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二十)南北的崩溃
上章主要讲南齐兴衰,萧道成建齐后不久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萧赜即位后关切民生,废奢崇俭,政治修明,社会稳定,南齐逐步走上复兴之路。但美中不足的是,萧赜遇到了三件糟心事,第一件却籍之乱,致使他雄心勃勃清点正籍抑制豪强以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成为泡影;第二件子响乱死,四子萧子响虽骄横暴躁,但一系列神奇的巧合机会导致其站到了萧赜的对立面,后来更实在太子萧长懋的授意下,负责讨伐的萧顺之将其缢死,重演了刘宋皇室操戈的覆辙;最后一件也是影响最大的就是在太子萧长懋早死后,萧赜并未立贤而是将皇位传给了皇孙萧昭业,萧昭业即位后郁林失德政局大坏,导致西昌王萧鸾夺权,萧鸾即位后又再次重蹈刘宋覆辙大杀宗室,萧鸾死萧宝卷继位更是倒行逆施,整个萧齐短短三代人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北魏方面,天纵其才的元宏耗尽心力后英年早逝,他留给北魏乃至后世中国丰富的遗产,但就当时来说,其子元恪继位。也正是从元恪开始,北魏开始出现倾颓的危急,而它的崩溃,居然造就了两代帝国。
因缘际会之下,南北开始同时崩溃了。
一、文青萧衍
上文说过,萧衍是萧氏皇族一支,但属于萧道成的远支,其父萧顺之在萧子响叛乱中虽然平叛有功但却被当时的太子萧长懋利用,萧顺之急杀萧子响引起萧赜不满,萧顺之此后惶惶不可终日,最终郁郁而终。
萧衍出生在刘宋孝武帝刘骏执政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公元464年,字叔达(一看这个字,就知道他家里排行老三了)小名练儿。萧衍出生的时候,他的远房伯父萧道成的仕途才刚刚起步。

长到青年,萧衍博览群书,腹有万卷,是个不折不扣的文青。当时,他与其他七个著名的文青围绕在已是萧齐竟陵王萧子良的门下,逐渐形成一个文学团体,史称“竟陵八友”。这八个人除了萧衍,还有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这八个人里,除了萧衍,还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沈约和谢眺。
沈约长相奇特,左眼生有双瞳,腰上有颗紫色的痣,父亲在刘宋元嘉年间犯事被诛,沈约因年幼逃脱,侥幸逃过一劫,后孤贫的沈约发奋读书,遂有才名。后来沈约被刘宋大臣蔡兴宗看中,开始转入仕途,及至萧齐,官运亨通,并与萧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文学史学上,沈约都有重要地位,后来他编纂《宋书》,并与谢眺一起创造了诗作创作规范“永明体”,对后世诗词影响巨大。
单就文才来说,谢眺是竟陵八友里的翘楚,放眼整个江南四朝,谢眺也可以稳稳在排在前三。
谢眺跟萧衍同岁,出身于大名鼎鼎的陈郡谢氏,跟谢安同族。陈郡谢氏不仅出过影响政局的政治家,文学上也是人才济济,除了马上要讲的谢眺,在其之前还有一位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名字叫谢灵运。谢灵运与谢眺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大小谢,几百年后,他们有了一个著名的粉丝,那个人的名字叫李白。
作为高门望族,谢眺自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再加上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的才名,真是年少成名万事顺遂。永明元年,谢眺“解褐入仕”意思就是凭着高门士族的身份解去平民的衣装换上官服,在萧赜执政的永明年间,谢眺先后担任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门下八友之一,可谓轻裘肥马,优哉游哉,快意潇洒。
