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会令你反复前往的旅行地
查看话题 >成都游记: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少不入蜀”
文:闫晓雨
人家说“少不入蜀”是对的噻。
成都其实并不是一个磨灭人意志力的地方,相反,它让你感觉生机勃勃。
唯一沉沦的理由是你无法抗拒这座城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它的美感在于天真,生活在这里的男女老少身上都有种致命的迷人的松弛感,她们从不怀疑活着的意义,是实干家,想打麻将就打麻将,爱吃小米辣就吃小米辣。
四川人身上都有一股儿劲儿,是宁静的、无畏的,不卑不亢去过自己心爱的小日子。
与其说我喜欢成都,不如说是喜欢成都的烟火气。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成都了,但比起以往的走马观花,这次在成都呆的要更久一点,更生活化一点,早起和小玉妹妹去逛菜市场,然后拎回家……看她做饭。(噗!我能做的也仅限于此)
虽然我不会做饭,但真的炒鸡喜欢逛菜市场这个过程。像上帝打翻了的染色盘,泼落在时间发梢上,就有了眼前这一幅幅充满遐想欲的生动画面。



这次在成都差不多呆了一周。
有些地方还是蛮推荐大家去逛逛的,不论大众,还是小众,自己觉得值得去的地方,就是最佳目的地。(还是以私人感受为主啦,非攻略性质)
二手市场:亮佳鸿华市场&洪河市场
推荐指数★★★★★
以前一个人出去旅行,最常去的三个地方是:书店、大学和集市。
比起自然景观,我更迷恋人文气息。
刚到成都的时候恰巧赶上五一假期人潮,春熙路宽窄巷子什么的都不用想,自然是摩肩擦踵,得不了喘息。「二手市场」反倒像是隐藏在城市里的桃花源,别有一番柳暗花明的韵味。

我去了两个二手市场,分别是“亮佳鸿华二手市场”和“洪河二手市场”,离的不远,打车起步价。
不过个人更建议先去逛亮佳鸿华二手市场,那里的旧家具、地毯、壁画、家电和厨具装置等物件比较全,每一条长廊都有固定的领域,虽然是二手市场,亦有自己的规矩风骨,逛起来,不会给人以错乱不堪的感觉。



穿梭其中,恍惚间宛若一场时光旅行。
在家具的区域里看到一块形状特殊的床头柜,呈“紧箍咒”状。
我和朋友开玩笑说,这个设计师太棒了,居然能想到把婚姻和悟空的紧箍咒联系在一起。自由和责任,是婚姻的两端,当你过上有人问你粥可温的二人世界时也就寓意着要让出一部分自我来,饮食男女,冷暖自知。

我在一家店里淘到了几个精油碟,透明的碧绿色,凹凸不平,玻璃上有凸起的小点,心水的很。

很多人对“二手市场”有误解。
觉得二手市场里的东西就一定是很脏很旧的,其实国内大部分旧货市场里都有对产品做深度清洁、翻新,以及全新的东西,有些过于私人的物品,当然不建议来二手市场买。
不过每个人的偏好不同。
我就很享受“淘“的这个过程,二手书、二手笔记本,那些辗转到我手边的东西总觉得冥冥之中,是有机缘的。
东郊记忆
推荐指数★★★
成都的朋友是这样给我介绍“东郊记忆的”:喏,这里是成都的798。
现代工业风和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红砖厂房及铁轨、飞机、火车头,都是人文历史的遗迹,这片园区原是20世纪50年代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前身,后来延伸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直到如今,东郊记忆里的文创周边和音乐话剧仍然是吸引年轻人们来的主要原因。
漫步其中,耳边摩擦过的民谣乐宛若一道屏障,让人感觉短暂的放空。
在东门入口处,我拍了一张五月活动排期表,这个月去成都的朋友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剧目活动去参加。

除了充满个性的咖啡馆、酒吧、家居生活店、美术馆和每个阶段都有的不同的艺术展览,东郊记忆创意园区里还藏了许多公司。
今日头条创作空间在这里。
大飞他们的办公室也在楼上,就在那一个小时里我听了他的梦从起飞到陨落,又到换跑道波折重燃的旖旎经历。
静坐听雨,人声切切。
小半生能有几个这样美妙的下午,什么都不用思考,只和好友,手捧热茶,在谈笑间自然交换故事就已经很满足了。

