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论语》
用“朴素”、“温暖”形容《论语》,总有一种词不达意的感觉。刚开始细读《论语》是因为孔子的处世之道有着现实意义,放在今天仍然是指路明灯,读到孔子人生理想的时候,冷冰冰的书让人觉得感动,这里的孔子有血有肉,为自己的事业执着了一生。大概因为自己长期以废柴自居,也不曾见过如此执着的人。合上《论语》觉得无比“感人”。
“知人”
樊迟在问孔子什么是智慧时,孔子回答“知人”,见樊迟不解,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在孔子看来智慧与知识的获取量并无太大关系,而其实质在于面对人心有什么判断力,紧接着孔子又说提拔正直贤能的人来代替不高尚的人,会使不高尚者也正直高尚。第二句明显由“知人”上升到治世之道。且不说治世,先来解决何为“知人”?
“知人”首先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观察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动机是什么?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使用了什么方法?是怎样结束这件事情的?这里的“察其所安”更指的是安心,一件事情程序上的结束与心理上的结束并不是一致的,心理上的结束点才是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取向。动态的观察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做这件事人的内心也就略知一二了。
“知人”要“观过”。孔子说“观过,斯知仁矣”,通过一个人的过错,能知道这个人是否仁义。所有人都犯错,但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太爱自己还是太爱别人?是可以理解的原因还是不能容忍的原因?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偏激,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思维能迅速让自己从事件本身的纠葛中跳出来,进而对事件进行归类、再处理。“观过”还在于看一个人犯错后的态度,“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不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格外在意自己是否“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懂自己没关系,要自己懂别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患为可知也”。不仅在“知人”上,孔子在许多事情上都严格要求自己。
其实通过“知人”想到的更多是“自知”与“自省”。人难在自知,自省难在时时省。
自省
孔子不喜欢话多的人,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人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多做事多思考少废话,应该“三省吾身”,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信省也”,
交友
《论语》对交友有不少指导意见,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也必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交友首选中庸之人,没有中庸之人时,也可以狂者和狷者做朋友,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保守派激进派可以激励他人,而保守派会告诉他人何所为何所不为。
在孔子看来交友的实质是自我提升,人可以在不同人之间、在不同关系之间学到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人
子路曾经问过孔子:打仗的时候与什么样的人同行比较好?孔子回答:“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意思是敢于赤手空拳与老虎打斗,可以只身渡河,而且说就算死了也不后悔的人不能用。孔子说的这类人极具勇气,但太有勇气会起到反作用,试想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内心底线即是破罐子破摔,那么能做成一件事的几率相应会更小。
那么在孔子看来应该用什么样的人呢?“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必定是内心有畏惧的事情,喜欢谋划,直到成功的人。内心的恐惧与渴望是人进步的动力。在我看来人必定是依靠信念活下去的,对死亡的畏惧、对财富的渴望、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实现自我的渴望等,都是做成一件事动力。就连唐初盛行的隐居终南山,也是为了出仕而隐居。自然而然想到遁入空门,在现今层面只能理解到这是一种避世行为,选择性地避开一些事情并不是避开了所有的事情,尤其小乘佛教,追求空便不是空。我可能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终究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可小知也”。用人在于将人放在合适的地位,所谓废物不过是摆错地方的财富。
治世
“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疑,慎行其余,则寡悔 ” “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读《论语》在于应用,小时候背了三百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却从来没有实践过,那时候想的是“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年轻时的想法总是新奇。总是烟火易逝,不如做个常青的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