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对话,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人生
与病对话,这是胡冰霜医生的40年。与病对话,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人生。
《与病对话》是一本奇怪的书。它的作者胡冰霜,是一个奇妙的人。
一般来说,医生写书,专业之外,不外乎两类,一是教人治病,一是咏叹生死。教人治病之时,是自信有力的医者,咏叹生死之际,是直面无常的凡人。胡冰霜则不然,《与病对话》也会谈到治病,事实上,一本书通篇都是病例,这些病例有的有结果,有的没有结果,但无论有没有结果,医生胡冰霜要表达的,从来不是对治病的笃定,相反,这位对现代医学怀抱着敬畏之心的医者,在字里行间,却又总是透露出对医学,对药物,对医生这个身份本身的怀疑和思考,甚至颠覆。生活之中,人们总是期待医生,期待医学,给出确定的答案,但胡冰霜用40年的行医经验告诉读者,在生命面前,没有确定性。面对真正重大的疾病,一位医者所能做的,无非只是做一个决定,然后和病人一起等待。
那么,这本书是在咏叹生死吗?是,但又不尽然。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终极大考,也是很多医生所要面临的日常。《与病对话》开篇两则写精神病人,关在精神病院的病人,每日以编织茶杯垫打发时间,时时闻到浓烈的“尸臭”,而她在这恐惧的牢笼中依然念念不忘的两件事,一件是弟弟的生日,一件是父母的忌辰。胡冰霜感慨,“死生果然是人生要务,概莫能外,槛外人亦如此”。不过,这位见惯了死生的医者,在将近四十年后记录下这并无结果的一刻,不是为了表达对死亡的顺服,而是依然对生命本身,怀抱着热忱。凝视深渊,却面带微笑,这位“与病对话”的医者,渴望寻找到的,是医学与人的生命本源,发生共振的那个瞬间。

胡冰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从精神医学到全科医学,藏在这份履历后面的,是胡冰霜刚刚从医学院毕业时就抱持的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眼界能稍高于具体的器官和系统”,而正是这样的出发点,让胡冰霜医生能够始终看见,疾病后面,那个完整的,人。行医四十年,胡冰霜把印象最深刻的那些病例记录下来,既是与病对话,也是与人对话,更是与自己对话。她说自己对药物的信仰,三起三落,三落三起,在怀疑之中依然选择相信,这是一位医者,艰难的跋涉之旅。
所以,这是一本怀疑之书,也是一本信任之书,更是一本哲学之书。怀疑药物,但也相信医学,相信人的可能性。胡冰霜行路万里,远赴蒙古草原行医,她说自己的心魂,必然有一部分留在了那片草原上,以至于回到成都之后,有一阵子会觉得“恍惚”。草原上的医疗条件不好,而在有限的条件之下,诸如“蜡疗”之类的传统方法,居然也可以有神奇的效果,而来自世界各国的医生们共同的开放性,更为理解人,理解病,带来了新的思路。当代医学,是发生在医院,发生在病房里面的,是面向着一个个具体器官的,而走在路上的胡冰霜,在“赤脚”传统之中,和一个个人相遇,见证了另一种治疗的可能性。现代医学的专门化无可避免,也无可置疑,但这种专门化对人的规训,可能需要警惕。一定程度上,全科医生这个称谓本身,就指向了一种医学传统,在这个传统之中,人是一个整体,而病,原本也就是人的一部分,在这里,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我与你”,不是“我与他”,治疗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次对话。
当然,这也是一本勇敢之书,一本惊奇之书,一本安慰之书。胡冰霜医生不提供药方,相反,她坦承自己的迷惘,也记录下各种没有结果的病例,而更多的,则是生命本身的多姿多彩。一个各项指标都健康的人,一再坚持自己在生病,并对查不出病愤愤不平,后来她罹患上肺结核,却反而因此神清气爽;一个急性肠梗阻命悬一线的病人,在长途转院的颠簸过程之中,居然因为颠簸产生的按摩效果,不治而愈;一位画家,带着肝硬化,肺气肿,却不和医院打交道,泰然处之,隐居在山水之间,活得潇洒从容,以“糊涂疗法”带给他人对生命的信念。胡冰霜在书里记录下种种非典型病例,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因为,这些病例让她好奇,为她打开了理解医和病的更多窗口。也让她思考,人和病,如何共处,甚至,如何共生。记得英国兽医吉米·哈利的那本《万物有灵且美》吗,那是一位兽医面对万物的观照与爱,而在《与病对话》里,胡冰霜流淌出的,是对患病众生的爱与观照。