萧鸾篡位的第二年即495年,32岁的谢眺迎来人生的转折,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在太守任上,他的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现存的很多诗歌都是此时创作的,谢眺也让本不起眼的安徽宣城多了两个著名景点,一个是敬亭山,一个是谢朓楼,而谢眺自此也有了个千古名号“谢宣城”。后来,他的粉丝李白写了大量关于宣城的诗歌,比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等。而李白究竟是喜欢大谢谢灵运一些还是小谢谢宣城一些呢,从诗词里,我们可以分析出,李白对大谢是喜欢,比如模仿他的穿着,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而他对小谢则是深深的崇敬,甚至将其推向南北朝文学代表的境界,所以后人说一辈子谁也看不上的李白唯独“一生俯首谢宣城”,我们来看看他的名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怎么夸偶像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汉代的文章建安七子的骨血,后来的三百年南北朝,就只有一个谢眺谢宣城清新散发无与伦比。

萧鸾继位后,大杀皇族功臣,萧道成萧赜两朝的心腹名将王敬则也未逃脱,这个当年萧道成的心腹,在诛杀废帝刘昱期间立下大功,七夕节刘昱被杀后,正是王敬则一个人提着人头找到萧道成,后来才有萧道成骑马进宫的故事,而他正是谢眺的岳父。由于被萧鸾监视,王敬则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年逾七十还是起了反心,造反前,他的儿子派使者赴宣城与谢眺密谈,谢眺担心自己被连累,扣住来人,径自告发,致使王敬则反叛很快被平定。
但纵使谢眺谨小慎微但也未逃过乱局的捉弄,萧宝卷上台后,谢眺被小人诬陷,萧宝卷不由分说将其下狱,最终谢眺病死狱中,享年36岁。
谢眺的诗词跟大谢谢灵运一样善于模山范水,山水诗灵动清新,并开创尊崇声律的永明体,为后世唐诗提供了一泓湉湉之水。我们来看下他的一些名句:“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四面东风起,朝夜起寒色”、“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等,这些佳句被沈约称为二百年来无此诗,而他的一位好友也曾感慨: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
这位如此感慨的人就是萧衍。
言归正传,普及完诗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谢眺,我们还是继续讲萧衍。
萧衍虽然诗词不如谢眺,文章不如沈约,但能跻身竟陵八友也算是有才有识,标准文青一个了。
跟很多士族公子一样,萧衍青年时一出仕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琅琊王氏一族王俭的幕僚,上文讲过,王俭也是萧道成留给萧赜的顾命大臣之一。王俭非常欣赏萧衍的才华和能力,于是对其大力提拔,在他英年早逝后,萧衍又担任萧赜八子随王萧子隆的参军,在此时,其父萧顺之因擅杀萧子响遭到萧赜责备忧郁成疾而死,萧衍回家守丧三年,丁忧完成后升任太子庶子与给事黄门侍郎。
后面的故事就简单了,太子萧长懋早死,萧赜病逝前确定孙子萧昭业为继承人,可惜萧昭业酒囊饭袋昏聩无能最终引来西昌王萧鸾执政,而萧鸾执政后,萧衍站在了他的队伍里。在萧鸾团队里,萧衍很快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才能,当初萧鸾决定篡位,但唯独担心占据荆州的随王萧子隆,曾经侍奉过随王的萧衍说,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什么真才实干。他的属下也无什么出色的人才,贪图金银富贵,到时候只需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自可以轻易将其召回,没了左膀右臂,随王也会跟着回来的。萧鸾依萧衍计,最终篡位成功并杀随王萧子隆。登基后,萧鸾以萧衍有大功,升任其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皇帝心腹近侍,参与中枢重机,看似不是高位,实则异常关键,自此,萧衍开始发迹。
