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滑入996的泥潭
查看话题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谁也想不到,素以“低调”示人的程序员群体在过去一个月里,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争论。
这一切都源于3月27日在托管平台GitHub上传开的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
996.ICU:意指工作996(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生病ICU。

从程序员的内部狂欢,到世界范围内的全民争议,996.ICU只用了半个月。
紧接着,人民日报的评论《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批评“996工作制”;
马云、刘强东等公开为“996”站台,马云甚至直言“996是修来的福报”……

除了官媒加持和大佬添柴火,“996.ICU”至今仍有极高话题度,归根到底其实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正在经历着长期加班的“折磨”。
同为“社畜”,小万对于“加班“的态度,可以用最近开播的一部日剧来回答——
众所周知,邻国霓虹的加班文化比起我们有过之无不及。
甚至在大多数日本人眼中,“员工就是要为公司鞠躬尽瘁的,这才是日本的上班族”。

但是我们这部剧的主人公东山结衣(吉高由里子 饰)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
32岁的东山身为互联网公司总监,却奉行“准点下班”的原则,每天晚上六点准时打卡下班。
任由身后一群同事或羡慕或议论,东山小姐姐走得那叫一个洒脱。

而公司提供的带薪休假,东山也是一天不落,尽量全部利用起来:体检、度假、泡温泉、吃美食……
工作之外的人生,实在还有太多精彩。
而《我,到点下班!》就围绕东山结衣和她周围的职场、家庭和生活展开,对职业观、婚姻观、生活观等问题加以探讨。

“加班文化”由来已久,为什么近期被推上浪尖成为了舆论热点并被大众旗帜鲜明的反对?
因为时代不同了。

社会快速发展催生了物质繁荣,“晨夕躬耕换一碗粥”式的生存压力早已逝去,自然“蝼蚁加班”式的工作方式也不必需要。
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也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标准。工作也不见得是人生唯一追求,“诗和远方”何尝不是另一番风景。

就像剧中,餐馆里两个大叔讨论“我们当年,被要求拼命工作就拼命工作,到点下班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啊”。
然后东山回怼:然后,经济泡沫就破灭了呀!
何不让“996”式加班这样落伍的时代也随风散去呢?

想想看,你身边多少90后甚至00后,已经可以像东山结衣一样,在被前辈问“你到点就下班,没有办法升职的吧?”的时候,能理直气壮这样回答:
升职什么的,我看起来像是会考虑这些吗? 朝九晚六,下班后坐在这里吃个小笼包才是我的幸福。

更何况,总在同一个饭店里遇到的熟客因为疯狂加班死在办公室这样的事情,也不止是东山结衣会遇到。
“加班后猝死”的新闻层出不穷,再麻木的心恐怕也会被“人死万事空”这句话触动。

死去的人即使被判定“过劳死”而得到赔偿金,家属也无法得到慰藉,逝者更是令人唏嘘。
反倒是为之鞠躬尽瘁的公司,转身就能找到替代的新人。

就连我们的主人公东山,也是在经历过初入职场疯狂加班,结果身体垮掉住进ICU后,才领悟了: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都不要勉强自己。 不要成为一个眼里只有公司的人,要享受人生。
如此想来,人生只是为了工作“努力!奋斗!”的意义就更模糊了。

《我,到点下班!》也并非一味简单粗暴地反对加班,而是阐述了不加班背后的工作逻辑。
一方面,到点下班的前提是正确的工作态度+高效的工作方法+出色的工作能力。
身为总监,东山每天的工作内容有多繁重,看看这贴满显示屏的纸条就知道了。

而她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分门别类、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写出这些纸条。
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合理安排时间,在八小时内把这些纸条一张张拿掉。
用同事三谷的话来说:“不管什么时候都没在偷懒。”

反观那些上班睡觉、聊天、玩手办的摸鱼党,哪边的工作方式更好,一目了然。

对于“同事在加班要不要去帮忙”,东山的态度也很旗帜鲜明:
“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情的话,公司就没法运转了。”
看似无情,实则是职场最佳指南。

另一方面,《我,到点下班!》也并不全盘否定加班的意义。
同事三谷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希望在工作中得到认可从而自我满足,这样的态度当然值得尊重;

前辈贱岳生完小孩半年就急着回归职场,生怕失去职场中的位置。同时她也需要付出更多,才能修复工作失误问题。

前辈贱岳的不安,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对职场妈妈的偏见和苛求。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我,到点下班!》的讨论范围中。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996”式工作方式实在不必值得提倡,而懈怠工作却又想着不劳而获也是在跟公司耍流氓。
只有像《我,到点下班!》中的东山结衣一样,这才是正解。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