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家风:《孟子》篇】有必要与孩子谈:人为什么活着
文/张建云
《孟子》开讲30天。
儿子在这周的家庭会议抛出一个话题:为什么活着?
女儿说,哥哥问我的时候,我也懵了,为什么活着?
我问侄女,你为什么活着?
侄女大一点,已经参加工作,说,为了人生理想。
什么是人生理想?
就是要有意义。
什么是有意义?
就是要有价值。
什么是有价值?
......
那是一次冗长而深刻的会议,开了2个多小时。是因为我要借这个话题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活着。
很多人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就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
幼儿园的时候似乎不用考虑为什么活,高兴就好,天真烂漫就好,不让爹妈操心就好。到了小学就开始有目标,考个好成绩、当上三好生、评选班干部,业余时间再给孩子报个舞蹈班,学学钢琴,练练书法、跆拳道什么的,有个奔头:考上重点初中。
到了初中又想考好一点的高中,从高中里就梦想着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好不容易到了大学,有的孩子开始放松警惕,晚睡、懒床、玩手机、谈恋爱。也有同学还有些眼光——考研、读博。
但考研、读博之后呢? 总要从你的房子里走出来,于是为得一份好工作而活。之后就顺流而下:恋爱、结婚、生子。再往后,把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送到大学、找个好个工作,又把程序重新走一遍。也就是说,很多人到了30岁左右基本就丧失志气,不知道怎么活了。
孔子早就给制定出方案:三十而立。
立什么?
1、立志。
三十岁是人生第一阶段,如同登山,刚刚到半山腰。而人生顶峰还需要用以后的大半辈子来学习、思考和力行。这就叫奋斗。
在半山腰看世界的人自然比山脚下的人丰富一些,但永远停留在半山腰可以吗?几乎没人愿意,谁不想更上一层楼,望千里烟波、万里雪飘呢?谁不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如大鹏鸟一般飞翔天际三万里呢?
想,是一种渴望。做,才能达到山顶。半山腰也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群好友推杯换盏,酒醉耳酣,也有朋友圈、短视频、自拍杆、标题党。但,与山顶的无限风光能一样吗?
有人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这话说得很对。关键你要是没志向呢?此时的不强求是为安逸找借口,为懒惰寻理由,为愚蠢开大门,是误把低贱当平凡。
为何要去山顶呢?
山顶有美好,有尊严,有高贵,有人为什么活着的理由。或许能遇见孔子、孟子、老庄和释迦摩尼,或许能遇见鲁迅、钱钟书、南怀瑾,或许能遇见钱学森、屠呦呦、袁隆平,或许还能遇见马云、李嘉诚以及你想遇见的人。
遇见谁,就是进入谁的朋友圈。进入谁的朋友圈才会成为谁。现在,请思考一下,环顾一下,你的朋友圈有谁?
对了。你就是他。
人为什么活着?
为了登上山顶,做一个理想中的人而活。
好,继续思考,你理想中的人是谁?
很多人在这里遭遇阻断。理想的人物是那些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的人,是那些穿着高级、用着高档、出入高端的人。这是一种葬送。多数30岁的人在这里葬送青春,迷失理想,浑浑噩噩,醉生梦死。
所有为了享受、纵情和身居高位而活的人,会被日子拖拽得气喘吁吁,被生活消费得疲惫不堪,因为你在以山脚下、半山腰的身价追逐最高者的荣光。这样好吗?
儿子问我为什么活着。我说先把我的理想朋友圈告诉你,我希望走向孔子、孟子、老庄、释迦摩尼和王阳明。我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将他们的思想化作春风一缕吹拂大地,让世界更多一些国学的绿色。我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将家风事业进行到底,让自己的家庭美好,让亲朋的家庭美好,让邻居的家庭美好,让更多的家庭美好。我想有的放矢、真实有效地影响1000万个家庭。
儿子说我找到了为什么而活了,为了他人过得美好而活!
这就是“三十而立”的第二个“立”:己欲立而立人。
孟子曰: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意思是,难道我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吗?
孟子曰: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假如我的学说能被采用,不单单是让这个国家安居乐业的问题,而是使整个天下都安居乐业!
心怀大志,是一个人活的动力,活的理由,活的意义。再把大志化作目标,然后用时间来分解,一步一步地完成。这是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