49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率大军进攻南齐,萧鸾除派大将崔惠景迎战,后听闻魏军分兵攻打义阳后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救援,这是文青萧衍第一次带兵作战,对手还是来势汹汹的北魏。
身经百战的王广之领兵至义阳百里之外时因忌惮魏军势大而畏缩不前,倒是一介书生的萧衍自告奋勇充当前锋以挫魏军。
萧衍亲率前锋连夜抄小路感到了距离魏军大营只有几里地的贤寿山,然后命令士卒将气质插遍山野,天亮后,义阳城中齐兵见贤首山漫山遍野的旗帜,以为援军赶到士气大振,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同时顺风放火。萧衍见状也趁机进攻,与城内军队形成两面夹击,此战中,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以振军威,齐军一鼓作气击败魏军,义阳之围顿解,萧衍因功升任太子中庶子,不久又镇守石头城。
497年,元宏率魏军卷土重来,兵势更为盛大,接连攻下新野、南阳,兵锋直逼雍州,萧鸾急派萧衍、崔惠景等领兵增援。次年三月,萧衍与崔惠景的大军在雍州西北的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重重包围,萧衍自知城中粮草军械缺乏,就对崔惠景说,我军远道而来,本就疲惫,如今遇强敌围困。如果军中知晓粮草缺乏,恐生兵变,未防万一,我们最好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杀出重围。崔惠景答道,魏军喜欢游击作战,他们不会夜晚攻城的,不久他们自然会退军的。但没想到的是,魏军越积越多,有困死齐军之势,崔惠景大骇,没和萧衍商议,就私自带领部队逃走,由此,余部各军争先逃散,萧衍无法控制局面,只好边战边退,杀数百人,待魏军稍却,结阵断后,得以全身而退,而崔惠景及其他各部则死伤惨重。
此战后,萧鸾并未责怪萧衍,而是委任其全面主持雍州防务,任雍州刺史,并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雍州,也就是湖北襄樊,自此萧衍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为他日后霸业奠定了基础。
萧鸾死后,萧宝卷继位,他的“光辉事迹”上文已讲过,这个在皇宫开小卖部出宫见人就杀的货大杀功臣,其中就包括了萧衍的长兄战功赫赫的萧懿。
在得知长兄身死后,萧衍决定亲手覆灭掉这南齐王朝。他义正言辞的对部下说:昔武王会孟津,皆曰纣可伐。今昏主恶稔,穷虐极暴,诛戮朝贤,罕有遗育,生民涂炭,天命殛之。卿等同心疾恶,共兴义举,公侯将相,良在兹日,各尽勋效,我不食言。虽然决定覆灭南齐以解家恨国仇,但生性谨慎善于筹划的萧衍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选择从长计议仔细谋划。他命部下大力招兵,同时下令让士兵上山大肆砍竹伐木,随后沉入湖底。很多人不明就里,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辛苦砍伐下的竹木沉到水里。
萧衍捻须微笑,他在等。
及至第二年,萧衍征兵千人,军马千匹,萧衍随即命令将去年沉入湖底的竹木全部捞起,并让提前召集的千名工匠夜以继日的将其建造成战船,最后得战船三千艘。这就是著名的伐木沉竹的典故。
这三千艘战船就是萧衍在等的并足以埋灭萧宝卷的利器。
公元501年,萧衍决定出击,为了增加号召力,他联合萧鸾八子南康王萧宝融一起举兵,后扶植萧宝融在江陵继位。最终,萧鸾率三千艘战舰长驱直入,顺流建康城下,轻而易举攻下外城,将建康内城团团围住。
此时的萧宝卷仍在醉生梦死,当萧衍军队与齐军在外城激战时,他竟然穿上红袍登到楼顶观看,差点被箭矢射中。后将军跪求他赏赐苦战的将士,他居然说,萧衍反贼难道只捉我一人吗,为什么偏偏找我要赏赐呢。此情此景被首城将军王珍国看在眼里,随后王珍国暗自送给萧衍一副明镜,以表明心迹。在萧衍攻破建康外城的那一夜,王珍国率兵进宫,砍杀昏主萧宝卷,随即将其人头送到萧衍处。
萧衍摧枯拉朽般的摧毁了萧齐王朝,随后拥立萧宝融为帝,因战功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并按汉朝海昏侯示例赐萧宝卷为东昏侯。