所以,胡冰霜尝试起了艺术治疗,尝试让病人用画笔表达自己,尝试通过艺术,与病人发生对话。《与病对话》之中记录了一个案例,一位排队挂号的男子,缩在队伍后面,无法用任何画面表达自己,最后经过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在纸上点了一个绿豆大的小点,“那就是我”,与之对应的,则是西瓜一般巨大的“老婆”。这个绿豆般的点,暗示了这个男子身上的各种症状,这个曾经接受过结扎手术的男人,时刻觉得自己的男性尊严和力量受损,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医学并非万能,无论中医西医,无论专科全科,无论现代传统。作为一个好奇的医生,胡冰霜尝试着各种可能,也谨守审慎的边界。她为病人做决定,也陪着病人一起等待。她说,“我相信生命力自身的强大,也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怎样都要竭尽全力,若老天也有意,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很幸运,胡冰霜在医者行旅之中,遇见了那么多的奇迹。
与病对话,这是胡冰霜医生的40年。与病对话,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人生。胡冰霜说,每次认识新朋友,她总喜欢给人送书,最喜欢送的书是三本,阿尔伯特·史怀泽的自传,德兰修女的传记,高尔泰的回忆录《寻找家园》。一本书是一个医者的远方,一本书是一位圣者的奉献,一本书是一位美学家在苦难中对美的坚持。行旅,奉献,以及美,这也是胡冰霜对自己的期许吧,她在与病对话的过程之中抵达这一切,也通过一本书,为她的读者,打开对话的门。
(文/涂涂)

作者简介:
胡冰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著有《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诗意书画》等,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最新作品《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火热上市中。
内容简介:
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胆结石、肠梗阻、胰腺炎、便秘、血尿、荨麻疹、慢性带状疱疹、瘢痕体质、酒精中毒、狂犬病……每一种疾病背后都藏着特殊的故事。如今,多数人生活在弥漫着虚无主义和竞争法则的消费社会里,每个人都和外界形成了特殊的联系:对抗、和解、痛苦、喜悦、无奈……疾病看起来是自然法则使然,但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所引起的心理症结都会反映在身体上。
精神病院里心灵手巧的优雅女士、富有托尔斯泰式尊严的酒鬼、带着神经性皮炎走四方的美丽医生、蛇群缠腰的“拉奥孔”婆婆、在遥远国度救死扶伤的基督徒……每个人都携带着欢乐、苦痛的生命印记。透过胡老师的眼睛与心灵,让我们一起倾听那些疾病想告诉我们的事。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既非浅白空泛的养生指南,亦非深奥难懂的医学专著,而是融合了科普性、趣味性、兼具心理学与哲学意味的医学散文,读者从中既能收获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也能窥见作者胡冰霜包罗万象的人生故事,内容轻松愉悦又令人思索。
知名插画师 卡斯丁多推荐:
我们生活在弥漫着虚无主义和竞争法则的消费社会里,每个人都和外界形成了特殊的联系:对抗、和解、痛苦、喜悦、无奈……疾病看起来是自然法则使然,但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所引起的心理症结也会反映在身体上。本书讲的是疾病和治疗的故事,让人能从新的角度看待和珍惜独特的个体,让思想的光芒逾越有限的身体。
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陈翼推荐:
历经世事而保持天真,胡冰霜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她在书中写下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一个个充满悬念的治病救人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一箩筐“医生不要找我”的小技巧。那些慈悲质朴的讲述,即便隐去作者姓名,我亦永远会将它们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