书店推荐1 方所
推荐指数★★★★
成都的书店很多,出于时间问题,只去了几家。
大隐隐于市。
藏身在春熙路背后、太古里地下的“方所”是个百搭的好去处,百无聊赖的选择是它,逛街逛成扁平足的栖息之处是它,一个人享受作为城市观察者的角度是它,一群人在哄闹中踏入,四散开来安静看书,也是它。
方所的神奇之处在于「兼容」,动与静,老与少,泱常与小众,在这里都可以被倾囊入怀。
你是都市的异类,却是书店的同好。

在成都呆了7天,细想起来,很难想象吧,我居然有三天整个下午都泡在方所里看书。
每次来的感觉也不太一样,第一次是抱着《死刑的温度》铿锵有力的在“废除死刑运动”中找寻内心的平衡点,法的边界,人情伦理的双面性,这本书的细微之处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人性。
第二次是在春熙路逛累了,转头扎入书店,一杯美式,午后发呆。
直到黄昏才懒洋洋出去。
第三次是和不知在聊天,他讲起在牛背山的徒步经历,山顶之处,云海层叠,翻滚时如同没有声音的寂静海浪,将人心撕开一个小口子,倒影中,即是苍穹,又是人生。
我们时常在大自然的坦荡无畏面前自觉浅薄,却忘记,最深刻的东西原本就最简单。
不知问:“晓雨,你看过大片的萤火虫吗?”
我摇摇头。
他说起在牛背山的野外曾经看到过大片大片冒着绿色微光的萤火虫,在夏天的夜晚,划出的惊艳银河,他们从森林中跃跃而来,轻盈,狡黠,在点燃你原本苍白贫乏的生命过后悄然离去。
我无法想象那种震撼,却从对面这个男孩的眼里感受到了微光与高山。
那是一千只萤火虫飞进心里的样子。
书店推荐2 无早
推荐指数★★★★
最初知道无早,是从两年前的一篇媒体访谈。
来到成都以后便寻着网上的地址找了去。

不巧,碰上店铺升级装修暂时闭店,朋友怕我失落,安慰道“下次再来啦”。我内心倒很庆幸。
还好,还好,只是装修。
不是倒闭。
因为在国内独立书店的生存空间确实很难,出版本身就是一个不那么赚钱的行业,在快消市场逐步占据主导的社会环境里,这类店铺不管人气看起来多旺,营收都可能岌岌可危。
何况,大多数独立书店,也不屑于打造成网红店。

我趴在窗户上看了眼无早书店里面的样子,然后在门口逗了一会儿猫,就走了。希望下次来的时候,它还在,茁壮而新生。

推荐书店3 纽
推荐指数★★★★★(真想给它爆灯!)
这家店真是我在成都遇到的宝藏店铺了。
强烈推荐!!!

原本那天是从奎星街吃完小吃,为了消消食,而随便乱走的。结果在门口就被吸引住了。
与其说“纽”是一家书店,倒更像是一处独立原创空间。
上下两层。一层的主体是图书、咖啡休闲地、手作饰品、文创周边,虽然看过类似不少这样的店铺,但细节之处能感受到纽的特别。


图书选品上,虽然没有刻意规避掉所谓的畅销榜单,但确实剔除了不少有水分、不太吻合其书店调性的书,专门保留了一块给「独立出版」和「独立杂志」的区域。




其实开店和做人一样呀。
不可能面面俱到,总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心仪去进行甄别,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层的最里面有专门售卖音乐类书籍和专辑的地方,我淘了新裤子的专辑,给伍月小姐。
我这个人真是按捺不住想分享的心情呀,看到这家书店的时候,就很想有机会一定要带伍月小姐来这里。
她这个摇滚迷,一定会喜欢的。

在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上,还摆了许多以往,“纽”和各大音乐节及创作人的宣传海报。风格都是我的胃口。