自此,萧齐王朝基本拉下帷幕,一个新的主人呼之欲出。
萧衍执政后,并未急于求成的废掉萧宝融自立,他又像当年在雍州一样,像个老猎人,静待时机。
竟陵八友现存的沈约和范云对于老朋友的心迹还是很明了的,于是开始征求萧衍的意见,三番几次后,萧衍袒露了自立的心迹,于是两人开始联系朝中大臣,制造舆论并上书萧宝融下达禅位诏书。
最后,范云沈约带领群臣百余人集体上书请求萧衍称帝,三次推脱后,萧衍同意,正式在公元502年四月初八登基,建立梁朝,年号起的很普通,因为就叫普通。不久后,萧衍逼迫萧宝融吞金自尽,萧齐正式灭亡,国祚仅仅只有23年,却历经六位皇帝,当年萧道成临终之语言犹在耳,但萧齐还是穿了新鞋却走了刘宋的老路。
南朝的第三个王朝也是最令人唏嘘不已的萧梁开始了。
二、萧衍治国
当了皇帝以后,文武双全的萧衍将重心放在了治国上,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治国首要当是吸取旧朝弊端励精图治,在这点上,萧衍做的实在是无可指摘。
他勤于政务,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坚持五更天起床,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分别就是子丑寅卯等,五更天即是寅时,也就是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作为一个皇帝,萧衍每天凌晨三点到五点就起床处理政事,可谓是异常勤奋了,勤奋到即使冬天把手冻裂了都毫不在意。为了广发听取意见,他还下令在门前布置了两个函(就是盒子),名曰谤木函与肺石函,大臣及有功之人,如果因功未被赏赐提拔或者良才未被使用,都可往肺石函投书信,如果一般百姓,想给国家提建议,则可往谤木函投书。
除了勤政,萧衍还非常节俭,史载: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不讲究吃饭,饭食基本都是豆类和蔬菜,而且每天只吃一顿,繁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就这样,萧衍还活了整整85岁,还是出了意外的前提下。所以想长寿的盆友,方法已经有了,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
亲政节俭,从善如流,是萧衍的两大优点,但这并不是他治国的全部政策,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萧衍有着更大的野心。
那就是重塑儒家正朔。
自汉末以来,天下丧乱,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被逐渐破坏,三国时期群雄还尚且有所顾忌,所以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孙权要最后称帝。但自从八王之乱以来百年里,骨肉相残,兄弟相残,君臣相残,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再管你是不是正朔,谁还介意是不是夺位不正,就算是假惺惺的禅让,一旦掌权也要赶尽杀绝。以南朝宋齐两朝为里,国运短短82年,死于非命的王朝宗室就多达62人。所谓天下丧乱,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虽然自己是以义伐虐,禅让得位,但萧衍知道这不过也是重复前人之路而已,勤政尚俭,与民休息,提拔人才都只是术,而改变世道人心重振这个民族共同崇尚的儒家仪礼和思想标准才是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天下纷乱已久,儒家仪礼崩坏,广大士人找不到精神寄托,恍然若失只有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广大百姓得不到精神抚慰,只得纷纷投向另一种信仰,那就是佛教。
人活着,总得有点精神灵魂寄托不是吗。
