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颠覆我学习方法的书,这样学才有效?
生活起起伏伏,也终于回归平淡和规律了。最近都没怎么看书,只断断续续读完一本书。 《如何学习》豆瓣评分8.0分,整体感觉粗粗浏览,或者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就够了。因为方法论的书,还是以实践为主,看再多也没用,不如刷刷知乎。 就将自己觉得有用的方法记下来吧。 首先有个观点,以前也是知道的。人的记忆有欺骗性,左脑有个“解释器”模板,它会将大脑中储存的记忆进行编译,如果你遗失某些事情或者某些细节,大脑会自动将记忆编译为一段有逻辑的事情。所以,记忆和事实,差了很多。 其次,之前我对忘东西这件事很绝望,因为我什么都忘,小的时候今天背了故事明儿就不记得了,昨天吃了什么,今天就忘了。但作者告诉我们,遗忘证明了大脑是正常运转的。人一天就能接受成千上万的信息,有效地处理和运转,注定了我们会记住一些东西,忘记一些东西。 开篇讲完大脑是如何运转的,就切入如何学习这个核心主题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很多学习方法的认识,也证明了这本书相比于其他谈方法论的书的优秀之处。你读过它,收获了意外的认知。
1.打造专心安静的环境学习? 作者告诉我们,未必需要。如果你对外界环境有固定的习惯,你在固定的环境固定的时段学习,那么如果要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你必须完全还原这一外部环境。 突然想到了自己考研的时候,因为考试时间是早上考政治,下午考英语,所以我从来没有下午复习过政治,也没有把上午整段时间花在英语上。后来对其他也有了洁癖般的习惯,比如只用一种类型的笔作答,复习打印了大量的答题纸,连基础的笔记也记在了答题纸上,尽可能还原考场的各种外部因素。 不过这种学习法,只适用于应试,适用于学生。当你不再是学生后,要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元,早已不能还原复习的环境。那么,作者就提出了在各种环境下进行学习,摆脱外部因素对最终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应该追求的是心理环境的还原。
2.大段时间用于学习? 作者竟然支持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毕竟除了学生之外,没有什么人是真的拥有固定大段的时间。 既然不能一口气学完,那就用间隔学习法吧,把学习周期延长。这让人想到了遗忘曲线,当你学习和复习有了一定比例的间隔,你会记得更牢。 改变学习方法,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或许是摆脱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毕竟我们再没有真正的考试,生活无处不是考试。 作者大概列了下,如果你的考试时间还剩1周,那你的间隔时间在1-2天;如果是1个月后考试,间隔时间为1周;待考时间为3个月,间隔时间2周。 3.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明明都看过很多遍了,为什么实际考试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那是因为你的脑子欺骗了你。 很多时候,我们的复习,是回顾原来的笔记,看之前书上画的花花绿绿的知识,或者重新听一遍课。而这些统统都是被动学习。 如何主动学习,进行自我测试,在学习前先进行考试,你可能全不会,可能会一小部分,这样一来你就有了学习的侧重点。唯有考试能让大脑知道哪里不会。如果你是背诵,最佳的搭配是阅读学习只占3成,其它7成用来主动学习。就好比如果我今晚安排1个小时看书,那我是不是应该40分钟看书,20分钟复盘、回顾自己刚刚看了什么? 除了自测之外,还可以将自己学习的内容清楚讲述给别人,这有点像费曼技巧。就是像老师一样,给别人讲学过的东西,你才能真的吃透它。(难怪从小我虽然会做出来题,但我却没法给别人讲题)
4.打断自己的学习也是件好事 如果你突然遇到了瓶颈,或者卡壳,不妨中断一下自己的大脑,留给潜意识一些时间。作者提到了顿悟一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比如想不起来某个东西放在哪里,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就想起来了。 对抗拖延的最大方法就是早点开始。拖延症为什么这么难治,是因为抱着拖延症的人,总想着我开始我就要一口气做完,我一旦开始我就必须完美的ending。而作者认为,早点开始,适当中断,可能更有利于大脑运转。
5.最好全部混在一起学 作者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般数学课上,都是学了哪一个理论就即时给了相关的习题,所有学生都知道是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来做题,就算这道题有好几种做法,学生也只能想到刚刚学过的那个方法。 所以需要打乱一起学,更有效果。不过这也是看情况分析,而不是学每一样东西都这样打乱。 6.运用知觉来学习。 这个方法我之前就听过用过。在背单词时,每天快速地浏览大量的单词,不求记住每个单词,而是求量。然后不断不断重复,直到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假思索的说出这个单词的意思。 如果这个东西我们需要经过苦思冥想才能得到的知识,是没有真正吸收,因为你随时可能想不起来,也可能想得起来。当你大量不假思索的浏览,动用视觉等知觉去运转,让认知系统和思考系统快速运作。
7.睡眠也是一种学习。 我们总是会因为学习而牺牲掉睡眠时间,但其实作者发现在睡觉的时候,大脑同样在学习。它会梳理、筛选、整合学习内容,让学习更加系统,记忆更加牢固。 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和实验。比如早上考试和经过一整天后晚上考试,学生的成绩会有显著差异,中午小憩过的学生,考试结果也会有差异。 不过不同的考试,什么时候睡,睡多久都是有考究的,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阶段:浅睡眠阶段,睡眠的开头,效果未知。 REM阶段:梦境阶段,情绪记忆的专场。大脑诠释带有感情色彩的记忆内容,剥离情绪激动时形成的记忆中的内心感受,保留其中主体信息和具体细节,即在何时何地发生什么。大脑忙于模式识别,有助于渗透效应。如果你是要考数学、化学这种考察规律、判断能力的东西,最好小熬个夜,睡个懒觉。 第二阶段:运动记忆的专场。音乐学习、体育学习、机械操作技能的学习等,都在该阶段巩固记忆。如果在该阶段唤醒当事人,其运动进步就会受阻。如果你明天是要参加表演、运动会或者进行音乐演奏,那么你最好晚点睡,不要起太早。 第三、四阶段:慢波阶段,深度睡眠,延长记忆的关键阶段,对陈述性记忆尤为重要。如新学的数据、信息、词汇、姓名、日期、公式等记忆。如果你是考背诵和记忆能力的话,最好正常睡,然后早点起。 说的有些多,也不想插图了排版了,当作一个读书笔记存在这吧,给这本书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