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人艺《白鹿原》
因为身边几位观众观剧素质实在堪忧,全场真正震撼到我的只有两个场面,也是在看书的时候就一遍遍想象的场面——田小娥被镇压在塔下时飞出的蝴蝶(或者说蛾子),以及最后鹿子霖疯疯傻傻,白嘉轩看着他的叹息。也就是上半场的结尾和下半场的结尾,这两段实在做的漂亮。
从很早就觉得《白鹿原》里的女性之悲剧实在令人抑郁,田小娥出场说起奔月的神采飞扬,冷先生大女儿出嫁时的风光,白灵发动革命的冲劲干劲理想情怀,还有孝文媳妇、鹿子霖老婆......总感觉原上的女性能被社会任何事情磋磨和操纵,而最后成为男权的附庸。当白孝文问黑娃两人之间有没有什么过节的时候,我听见黑娃那句没有,心里也就变成了一种故作的释然。即弯弯绕绕十分不痛快又觉得自己过于苛责斤斤计较十分可笑的强行释然 谁让我还是记得田小娥在窑洞里的悲鸣,我还是忘不掉她冲鹿子霖泼的尿呢。
故而当那一片飞蛾(或许是蝴蝶)出现在舞台上,她的怨恨,她的不甘心,她的美丽,她的绽放,她的卑鄙龌龊,她的哀切余音,通通都不在塔下了,塔留不住她,她已经奔月了,我实在是卑劣地开心。
几次祠堂里跪拜祭祖的场面,把白嘉轩的精魂带出来了,最后他的长号,我觉得已经配得上演出结束后全体起立的掌声。幕缓缓落下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止不住。就是一瞬间所有的画面闪回,好像什么都结束了。这大概是看过原著的人独有的一种小幸运。因为还会想起来孝义,想起来天明,想起来钻到地缝里的白灵,这种全知视角下看到的白嘉轩是真的白嘉轩,而观众也终于投入地做了观众。我觉得再过很久我也忘不了那种感受,白嘉轩凄厉的号哭着,大幕落下,一切恍如隔世。
看《活着》的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即描写历史长河中人物或家族命运的书,一定要着眼于更深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乃至社会规律,而不囿于展示历史。私以为莫言的《生死疲劳》便无趣在此。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苏童的《米》令我时常回想,大概原因也是在此。然而读一遍《白鹿原》,看一遍《白鹿原》一下子又有种为伟大而感动的自我陶醉,从而掀翻自己的看法。因为故事本就是为故事而活着的,肯把故事写到建国后还留个悲剧的作家本就不多,这样深切的悲哀则更少,可本无意展示悲哀,而仅仅是滋水县白鹿原的一段故事罢了。白鹿原的灵魂在这,原上的故事也一点都不离奇,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可以再持续一百年而不令人觉得媚俗。
很感谢导演把兆海死亡的真相删去了,就让朱先生这样离开,我觉得已经很残忍。虽然《白鹿原》从不缺少残忍,但是有些残忍不仅仅是残忍,至少对我来说,我对一切理想主义怀着无上的同情。
总之白鹿原的灵魂,演出来了,应该留的留了应该删的也删了,忠于原著的陕西方言与演绎,我觉得为了我相当难逼出来的眼泪 我给五星。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4.4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87篇内容 · 28.2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1篇内容 · 25.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52篇内容 · 888.5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44篇内容 · 41.1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36.4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5篇内容 · 229.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7篇内容 · 149.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