当时的中国南北,北方自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佛教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更加壮大,到孝文帝时期,北方的佛教已异常兴盛,而南方也不遑多让,信佛者尊佛者有赶超南方之势。想要在佛教全面接管社会精神层面的情况下推行儒家可谓困难重重,灭佛抑佛已是不可能,你这边灭了,信众自会往北方去,况且新朝刚立,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萧衍苦苦思索后,终于想出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不久后,萧衍便修建了两座规模宏大精美绝伦的寺庙,一曰大爱敬寺,一曰大爱度寺,这瞬间在南梁社会引起轰动,原因并不是这两座寺庙有多宏伟,而是这两座寺庙是萧衍以自己父母的名义修建的,每逢初一十五萧衍都要亲自去两个庙里祭祀自己的父母,风雨不辍,四季皆然。这种以身作则的举动极大的震动了群臣及百姓士人,由此,南梁上下,纷纷仿效。除此之外,萧衍还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让鲁智深哭一会)。
所以,萧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顺应社会上下礼佛尊佛的潮流借此彰显儒家的仪礼。
此后,萧衍更进一步,与登基次年建立了一座更为恢弘的寺庙,该寺庙九层浮屠耸入云间,气势之大无可匹及,这就是同泰寺,而萧衍后期很多的故事都跟这座寺庙息息相关。除了广建寺庙,萧衍还接二连三下诏号召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士人百姓信佛礼佛,一时间,整个南梁,香火连绵,信众陡增。而也就在这时,萧衍听说印度一高僧泛海来华,行至南海,他遣使迎接,次年十月高僧到达建康。
萧衍见到这位形销骨立长相异于常人的高僧,便礼遇有加,后两人发生了以下的对话。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日:“廓然无圣。”
帝日:“对联者谁?”师日:“不识。”
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日:“无功德。”
帝日:“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
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不了所言,变容不言。
具体意思我就不解释了,佛家经义,不求甚解。
总之结果就是,萧衍兴冲冲的迎来高僧结果问了五个问题全部碰壁,而对方高僧的回答他也一时不能理解,所以两人话不投机。随后萧衍把这番对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南梁国师志公禅师。志公听后,高兴的说:大师开示的太好了,是真正的与佛心印相契,只是您没有悟到。萧衍一听若有所悟立即派人去找高僧,但此高僧却离心已定已至江边,看到有人追赶,高僧淡淡的就地折下一支芦苇,掷于江中,脚踏芦苇,渡江北去。到达北地后,高僧见弘法度生的因缘尚未成熟,于是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开始弘扬佛法,终成中国禅宗始祖。
此高僧就是达摩祖师。

虽然错过了一代大师,但萧衍表面借助推崇佛教实则重塑儒家的政策还在有条不紊的推行着。不久后,萧衍前所未有的创建五经馆,只招收寒门学子,学子在馆内认真研习儒家经典,学成考试合格即可得官,这样一来,从人才选拔的角度重塑了儒家经典的重要地位。而最最重要的举动还在进行当中,那就是萧衍不辞人力物力财力历经十余年而重新制定的逾八千条的儒家仪礼,史称五礼制度,分别是喜、丧、嘉、宾、军。五礼制度,从国家上下社会各方面完备齐整的规定了仪礼的方式和组成,这相当于重塑了社会生活,重塑了人心,重塑了精神。
萧衍看着五礼制度顺利执行,有种梦回汉朝的感觉,儒学回来了,儒家经典的忠孝仁义也回来了,这土生土长的经典必将再次在中国南方生根发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儒佛这两个看似并不一体的思想终于开始互相交融相互渗透,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哲学宗教史上的大事件。
