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冬春 | 读书报告
为了督促自己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为了用输出来推动输入,我逼自己写下了第一份2019读书报告。
2019年春(1月-4月)共读完14本。中途放弃3本:《我是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身体从未忘记》,向这三本书挥手说我们有缘再会。还有3本在读:《海权论》、《台北人》,以及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进度缓慢,随后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起看吧。
非虚构类:
1.《黑旗:ISIS的崛起》乔比·沃里克 (Kindle)
这是一本关于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从萌生到崛起再到衰落的长篇纪实,获得2016普利策最佳非虚构类作品奖,作者乔比·沃里克是《华盛顿邮报》的中东问题资深记者。中文翻译的文风很像长篇新闻评论,通篇用词和记述语境十分考究,不急不缓冷眼旁观。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叙述详尽但又简明扼要,其中的新闻纪实、白宫方面和约旦当局的决议、美方和约旦方面的情报人员采访、伊斯兰国成员采访、伊拉克当地部族头领的采访等都为历史事件的原貌呈现大有裨益,也为大众了解这一事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
扎卡维从追随本·拉登到取而代之成为新一代恐怖组织头目,内心以“英雄”和“解放者”自居,一手建立起恐怖网络试图牵动全世界。扎卡维及其追随者的组织,从“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到“伊拉克伊斯兰国”,是从一个宗教极端团体一步步走向邪教团伙。皈依者被洗脑后愈加狂热,他们心怀强烈的“救世”妄念,一心为了所谓的“解放”而将“圣战”进行到底。他们认为宗教法律比世俗法律优越的多,他们需要学者来解读(或者说是扭曲)宗教教义,就像喜欢修仙的嘉靖也养着解读天象的机构钦天监,以此为自己的血腥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用于实现自己狂妄的英雄主义和邪佞的欲望。
书中内容与观点比较客观,对事件以描述为主,必要的分析也仍在新闻工作者的框架里,没有意识形态层面的深刻解读,虽足够合理符合逻辑但也稍显单薄。作者虽是美国记者,但也大胆指出了白宫方面为了自己的小算盘,无心插柳地帮助扎卡维造势,这个被“捧红”的凶悍的极端分子顺势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可以说是美国强行插手伊拉克事务与伊拉克当局的混乱无能一同促成了扎卡维一派势力的崛起。作者尽量作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回顾这场有美国横亘其中的中东混战,几方政府、宗教极端组织、各种宗教与政治派别之间的掣肘与斡旋,期间不少弄巧成拙,让雪球越滚越大。
本书对向我一样原本不了解中东局势和恐怖组织的读者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让一个像黄沙漫天般混沌的政治性话题一点点被理清,变得清晰明朗;再加上文笔流畅,让阅读体验提高不少。推荐!
