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 | 百年记忆

一百年于整个历史而言不过是一瞬,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却往往是一生,这一瞬与一生的交叉,铸就了每个人经历的别样性。但在历史上总有一些事,让人们生活的交叉跨越百年,让我们隔着历史长河,也能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彼此。
五四运动,就是一件这样的事件。它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让一百年后的我们,天南海北的我们,依旧为之热血沸腾,为之踌躇满志,为之斗志昂扬。
一
当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传回中国时,举国沸腾。对列强抱有的期望全部破灭,蕴藏于这个民族之间的血性开始展露出来;东方睡狮睁开了双眸,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这污浊不堪却又饱含希望的土地。
吾国之事,须吾国人;吾国之事,需吾国人!
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一场暴风雨开始酝酿。
“乌云压城城欲摧”,很快,一场发自北京,席卷全国,泽被后世的运动爆发,从此,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历史时刻。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序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当时的人没有预料到,他们凭着热血与义愤所做的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国之面貌,焕然一新。
二
回到1919年,回到现场,北京城内一片肃杀,压抑与躁动。
天安门前,学生与军警对峙着。
"外争主权,内诛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誓死力争" "保我主权"
声声呼喊在天空中传荡,如杜鹃啼血般哀痛,横眉冲冠般愤怒。
眼见天安门前军警阻拦,众人转战。他们沿着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手举横幅,将这份耻辱感渲染到每一个国人身上,警醒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对外软弱对内蛮横的北洋政府当然不会容忍这种行为,很快他们就开始逮捕闹事学生;但是觉醒过来的中国人民已经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了。
被逮捕的“闹事”学生很快被逮捕,却又很快被释放;一场学生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带动起全国数以万计的学生,知识分子,工人……
一场大雨,席卷全国。
一场大雨,洗刷掉了四万万中华儿女身上的尘土,人们开始重新露出炯炯目光。
当中华民族觉醒之后,便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使他屈服。
1919年6月28日,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三
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语言显得乏力了起来。我们知道,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其意义单从事件本身去讨论本来就显得逼仄;同样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单从正面去赞扬它,它将渺小。伟大之所以为伟大,是我们哪怕过了一百年,一千年;哪怕我们发现了它许多的局限与不足,我们仍会由衷地赞美它。
明白五四的局限与不足,我们才能以史为鉴;体会五四的精神与伟大,我们才能走的更远。前者让我们做事更加冷静全面,后者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历史学上对五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赞扬到批判,再到全面的转变。这是正常的历史研究进程。身处那个时代的人,自然会对其有特殊的感情,他们的认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时的影响。后来的人看待这件事越来越冷静,开始分析起来这件事的局限、不足,甚至倒退的地方,于是就有了种种争议。
在历史上产生越大影响的事,在后世争议也就越大。从五四的地位上来看,它明显值得这种争议。
争议是没有终止的,同样,我们应该投去的敬意与怀念也不该有终止。
四
前面说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好像还是不知道五四的伟大之处。
不妨把视线投向历史长河之中,截取五四之后的一百载春秋,然后,放眼看。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工人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说起这些,可能不够亲切,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串人名,大家可能印象会更深一点: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林长民;周恩来、张国焘、罗家伦、傅斯年、邓中夏、瞿秋白;闻一多、郑振铎……
可能其他人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周恩来周总理,梁启超,蔡元培,不用多说,列一个名字在那,我们就能感到其中的分量。
五四,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在国耻的激励下,循着心中的热血与正义,所发动的一场群众运动。
它终结了那段受苦受难却逆来顺受的日子,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言说的东西。
比如,超越时间与地域所传承下来的五四精神。
自由民主,家国情怀,勇于抗争……
种种都蕴于其中,但(五四精神)不止于此。
五四精神好像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不过我们也不用清楚。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从五四运动的点点滴滴之中,去体会,去感悟;把之作为人生方向的向导。当我们迷茫时,彷徨时,它自然会出现。
在我看来,五四精神先于五四运动而出现,后于五四运动而不灭。它本身就根植于人类的血脉之中,从未断绝;五四,恰好是一个集中爆发与展示的年代。
我们纪念五四,传承五四精神,就是为了怀念与继承这段历史,以及蕴含在这段历史之中的点点滴滴,精神风貌。
五
五四运动是一个起点,但绝不是终点。
五四精神植根于血脉,发扬于五四,传承于后世。
五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五四,无需他言。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木子双生(来自公众号“人间浊物”)五四 | 百年追思

喜欢阅读与思考的木子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