萧衍一系列的治国政策取得了奇效,特别是借佛推儒的政策取得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这不得不说是萧衍天才的创举。他处理政事夙夜不息,勤勉高效;他崇尚节俭,与民休息;他待人谦宽,即使是小吏面圣,也礼遇之如同接待贵宾;他保持仁者之心,每次断决重罪要犯,必然落泪不忍,郁郁不乐;他提拔寒士,奖惩有度。二十余年过去,南梁国力陡增,经济富足,呈现出宋齐八十余年间都不曾有的盛世之景,军事上更是迅速强盛,到达南军百年未有之盛的地步。除此之外,出身竟陵八友的他更是艺术天才,在经学、史学、书法、诗歌、音乐、佛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在对弈下棋方面也是一时大家,就连他的侍从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成为高手,也正是在在与一个侍从长期下棋对弈之中,萧衍敏锐的发现了对方的带兵天赋,判定此人必是一代名将。
这个因为陪萧衍下棋而被提升为名将的人,名字叫陈庆之,这个人不久之后将带领一支叫白袍军的队伍搅得北方天翻地覆。
在萧衍的治下,南梁首次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的第一次力压北方,以至于北方当权者狠狠又不无羡慕的说:江东有一老儿名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但,盛世之下从来都有隐忧,萧衍文武双全运筹帷幄可称明君,但,他也有他的弱点。
萧衍有两个弱点,一个是自视甚高猜忌心重,另一个更致命,就是他迁就他的家人了,以至于到了忍让纵容的地步。
在对待他的心腹重臣也是竟陵八友的沈约范云的态度上,萧衍并没有提拔赏赐,范云早死,算寿终正寝,而沈约常被莫名谴责,最后愤懑而死。不仅如此,梁朝众多开国功臣,皆不得重用,反而是萧氏王公宗亲纷纷主持各地军政要务,各大望族的高门名士也纷纷被授予高官显爵。
对于家人,萧衍更是完全没有底线的袒护。他的六弟萧宏常年鱼肉百姓,为非作歹,萧衍不闻不问。及至后来,萧宏居然与萧衍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女乱伦,两人还暗自谋划篡夺帝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但对于萧宏,萧衍却无动于衷居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萧衍的次子萧综,出身成疑,其母吴淑媛原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跟了萧衍七个月后即产下萧综。对于这个出身成疑的儿子,萧衍封王封将,爱护有加,后吴淑媛失宠将身世告诉了萧综,萧综得知后与萧衍疏远。后来,梁魏边境常起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督军作战,萧综趁势携南徐州干脆投了北魏,还改名为萧缵,并公开表示要为自己的亲爹萧宝卷服丧三年。萧衍听后,伤心欲绝。后来,萧衍又听说萧综有南还之意,于是又让吴淑媛暗地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物,但萧综最终还是不愿意回来。
萧衍一心想维持宗室亲人之间的和谐稳定,但他的妇人之心却坑害了他,在接二连三被至亲伤害后,萧衍悲痛欲绝,无处释放,此时,看破红尘的萧衍做出了极端的举动。
舍身皇家寺庙同泰寺。
史书记载,萧衍先后四次被家人伤害看破红尘舍身同泰寺,从此他开始被百姓称为皇帝菩萨,群臣为了迎回皇帝只得用金钱去赎,四次赎萧衍,南梁一共花了四万亿钱。
年轻的时候,萧衍借助佛教实现了自己改革的意愿,年老的时候,满心伤痕的他又开始佞佛,投身佛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萧衍老了,没了年轻时候的锐气,金戈铁马,励精图治也都成了往事,他现在是一心向佛,寻求慰藉。这个时候,南梁的佛教开始畸形发展,不仅没起到当初的积极意义,反而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史书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崩溃也就是这么开始的。
时间来到公元547年,萧衍已经整整83岁高龄,当皇帝也有四十多年了,这一年,他满心欢喜的接受了一个北方叛将,他觉得,得一大将,必将是损人利己。结果正是这个人引导了南方的崩溃。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景。
