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看烟台|在烟台的巴士上观海

看山是山,看海是海,在烟台四天,在有爱的氛围中时光消逝,远处的船只没入渺茫,希尔顿酒店的灯光打在海面,海浪拍打堤面,五月的风一点都不饶人,在风中边走边看,空白印象的城市开始五颜六色起来。

蓝,是最多的颜色,沿海而建的市区,搭公交时窗的一侧都是海,天气好的时候窗外蓝到没烦恼。那沿着海岸线跑起来了的双层巴士,City Bus&爱在17一起,上去挑一个靠海那边的座位坐下,就这样盯着窗外,发呆,海水浴场、月亮湾、栈桥、金龙桥……一个接一个的景色站点闪烁着提示游客,让你犹豫该在哪一站下车。烟台大学建在海边,学校建筑平淡无奇,但坐拥一大片沙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校另一边杨柳絮吹起来密集如大雪,行道树下马路笔直,连接着一侧的商圈与另一侧的海。靠海这边单纯的天、海和沙滩,沙子颜色偏白,近海处潮起潮落留下道道痕迹,偶尔出现的寄居蟹放到手上就立刻装死,可爱的小聪明。人在这里漫步,奔跑的狗子在沙滩上撒欢,风筝线连接着天空中形状各异的风筝,人就这般娱乐休闲着。


海看多了也无感,只是每当面对大海的时候,心情都会好。坐着挤到缺氧的61路来到养马岛,站在后海观景步道,礁石海岸形状各异,小海螺附着在石头上,缓慢蠕动。在养马岛,海与天的颜色是瑰丽的蓝,近处的海更多的是一种绿色,海水起伏形成的纹理定格在照片里有晶莹剔透之感。在这里有的地方供游人参观,有的海域则是海参养殖基地,偶尔可见的“禁止赶海”四个红色大字与蓝天映衬的刚刚好。松树肆意生长,形态各异,处处是海鲜但处处不便宜,铁板鱿鱼我觉得难吃,黄瓜性价比高,补充水分又可勉强果腹。






站在岛上看城区,灰蒙蒙如海市蜃楼,大概两年前,我站在黄河大坝上看济南,一样的感觉,高低起伏的楼宇笼罩在霾中,灰白乏味,烟台又是灰白的。日渐受到污染的城市在朦胧的空气中变得灰白,而灰白的另一层意涵就是烟台老年人比例偏高。我主要搭乘芝罘区的11路公交车,每次车上的大多数乘客都是老人,“敬老免费卡”的声音萦绕不绝,不知这班车能否应付的来成本,如果该车走的偏僻倒也无从好奇,但它经过大悦城这样的购物中心却依旧是老人占据乘客的多数,不知城市的人口结构是否如此。“北极星钟表”站于我也有感触,家里的北极星钟表已经为我家不停记录时间二十余年,可谓是我的老大哥了,如今看来也并不俗气,而且依旧好用,用行动表明“我爱我家”,实属国产良心产品。
胶东话偏上扬的腔调也蛮有趣,听来感觉就是老人也精神抖擞、活力四射,如同当季红彤彤的樱桃给略显灰白的城市增加一抹亮色。如今的大樱桃浓妆艳抹,高贵华丽的很,不起眼的路边小摊车卖着昂贵的cherry,衣着朴素略显破烂的卖者与车上排列整齐光滑美丽的樱桃对比鲜明,但他们早实现车厘子自由了吧。



烟台山凝聚历史,小小的山上坐落着众多近代建筑,百年冬青长廊尽头的紫藤萝瀑布是高雅的淡紫色与舒爽的香气,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我也很惊喜,记起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美好的文字、美好的景致、美好的心情,就这样边走边思考认识自己,更多的认识自己便是此行最大的意义。
站在大悦城的顶层看海港,塔吊、船舶和灯塔分布在视野之中,咿咿呀呀的人来来往往,回头看海底捞店内的火锅,墙上的涂鸦。在这里吹着晚风,用手拉手,用眼看星,怦然心动的彩色气球在红色的风衣与蓝色的夹克上跳舞,反复如此,不大的楼顶碰触天地星河、大海波涛,走过一圈一圈,在春风陶醉的晚上,忍不住问自己:“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和大海的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