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响堂响南北(下)
目送欢乐的穆斯林下山,我继续转身向前,山水又一重,可算到石窟的入口了,两个保安懒洋洋的靠在门洞玩手机,充电宝的线长长的伸出来,一直探到肥大的制服兜里,他们也很无聊吧,直到我走的离门很近了,他们那凝视手机屏幕过久而呆滞的眼睛才开始放光。门票被我揣在裤兜,已经有些皱折,此时再取出来,在两只胖手中被细心的看过后,我便正式步入了石窟区。
时至正午,金光万丈,石窟前有丈许石坪,树碑立传若干,碑文几乎渺不可见,阳光又炽烈,只能依稀辨得几个字,大致是某朝某年某月重修石窟,有善男信女谁谁,在此布施云云,努力去看,最顶格也就是某县县尉,某府同知,感觉尚不如山下卖火烧的幸运,乾隆曾经吃过,康熙曾经玩过,金口玉言加御笔亲题,堂皇热闹。
响堂寺石窟,始建于北齐,历经多朝代增建,始成如今的规模,站在石窟前的石坪上,错落点缀个数个石窟群,从北向南挨个观瞧,虽然时至正午,洞内还是阴冷漆黑,只隐约瞧得清佛像眉目,好在此处并不像龙门石窟,护栏重重,漫步其间,可以近距离观瞧,甚至可以上手,不过应该没人真的敢随便上手才对,佛造像庄重自持,此间信众来往频繁,香火颇多,在第九窟甚至看到了一个硕大的不锈钢功德箱,地上不知谁布了个七彩斑斓的棉蒲团,正殿诸佛,香火绵延千年如斯,也算是极为欣慰的一件事了,第九窟,也是响堂寺石窟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窟分内外,一进门就可以看到的主佛,是释迦摩尼,身后佛光十数层,色作七彩,也曾身着金身,目光却是平视前方,不曾俯瞰众生,左侧和右侧,分别是东方佛佛药师古佛,和西方佛阿弥陀佛,中心顶部的石柱上,据说便是东魏权臣高欢的陵穴,估计年深日久,早已被盗掘一空,窟内石壁分上下双层,饰以浮雕,据说是国内石窟现存最大的一幅礼佛图,可惜也因为岁月侵蚀,多半坍塌,周遭保存完整的有十六个石龛,内有形色各异罗汉像,刚从暴晒的太阳地儿里走进来,我的眼睛还不能适应幽深的暗境,还好手机暗光拍摄给力,一尊尊罗汉拍下来,刚好拍到第七个佛像的时候,手机却关机了,是没电了吧,我快步向门口走去,一边掏出充电宝,身周都是静静凝视我的佛像,我却看不怎么真切,说巧不巧,头顶上忽然传来呼啦啦扑闪翅膀的声音,仓皇抬头看去,却是几只野鸽子,从中心石柱飞到了窟内四周高处的石龛里,边飞边咕咕乱叫,此处空间极大,回声叠加,竟呜呜不绝,响彻石窟,此时正是工作日的正午,身后一个游客也无,说心里不发毛那是假的。
我站在阳光照石窟的地方透气,鸽子们在欢腾的飞来飞去,声音传出去好远,突然记起响堂寺的由来,便是在这个石窟里,用手击掌,据说便可以声传数里之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后的几个石窟,便显得有点不够看了,也就是其中一个有佛道儒同窟,新奇好玩,途中路过一个山缝,遇到从里面走出来的若干女子,我问里面好看吗?答曰,没啥可看的,于是我继续向南,第四窟,是第二个遇到的特级窟,窟口的变龙纹,火焰纹,十分好看,保存上乘,窟口的菩萨半浮雕像,姿态优美,衣带当风,令人叹为观止,惜哉佛手和佛头不知何处去了。这窟也是北齐年间建造,分内外两层,内窟顶部饰有飞天壁画,正面是一佛坐像,并二菩萨站像,佛头被摩挲的锃亮,估计不是顽皮小儿便是有什么迷信说法,诸如摸佛头去百病之类,对了,佛身后的火焰纹也很美,跟藏传佛教的唐卡菩萨造像佛光十分相似,可见一本同源,菩萨身上的靛蓝色漆彩尚未落尽,与原石造胚相互映衬,竟然分外的美好。
最后的一座大型石窟,是大业窟,顾名思义,隋大业年间建造,正壁铭刻有:“隋大业年间李君巧造阿弥陀佛像一铺."这个石窟似乎是记忆里唯一一个设了铁栅栏保护着的石窟,里面的阿弥陀佛像保存尚好,造像珠圆玉润,可惜身后的佛光并没有北朝的造像一样直抵穹顶,只有窄窄的一弧,跟藏传佛教的佛光,正式开始有了区分。
终于看完这一片石坪上的石窟,时间才到下午两点,站在石坪边上的矮墙一侧向山下看,红尘很远,佛山很近,矮墙上有人用石头歪歪扭扭的刻下了某某到此一游。
回看李君巧造阿弥陀佛像一铺,顿觉古今浩渺,人生之有限。再过若干年,人们或许并不会记得有个李君巧,更不会记得有个某某某,这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永恒。
对了,下山的时候,在山下有座金碧辉煌的小庙,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我进去走了一圈,没想到就在小庙的背后,看到了一座古寺的废墟,庙的地基尚在,可惜墙已无处可寻,若干石柱伫立,石经幢散落四周,骑着大象的普贤菩萨和骑着青狮子的文殊菩萨,佛头不知去向何处,他们的坐骑也都被风雨侵蚀的只剩下圆棱的粗壳,向里面再走,正殿有石像四座,皆无首,风吹起来,并看不到一个游人,回首望,墙外宋朝的砖塔映入眼帘,一时间,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此处何处。我在正殿的石阶上坐了片刻,墙外熙熙攘攘的游人上下,并没有人到这里来,大概大家觉得这废败的寺庙有什么值得看的吧,在此处,终于觅得心灵上的片刻宁静。
愿每个喜欢废土风的人都能找到这处美好的所在。
阿弥陀佛。
2019.5.1终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