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真好
看着活着的富贵,让我想起当下的活着,或惨淡,或壮烈。

从莲花池公园出来之后,我打了一个电话,相约朋友去念坛公园走走。
在这样的节日里,景区的人头攒动让我心生敬畏,找一个大点的公园走走算是不错的选择。在公交站台的时候,朋友Q给我打电话,问是选择公交还是地铁,当然必不可少的建议和优劣对比。最后没有听取建议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公交,这里有我自己的小心思,我想在换乘的那站区黄村公园看看。接受善意的建议是必然的,携带自己的想法也是重要的一环,虽然最终黄村公园给我当头一棒,但不就是提早下站之后再换成一辆继续上路吗?
在公交上的时候,我想起了刚刚拍过的12个陌生人。其中一位63岁的阿姨,她说主动停下来让我拍的,这是我拍过的人中为数不多的几位,我感受着来自一位陌生人的鼓励。拍完之后,我们加了微信,她说:“小伙子,你是不是找事做?”我还没来的及回答,她接着又说:“我可以推荐你去哪上班,我过会儿微信推给你”。这样莫名的惊喜让我的节日生活有了点气色,我要不要这样的推荐在我看来已不是关键,而是在一个路上的陌生人,于她来说我更像是一个乞讨者,如此耐心的、不失尊重的去帮一个人,似乎已经突破了社会的一个漠视现状。
我们在公园没多久,Q就聊起了《活着》,他早就看了电影,最近才看完的书,打算跟我分享一波读书心得,第一句是“富贵太惨了”。我不自知的回了一句“不是!这就是生活”,从他的口吻里有点生气,似乎我的回复打了他一记耳光。我对突然甩出来的这句话有些遗憾,我为什么不能当一个倾听者呢?后来我感觉到他没聊太深入,他应该还有跟多的态度和看法,但在我眼里,似乎没说完的话都是一个模子的无数翻版而已。我看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久到我已经记不起其中的细节,在那天晚上我回去补课,看了电影,又翻开压在箱底的书,一页一页的读起来。
就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叫“你看不见的城市”的项目,照片是饿了么的外卖骑手拍的,这个项目我个人的感觉是在说“看见”这件事,我只是参与了大数据这个环节,我没有跟任何一个骑手有过私底下的交流,但我在他们的很多照片里游荡,似乎我在他们的照片里也是一个骑手,犹如他们游荡在高楼大厦,街头巷尾之间。
骑手拍了很多不带美颜的自拍,他们没有过滤掉生活的真实,他们“富贵”的活着,在高速的今天他们展现了电动车的优雅,没有忙着去讨好,而是用一双眼睛看着和看见。还看到有的骑手,不愿意被996的格子间裹挟,他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放弃掉单调的重复,做了一个个斜杠,在今天追求创新、改革的城市,很多人不敢自我改革,脱下“西装”换上骑手服,在斑马线的最低处和大厦的最高处看一看,这也是我缺少的。我不是在标榜骑手这个职业,只是想告诉Q,当今的富贵随处可见,或许我们本身还没有达到富贵的格调。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富贵这样的人总是一直活着,我觉得这是他们的权利,在这样的生命面前,没有惨与不惨一说,都是在叩问生命。
看着活着的富贵,让我想起当下的活着,或惨淡,或壮烈。
2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