独立插画,也很好看。

在“纽”的二层主要是展览区,最近进行的展览是「漫威海报展」,虽然我不是什么漫威迷啦,但在逛的时候,还是莫名感觉热泪盈眶。
英雄就是这样的存在吧。
再俗不可耐的故事,只要它的内核充满人性之光,就足够打动人。


我真的太喜欢这家店了。它非常适合自由职业来这里工作,氛围轻松,不至于安静到令人屏息,也不会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到,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办一个“咖啡月票”,100块钱,可以每天无限量续杯美式。
真的是,为什么北京没有这样的书店呢。
我一定从早到晚赖在里面,性价比也太高了吧。

人民公园
推荐指数★★★★
看这篇游记,突然觉得自己很像一个中年阿姨写的哎。
推荐的地方不是什么菜市场、二手市场,就是公园,可能年纪大了,人真的会越来越眷恋烟火气。




人民公园不是什么特别的去处。
但是很舒服,日常来散步或约会都很适合,如果你来到成都,想感受一下当地人的生活,建议你来人民公园。
唱军歌的,喝茶的。
下棋的,打麻将的。
摆龙门的,带着小孩来闲庭信步的,各色人间,尖尖冒喜。
特色小吃
推荐指数★★★★★
其实我是一个语言极度匮乏的人。
日常说最多的三个词是:好吃、好看、牛逼。
来成都以后又多加了一个那就是:好辣。
“真的好辣啊!”
我那天穿汉服去文殊院玩,出来以后去尝试了一个什么小米辣猪皮蛋烘糕……听到这个名字时,我是拒绝的。
尝了一口!卧槽,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就停不下来了。

本来小玉妹妹给我录了一段视频,但碍于格式,传不上来哈哈哈。
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些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吧。


火锅串串钵钵鸡就不说了。
重点推荐一些小吃:






我最爱吃的还是蛋烘糕啦,口味多种,任君挑选,基本上都不会出错。Ps:甜口的奥利奥奶油真的吹爆!!!

一直以来,我定义一个城市好不好吃。
标准不在于什么美食榜单,也不在于个别性的、推荐去的店铺,一个“好吃的城市”,就应该是随便找一家路边的馆子,坐下来,都不会低于平均值水平。
才算好吃啊。
成都,无疑就是这样的城市。

回北京的第二天,我从床上醒来,脸上的皮肤感觉干干的,涨涨的。
才意识到是回到家了。
我熟悉的又赖以生存的北方,起床,收拾屋子,洗衣服,修改书稿,和编辑在微信上商量书名等系列的问题。梳理近期的工作。家人在微信上询问我的近况,叮嘱我,不要天天没事到处乱跑。
是啊,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街道是相似的,月亮是相似的,那我们跑来跑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跳出小时候喜欢看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
里面有一段我印象还蛮深的。
鲁滨逊在岛上生活几年之后,他说自己完全改变了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我的欲望变了,情感变了,内心的喜悦已不同于初次来这儿的时候」,当人完全剥落掉社会属性之后,没了固定职业,没了日复一日的责任与惯性,只剩下本能,或许才能够真正体面的以“我”的姿态存活在这个世上。
孤独,是为了让心更“明目”,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这样一座孤岛吧。
让我们短暂性的远离喧嚣,剔除所谓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回到“本我”的状态。
旅行不是唯一的途径。
但是我力所能及范围之内所愿意尝试的。
当你从潮湿和颠沛中归来,再次回望从前所经历过的平常如斯而又不可思议的景色,或许会明白,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前行下去。
当然。
在大多数人的世界里,音乐,文字,旅行,电影,甚至爱情,都只是一个特定阶段的追求,最后一定是生活本身湮没过了这些所谓形而上的东西。
但总有人会永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呀。
在自己的荒岛上,自由放逐,浪漫过活。

闫晓雨Ess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工作的这一年 (17人喜欢)
- 方大同:世上再无《苏州河》 (22人喜欢)
- 我的第7本新书上市!《允许自己枯萎几天,而后长出新芽》 (8人喜欢)
- 2025个人布局:一人公司怎么玩? (18人喜欢)
- 体验了,然后呢|12个月的深度思考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