侯景是鲜卑化的羯族人,跟石勒同族,他先仕东魏,又仕西魏,都没混下去,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南梁。
等等,之前不是一直说的是北魏吗,怎么此时出现了东魏西魏呢。
原因是,在南梁还没崩之前,北方已先行一步,提前崩了。
那么北魏是怎么崩的呢。
三、北魏的崩溃
我们把时针拨到公元499年,这一年元宏南伐途中染病不久英年早逝,次子元恪继位。
元宏死前,给刚满十六的元恪留下了六位辅政大臣,分别是二弟元禧、七弟元详、大名鼎鼎的任城王元澄、宗室元嘉、琅琊王氏一族王导后代先仕萧齐后投北魏的大臣王肃、北魏老臣宋弁。而忠勇有佳一直侍奉元宏身边的老六彭城王元勰却不在其列,颇让人不解。
499年四月二十日,元恪在鲁阳正式即皇帝位,年号景明。并追尊母亲高照容为文昭皇后,高皇后兄长高肇由此受到礼遇,不久之后担任尚书左仆射,并娶了元恪姑姑高平公主为妻,高肇由此发迹。
一开始,元恪是个老实孩子,在守丧期间,朝政悉数交由六辅处理。守丧完毕,干的第一件事也是继承父亲遗志,拒绝鲜卑遗老返回故里平城的建议,扩建新都洛阳城,进一步巩固了元宏的改革。500年,元恪趁萧宝卷倒行逆施,南齐大乱之际趁机南伐,攻取了不少土地。此后几年里,北魏一直与新生的南梁摩擦不断,及至508年,北魏已经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领土疆域大大扩展,国势盛极一时。元宏当年满心自信南伐没做到的事情,被元恪轻而易举做到了,这大概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不过喜欢南梁的看官们也不要着急,什么荆州、扬州、益州都会回来的,萧衍当时还在一门心思关门修庙改革,南梁会反击的,北魏会后悔的。
南伐齐梁,大获全胜,北击已经成了破落户的柔然也是摧枯拉朽,元恪觉得大功告成,开始全身心的搞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元恪的兴趣爱好就是礼佛,跟萧衍一开始只把礼佛当成改革手段不一样,元恪是真心喜欢礼佛。
元恪常常在宫中亲自讲论佛经,广召僧众,辩明义旨。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北魏上上下下更加笃信佛教,继位短短五年期间,在元恪的带动下,北魏各州郡的僧尼寺庙,共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僧徒更是不计其数。你南梁不是四百八十寺吗,跟我北魏一万多寺庙比,只是个零头。
也就是在元恪与僧尼论法的时候,一个德高望重的胡氏尼姑一再向他推荐自己的侄女才貌双全,久而久之,元恪动心,一打听此女是司徒胡国珍之女,也算是名门之后,随后将其招入宫中做承华世妇(类似于清朝的答应,地位较低的妃嫔)。
由此,她被后人称为胡承华。
各位看官都知道,北魏奉行子贵母死制度,儿子立为太子,母亲就要处死。所以在宫廷之中,各位妃嫔卯足了劲不做生第一胎的人,因为第一胎如果是男孩,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儿子立为太子那一天,就是自己身死的那一刻。唯独这个胡承华不屑一顾的说,天子怎么可以没有儿子呢,为什么只畏惧自己的死而使皇家没有嫡长子呢。说完没多久,她就怀孕了,与她关系要好的嫔妃都劝说她为了自身着想,尽快把孩子打掉。胡承华不为所动,半夜一个人挺着个大肚子赌咒发誓说:但愿怀的是男孩,如果他被立为太子,即使我被处死,我也在所不辞。
公元510年三月,胡承华产下一子,取名元诩。
在这之前,图样图森破的元恪一直苦恼于自己频繁夭折皇子,在元诩出生后,元恪如获至宝,好生照应。两年后,元诩被立为皇太子。
按照一般剧情,胡承华女士的末日到了。
但,历史总是不走寻常路。
因为元恪崇佛,佛家一个最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元恪本着慈爱众生的角度,再加上胡承华父亲贵为司空从中运作,最终元恪废除了沿袭北魏百年的子贵母死制度。并因胡承华产下皇太子有功,而擢升为贵妃。
就问胡承华此时惊不惊喜。
好了,六辅大臣、失意却能干的元勰、外戚高肇、贵妃胡承华等主要人物都登场了,我们来看看北魏是怎么崩的吧。
