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0.96-是什么在塞住我讲故事的嘴①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张爱玲短篇作品,每天读一段,概括一段的大意、赏析一段的妙处。
然后渐渐发现,恰到好处的叙述,才是把握叙述节奏的关键。
然后回想起来,似乎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这一点,故事是叙述+描写交错进行的。叙述加快节奏,描写放大细节。
甚至在之前的随笔里也总结过。只是近段时间在练习将电影片段用语言描绘出来,于是一直在对自己强调“画面感”。一直在努力练习描写、锻炼自己描写的能力,以期望达到还原影视画面、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
但是如果想要锻炼叙述的能力呢,该怎么做?然后忽然发现,自己不会叙述了。写完老二的时候,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这简直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拼凑。即,大量的具体描写,硬生生凑在一起。就像一个故意搞笑实则并不那么搞笑的无聊长镜头,没完没了地呈现,实际上一句话带过就够了。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如果是影片的话,必然会被剪切删掉的徒添累赘的场景。
叙述跑到哪里去了呢?
·
于是我开始练习叙述,我开始看短片,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的,“说”,忽略细节描绘,只是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刚开始我练习的是叙述《火影忍者》的第一集前10分钟,然后我看过其他小伙伴的叙述之后,恍然发现,我写的根本不是叙述,而是字面上的大意概括,没有一点趣味性,纯粹就是交代信息。然后第二次我重新练习,将第一集20来分钟的内容全都叙述下来。
第二次的尝试,让我有了两个收获。
其一,人物的情绪、想法,必须是连贯的,符合逻辑的,这是故事的骨架。具体的细节可以略作点缀,骨架绝对不可有缺损。
其二,假装自己正在朝一个人讲述,努力想象自己用口头的话去说出故事。是用嘴来讲,而不是用书面文字。
想象一下,自己的面前坐着一个温柔包容的小伙伴,她正在聚精会神地等着你给她讲一件你在来时的路上看见的奇闻异事,或者你在记忆里翻找出来的一件难以忘怀的事。
这才是讲故事最核心最原始的样子啊。
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不会了?我以前会的时候,是怎样的?
我想起我在小学的时候,三四年级时并不怎么喜欢上课,成绩也降了一些,主要是因为常跟同桌说话。一上课就说,说完一件事很快就想出另一件事,继续说。
说自己在外婆家如何上山如何爬树,如何挖土坑考芋头,如何抓蜻蜓……这些事在小时候的我们眼里,有说不尽的趣味。
现在让我去讲这些童年的事,却不想再说了,为什么?现在让我去滔滔不绝讲述什么,却组织不起来语言了,为什么?我想了想,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故事内容的角度考虑。小时候我们经历的事很少,听别人讲他的经历,可以听到许多不知道的事。长大了我们经历的东西多了,知道了有更多更刺激的事,当然对小时候的趣事不以为然了。
其二,从听者的角度考虑。是因为没有人会听了,没有人对我的童年感兴趣。如果不是必要的,谁会坐下来深聊过往呢。每个人都有他独自的宇宙,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别人的宇宙感兴趣。
其三,从说者的角度考虑。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别人探究自己的宇宙。加上每个人都挺忙的,我会考量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否值得对方倾听。工商社会,时间宝贵,我能给对方提供什么呢?如果对方听完了我的叙述,觉得获得的乐趣还不如去听一段相声、看个电视剧,那么我就是浪费了对方的时间呀。
·
所以,现在的我,如果想要去讲一个故事给别人听,让他真的能认认真真地听下去,那么必须具备的条件,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准备——详见下篇随笔。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