2.《地理与世界霸权》詹姆斯·菲尔格里夫(纸质书 借于图书馆)
我是信奉地理决定论的,可以承认单纯的地理决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了历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才是更令人信服的分析框架,但其实历史进程和人文现象本质上也是受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啊。具体怎么影响呢?这就是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历史,梳理世界地理特征如何导致了世界历史进程,“关注更多的是历史舞台的设置,而非历史剧本的情节”。匹配了兴趣领域,所以看的很认真也很迅速。抓大放小的来说,里面的观点与推理还是很有启发性。
对于各特定时段中地理学与政治力量的对比分析,作者詹姆斯·菲尔格里夫深受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影响,承袭了其对于欧亚大陆的“陆心说”理论、通过海权制造霸权的“海权论”作为分析的基础。此外,作者从能量积累的新角度切入,提出人类活动受到地理能量的制约,人类发展也是致力于更好的控制和使用能量的过程,从而佐证了“世界岛”“陆心说”视角出发的一系列推理。
从沙漠、海洋、草原、高山、森林等地貌孕育出的人类与不同特质的人类文明,从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到现代一体化的世界格局,历史进程与地理控制一一对应,把欧洲文明一点点铺开。相比起来中国和印度文明、非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显然就不是作者所熟知的地域了。这本书成书于1915年,所以不可避免的有些共识还没成为共识,认知也有局限和偏差。但100多年前的作者,基于地理与历史事实而作出的论断确实可以称作是成功的预言:例如德国在现代工业和政治统治上的巨大进步;美国依托地理优势,及其在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实力,可望成为调节世界冲突的裁判;中国即使有些部分被外族占据,但它自成一统,难以被征服……以及与以往方式不同的、即将受能源制约的人类进程。
3.《在北大听讲座》之俄罗斯专题 (纸质书)
俄罗斯称得上是一个在文化性和民族性上都足够独特的国度。近现代所经历的历史进程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布尔什维克星火燎原、冷战中令人发抖的军事实力、社会主义老大哥国内经济失衡从而改走资本主义道路,再艰难也只得独自一人硬着头皮走下去。
俄罗斯经历了被四处寄养的无法一以贯之的童年期,民族自我意识觉醒后激昂的甚至是激进的青年期,再到如今普京执政下的脚踏实地水滴石穿……俄罗斯啊,就是一个带有童年烙印的、情绪化的、豪爽又脆弱的小伙子。
4.《在北大听讲座》之思想的乐章 (纸质书)
讲座稿收录主题不一,挑了一些政治经济、国家制度、思想文化有关的来看。印象最深的是王立平谈红楼梦的作曲,“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总基调下,创作者将美好的东西撕碎开,让人感受到悲剧的冲击。
5.《谈美》朱光潜 (Kindle)
本是阅读计划外的一本书,翻开却一口气看完了。从欣赏入手一路讲到创作灵感,系统的将西方美学观念介绍至中国,“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掰开揉碎加举例的讲述这一哲学命题,并辩证统一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下的美学观。“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文风朴实精炼,不晦涩不啰嗦。要是高中就看了,大概就不愁阅读题答不全了吧。
6.《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Kindle)
赫拉利的开脑洞之作。怎么说呢…信息密度和质量都比《人类简史》低,而且有很大篇幅的重复内容……后半部分对人类未来的命运作出了大胆的猜想,推理依据比较单薄。不过也不苛求历史学家对人类未来的探讨有多少逻辑在,毕竟未来主题嘛不就是思想上的尝新而已,就像那么多未来科技主题的电影,每一部都试图描绘自己臆想的未来世界,新品尝了之后好不好吃大家可以一起聊聊。作为大众科普读物,说清趋势、引发思考和讨论就够了。
书中提出了两种新兴的“宗教”形式,即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试图让人类的心智升级,并控制人类的心理状态。数据主义将数据作为崇拜对象,数据成为了解读人类甚至是解构人类的权威,甚至生命也要被简化为数据流。科技人文主义、数据主义让人类的意识的温度越来越低,从温热走向冷冰冰。但我想智能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人类总会控制智能的方向,就算有颠覆性的改变也不至于被覆灭吧。 书中观点与论调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悲观主义色彩,但基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仍对理解和探讨现世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吧。
不久之后,在你读书的时候,书也在读你。你很快就会忘了大部分读过的内容,但亚马逊什么都不会忘。
社会共识和伦理应该随着科技进步而更新。就像某些疾病早已不至于危及生命、人类寿命的延长也让我们对年龄段的划分有了新的认识、以及最近关于人工智能、996工作制的大讨论,都是人类社会的自我更新进程中的不断尝试,过程有磕碰有曲折,但总归是“适者生存”原则下的天选之结果。
虚构类:
7.《云雀叫了一整天》木心 (纸质书 借于ZS)
比起戴望舒的伤怀寂寥、顾城的浪漫纯粹,木心的诗自带着江南水乡的样子,小河淌水般澄澈和清凉、食物清甜鲜香、车马邮件慢、小孩在水边俏皮。诗里直接描述情绪的词不多,借物的意向传达已浓缩和凝炼的爱意,不扭捏不造作。后半部分的短句真是可爱又深情啊!
