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诞生在这个时代,注定是悲剧吗?
本文将从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两方面讨论中国科幻电影诞生在这个时代,是否注定是一个悲剧,以及对国内产业的带动。(本人认为科幻电影是特效电影的真子集,因此文中可能出现名称交替)
1977年《星球大战》的诞生,标志着科幻电影正式诞生。
令人振奋的是科幻电影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美国的科幻电影步入飞速发展时期,距今已经步入四十不惑之年了。《流浪地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落后世界四十年后,中国元素的科幻电影终于起步了,而且成功弯道超车。
2019年不是1977年了,目前科幻电影在世界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始终占据半壁江山,但是质量却逐渐被人诟病。例,2015年《复仇者联盟2》,在票房上不及前作《复仇者联盟》,在评价上更是远不及前作;《星球大战》后续系列,虽然取得更高票房(不考虑通货膨胀),但是却因为质量流失大批粉丝;《变形金刚》更不用提,续作已经逐渐变成烂片的代名词。
观众的审美疲劳已经成为科幻电影发展的致命硬伤,观众已经没有了1977年初见时的惊讶。很不巧的是中国科幻电影恰恰诞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绝佳的机遇。资本是最好的催化剂,《流浪地球》几十倍回报的刺激下,2019年之后,中国科幻电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这已经不是形式的时代了,内容才是王道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育虽说不良,但也出现一批世界级的作品。在阅读完“中国科幻四架马车”的几乎所有作品,以及新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之后,细数一下,可以被改为高质量电影的也有几十部。这个数字虽然说不上多,但是也不算少了。作为最卖座的电影类型,只要一波合适的宣传,势必可以接着热度圏一笔。但是想要制作更优质的科幻电影,才是国产科幻电影之光。
可惜书籍审核制度和电影审核制度几乎是天地差别,因此完全改编小说,不仅仅面临经费问题,更是面对着严峻的审核问题。大规模的改编,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失败率高达九成。
新时代,科幻电影必然将在资本驱动下大量生产,良莠不齐,甚至高投入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内容为王”是下一个科幻时代的标志,因此我们也有了超越外国优秀科幻电影的机会。所以在这个巨大挑战的时代,也有了机遇。
结尾谈一下,我对科幻电影的思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头写到,“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科幻电影就是“造境”,很多人说这些虚幻的东西,毫无用处,这是错误的观点,再此不反驳了。我认为特效可以让电影,更高效更优质更深刻,可以让人的思想进入以往未到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