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写在2018-10-25的日记
这篇关于一本书《心外传奇》,感觉我的中二之魂熊熊燃烧
我又来写周记了,本次周记关于一本书以及日常杂感。
上周病理生理课讲《缺氧》这章节时,老师忽然提到:低温可以使组织氧耗率降低,代谢减低,心脏骤停,用于麻醉。说者无意, 而我感到血在烧。这周病生关于缺血-再灌注。当老师提到心脏动脉搭桥,冠状动脉造影,热血沸腾。之所以我如此激动,因为一本书《心外传奇》,也因为只有短短一百年历史的心外科,混杂了坚韧,运气,热血,悲壮乃至于血腥。因此我决定尝试写点关与这本书的东西。
“一群与死神展开殊死拼杀的拓荒者,为拯救万千性命,毅然走进一片荆棘丛林,为原本必死无疑者开辟了一条生路,从无到有创立了心外科”
很难想象在一百一十年前,给心脏做手术还是一个禁忌。不难理解,外科学里有著名的无血术野之说:只有充分暴露,仔细止血才可以给外科手术者必要的冷静,使他们可以在手术台上清理创口,有序操作。而心脏是一个密封系统,又无时无刻不处在跳动之中,如果截断心脏血管,不出几分钟之后就会脑死亡。今天我们有X光,有动脉造影,有人工体外循环机,有心脏起搏器,有除颤仪....貌似理所当然,其中真是说不尽的血泪史。
最早的心脏手术是修复心脏表面的刀伤,为啥没听祖师爷的教诲不在心脏上做手术呢?因为当病人躺在你面前,不管会不会,见没见过,只要有一线生机就得上。
早期心脏手术,给我印象最深的BT分流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肺动脉高压)。这个时代人们已经观察到婴儿出生时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有一跟血管联通,出生之后闭合,如果没有闭合也会有轻微缺氧症状,可用手术连接。而美国医生塔西格也就是代表B-T分流术中的T,发现许多法洛四联症的患儿在动脉导管闭合之后症状加重。创造性提出人为再通动脉导管可以缓解肺动脉高压症状,增加肺部血流量,缓解症状。当她把这个想法告知上级医生,遭到了嘲笑和讽刺。后来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时霍普金斯大学普外科主管布莱洛克(stands for B)。之所以把他身份说的如此具体,是为了说德高望重的布莱洛克其实可以极力避免这类首创手术,因为一旦失败,职业生涯可能受到很大影响。然而他们成功了。这种手术至今仍然在使用。
低温能抑制代谢活动乃至心脏骤停是加拿大医生比洛特提出的。为解决心外科问题提供一个方向,在低温麻醉下,心脏停跳八分钟以内不会对机体造成致命病理损伤,而医生能够利用这百分钟修补一些较轻的心脏瓣膜缺损。第一次实施这项手术的是美国人刘易斯。因为当时美国较加拿大开放,给医生更多自由机会。美国人口基数大于加拿大,有更多先天性心脏病父母愿意让医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实施这种手术。
曾经作为刘易斯助手的医生李拉海医生,是另一个天才。他提出让另外一个人作为患者的体外循环机。即把患者的主动脉接在供体的供体之上,模拟体外循环。这样为医生争取更多时间。多么大的创造性,壮哉!
另一位医生吉本默默得筹划建立体心肺外循环机。吉本是另一位孤独的天才,苦于自己的想法超前太久。抗凝抗溶血,怎么设计气体交换装着,如何防止血栓进入血管....更可怕的是没有人相信吉本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人生黄金二十年献给了研究,无人问津,无人资助。不由得想起那句话:到了一定年纪觉得《三国演义》里最牛的人是刘备,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一个白手起家到45岁时候还一事无成的人还保持那种不甘人下的野心。
当X光被发现后,终于有机会在不损害人体时能够看人体结构。但是心脏被心包包裹,也不能直接注射显影液给心脏。第一个做动脉造影的医生是一个25岁年轻医生,而第一个受试者正是是他本人。给心脏插管,太疯狂了?他连哄带骗了掌管医疗的护士,给自己肘正中静脉切了小口然后将一根导尿管插入之中。小护士被吓得一边哭一边扶着他下楼去照X光片,是怎样一种画面啊.....
《心外传奇》给我另一种视角来审视现在所学的知识。我有种革命在这里爆发的感受。这一本本厚厚的医科书,一段段冗长冗长的文字,也不再是那么面部可憎,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血与泪。
外科界泰斗裘法祖先生曾说: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背人过河”医生的敌人不仅仅是病魔,还有病人配合程度,医生自己的身家背景,还有背后复杂的社会社会体系。以及无数唧唧歪歪的声音。
果然只有真正热血的东西才能写这么多。有太多太多内容想写,就写到这里吧。
某天午睡醒来,有一种心痛而醒的感觉。梦里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某一次大课堂。大家都穿着校服,走在路上,忽然我意识到我再也回不去了,或许再也没机会见面。很多人,其实在我清醒状态更本不会想起,然而在梦里,在潜意识阶段,好怀恋。想起老苗以前讲的那首诗: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这句话很明显不符合这个场景,但我一直回想这句诗。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不悲不喜。每个人,都是这样,没有过得太好,但也没有过得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