8.《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Kindle)
一个美国梦碎的故事。Gatsby所爱的不光是Daisy本人,还有她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阶级的一切。他一切的努力甚至是不择手段的努力都是为了接近那个看起来光鲜的世界,近到伸手就可以触到海湾对面的Daisy。但那个世界从来不只是珠光宝气而已,即使可以接近,但从不被接纳。美国梦将繁荣当作信条,是社会对处于更低阶级人的催眠。物质财富成为衡量成功与幸福的标准,在人人平等社会平权的叫嚣声里,实质上却越来越强调和提示人们不同阶级之间的“成功与幸福”的差距。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和社会背景从不会被忽略,在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里留下的痕迹也无法抹除,悲观的说,阶级所带来的隔阂实难消除。
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回到过去。
Gatsby的悲剧感体现在无尽的乐观主义中,他标榜自己如今离梦想实现只有一步之遥,只要等一通电话而已。“I supposed that Daisy will call too.” 但念念不忘也未必有回响。从前呼后拥到众叛亲离,人人认不清自己,也只为自己。
翻译的不好,让情节推进和阅读体验都不太顺畅,本来精巧的故事构思和细腻的文笔也没有体现出来。电影倒是对原著的还原度很高,讲述者的视角更剥离故事本身,场景色调服装妆发好看好看。
9.《天行者》刘醒龙 (Kindle)
一个关于山区小学民办教师的故事。新来的教师想离开,原本的老教师盼着转正,唯一的转正名额就像是多根绳子打的共同的结,牵动着所有的人物。张英才、骆雨、夏雪、蓝飞,年轻人们来了又走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也不争了,每个人物都从暗流涌动走向静水流深。就连结局也是,并不是皆大欢喜但好在让人平静。怕是与界岭小学有了牵连的人都“中了界岭小学的毒”。
作者的叙述很克制,营造的基调也悲凉,但界岭小学的操场上国旗每天都会升起,孩子们还会唱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可以说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主角们形象也像是阴霾冷峻的山区中散发出的理想主义荣光,但基层教育工作者服务于山区孩子的故事还是很温暖人心啊。觉得茅盾文学奖的当代小说总有种扎实感,一面扎根大地的接着地气,一面又倔强不服输的伸向天空。
10.《洗澡》杨绛 (纸质书 借于图书馆)
看锵锵的时候许子东推荐了这本书,没想到“洗澡”还有思想政治运动的含义,这才发现原本觉得莫名其妙的党的号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有出处的啊。
杨绛绵里藏针,把一个个人物的刻画和评判都藏在波澜不惊的文字里。故事没有主角,笔墨均匀洒在每一个人身上。至于三个小标题采葑采菲、如匪浣衣、沧浪之水清兮有什么深意,大概再翻翻诗经才能彻底搞清吧。
11.《芳华》严歌苓 (Kindle)
从小穗子的视角下笔,呈现的故事是经穗子情感共鸣和想象加工过的故事,感同身受有血有肉。喜欢电影版的场景基调,小说里则对何小曼和刘峰所作所为的前因后果作出了合理化解释。
是的,人一辈子总得做一回掌上明珠吧,那感觉真好啊。
12.《风声鹤唳》林语堂 (纸质书 借于图书馆)
一个抗战时期从纠缠于小爱到投身于大爱的女子的故事。“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小爱大爱都如此热烈和投入。算是京华烟云的续集,许多个熟悉的名字飘过,木兰还是那个木兰。
13.《我这一辈子》老舍 (纸质书 借于图书馆)
光看标题就能生出一阵无奈。 在大时代中被推推搡搡踉跄前行的小人物。行文顺畅,诙谐又真实。
14.《流浪地球》刘慈欣 (Kindle)
好了输出要及时……否则光回忆书的内容就很费时费力了……
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