首先,六辅里出了蛀虫,还不止一个,他们分别是元禧和元详,两个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加辅政大臣的身份为非作歹,侵占民产,甚至开始买官卖官,上行下效之下,北魏上下开始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元恪注意到后,非常不满,外放元禧,结果501年愤愤不平的元禧居然造反,事泄被杀。
此时,六辅中,王肃、宋弁已经去世,元禧被杀,德高望重的任城王元澄已年迈,元勰忠心耿耿很有才干享有盛名,但却被元恪忌惮。找了一圈,没有合适的信得过的人,元恪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娘舅高肇的身上。
奸臣上场了。
高肇掌权后,开始广结党羽,贪污受贿,构陷诸王与能臣。首先,诬陷六辅之一的元详,导致其被杀。其次,在元恪的默许下,于508年,高肇诬陷元勰,并以毒酒杀之。连杀两王,高肇由此更加飞扬跋扈,北魏朝政开始大坏。
也就是在此时,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开始出现农民起义,元恪耗费心力好不容易才将这些起义一一镇压。公元515年,在位十六年的元恪去世,史称北魏宣武帝。临死前,给年仅六岁的太子元诩制定了两位辅政,下诏一个是元宏四弟高阳王元雍,一个又是任城王元澄,诏令百官调度均听从二王安排。
北魏之亡,始于宣武。
515年,北魏的第九任皇帝元诩继位,其母胡承华被尊称为灵太后。
北魏历史上一共出过两个著名的太后,一个就是力挽狂澜开创盛世的文成文明冯太后,一个就是这个灵太后,跟冯后截然不同的是,这位灵太后,可以说是北魏史上最大的败家太后。
元恪死后,元雍与禁军统领于忠决定为国除贼,商议完毕后,密令壮士擒杀刚刚在皇宫哭完丧礼的高肇。剪除了奸臣高肇,元雍和元澄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仿冯后故事,让灵太后临朝听政。
灵太后听政后,一度表现不错,她本身生性聪慧,悟性极高,多才多艺,又深谙佛经义理,所以亲览万机,手笔断绝,又造申讼车,以接受投诉的冤情。又在朝堂亲自策试孝廉秀才、州郡上计簿的官吏,有一次灵太后和小皇帝元诩前往华林园游玩,曲水流觞宴请群臣,令王公以下各赋七言诗。灵太后的诗句说:“天地造化含气贞。”元诩对道:“无为而治赖母明。”看上去一派和睦喜乐的景象。
好景不长,灵太后开始飘飘然,而后做了一件丑事。
淫乱。
千古一后冯太后也好男色,面首更多,但她有自己的准则,知道底线在哪里。而灵太后恰恰越过了底线,因为与她通奸的是他的小叔子,元宏四子清河王元怿,此事一出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
这个别有用心的人也不是别人,正是灵太后的妹夫,也是北魏皇族,名字很有意境,单字一个叉,元叉。
元叉虽是皇族但本不在北魏核心权力层,但因为灵太后听政,对这个妹夫多有提拔,据说还有些奸情,导致元叉跟当年的高肇一样突然飞黄腾达。元叉上位后,胡作非为,卖官鬻爵,导致朝政再次大坏。这引起了元怿的不满,元叉遂恶人先出手,纠结当权宦官刘腾等诬陷元怿并随即发动宫变囚禁了灵太后、元怿,不久后元叉擅杀元怿并将灵太后继续囚禁,开始把持北魏朝政。
元叉乱政,整整五年时光,这进一步加剧了北魏的动荡。
525年,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皇帝元诩与灵太后及丞相元雍密谋起事推灭元叉,元叉得知后大惧,居然乖乖的辞官求解罪,灵太后随即解除元叉兵权,不久后将其赐死。至此,灵太后跟之前那位冯太后一样二度出山听政。
但此时,北魏政局已经积重难返,而灵太后也没有冯太后那般的睿智干练。天下州郡,个个贪腐,处处动荡,朝政荒废,政令不通,上下离心。灵后也无心治国,与宠臣郑俨淫乱,其他宵小粉墨登场,把握要职,整个北魏渐有崩溃之势。
而最大的危机还不仅仅这些。
此时一个危险的信号已经开始散发,一个微小的火星已经点燃,一个曾经没落的势力开始喷发。
这股势力就是整个中国王朝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孕育了前前后后六个王朝,个中翘楚成为后世帝王的先祖。
风从六镇来,天下大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