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1910年代-1920年代,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当时,《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科学”Science)。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从国民性改造到新青年杂志,从国语运动到伦理解放,从新史学到宣传革命,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欧洲中心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陈独秀离开文化走上了组党干政治的道路。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了。鲁迅则成为了左翼文化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大陆教科书中,以“四个反对”和“四个提倡”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能够发生,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中国国民党1927年开始训政,中国言论空前自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大陆言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直到近年改革开放,才开始逐步放松;而台湾在解除戒严后,逐步恢复了言论自由。
1919年(民国八年)5月4日,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方,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和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动,即“五四运动”。事件起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有国人极度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之口号是“外争国权(对抗列强侵权),内除国贼(惩处媚日官员)”。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今天是2019年5月4日,刚好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五四运动,是为了传承五四精神:自由、民主、人道、科学、法治、理性……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