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中的世界末日
最近的生活有点灰暗,总是联想到世界末日,有时候总想着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但是正襟危坐之后又忘了之前自己的想法,所以想到哪写到哪。
当年《2012》大热,我花了52元巨款去看了这部片子,要知道复联4我才花了47块钱。这部片子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地球真的被毁灭的电影了,以前看过的片子总是会有一位白人英雄出来拯救地球。
这部电影喜剧色彩过于浓厚,以至于感受不到什么末日的气氛,回想起来就是一大帮精力过剩的人蹦蹦跳跳的,让我欣慰的是这部电影里的中国人终于会说普通话了。
还有很多面临末世的唯一作品,比如《从零开始》,地球终将毁灭,但是给人类预留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准备期,以至于还可以进行计划生育,制定严苛的法律,实行淘汰制度,最终把剩下的大多数人救走,作者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去展现人类的丑恶嘴脸。
又比如《三体》,人类用两百多年的时间把自己霍霍的要死要活,整个人类文明幼稚到了极点,感觉就是所有人都想说了算,民主主义,但是历史证明智慧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还是喜欢自已已知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井底之蛙,区别就是这口井的大小不同,但悲剧的是大家都不能准确的衡量出自己这口井又多大。个人认为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就必须采用专治制度,其历史上任意一个国家的迅速崛起,其实就是几个人引领的。在大刘的笔下,在这生死存亡的两百多年中,人类成功的使用民主制度,把自己从30亿人减员到了两千人。不过要实行专治制度,必须得选对一个英明神武的领导者,否则更惨,比如程心同学,最终把宇宙都霍霍没了。
同样也是大刘的作品《超新星纪元》,面临末日的是一部分人类,而且有非常明显的生存线——13岁以下,所有大于13岁的人都会在10个月内死去,在小说中所有人类齐心协力,为人类的延续而努力,10个月后默默离去,把世界交给了一群孩子。只要是群居生物,都有舍弃成年体,保存幼体的基因。在小说中,没有出现自私的人,所有人的人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没有任何人偏离预定的线路。
多数作品中,在世界末日的前夕,总会有一段部分人发狂的描写,但是我认为真正会发狂的人应该是那些对自己生活不满,但是又缺乏拼搏精神的人,这种人内心脆弱,需要通过疯狂的行为稳定自己的情绪。在未来的世界,人类生活会越来越好,估计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瞎写一通,暂时就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