人,是很难合适舒服地在济南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待着。
帝都她的姐妹们,也许有十八般武艺,工作也好。然后有男gay蜜。有钱,有趣,没对象。
我跟她说,你内心的火苗会告诉你,你会去哪里。
她说:“我也觉得,有时候你退一步,你退很多步,心里的东西不灭掉,就是还会往前走。”
“纠缠的过程很难受,但好像结果都不会因为这个或者那个而改变。”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skiptomylu)里有几句话:
“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 ‘筛选’ 都只是一种形式,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方式。”
其实人生起起伏伏,跌跌荡荡,走走停停,没什么不好的。
20岁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固然很好。
更多人可能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男主,要40多,事业有成,有妻有子有房有家庭的时候才知道这些都不重要,画画才是最重要的。
回过头去,我们人生的很多年,至少以我目前30岁的心性是,爱马仕包、年薪百万、有车有房,这些我都是要的。但所有的这些,都不能定义我;能定义我的:是我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我真实的能力,我内心最深层次的欲望,所有这些,带我去到的地方。
在云端也好,低到尘埃里也好。总不枉,滚滚红尘里走一遭。
-END-
有人问财上海,如果我35岁,女,在上海,有车有房,生活滋润,还需要结婚嘛?基本上:冻卵、谈恋爱、有爱做、有生活工作,就是很好的选择了。
结婚这种建立共同财产和抚养孩子的事情。可以有,有了之后嘛,就要享受好的一面,也要承担后果。
(丽丽:香港海港城搬砖狗,80后狮子座,湖南人,湖师大本科,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在港七年,已婚妇女。公号:丽丽在香港,lilyin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