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访山、食寺及其他(I)
2019.4.27
抵达京都的第一个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在四条河原町的青旅住下。早晨起来向东走,穿过鸭川,从八坂神社进入円山公园,已是落樱满地的时节。走着走着就进入了无人之境,开始踩着雨后有些泥泞、铺满腐殖质的林地爬山,有茂密高大的ヒノキ和不知道名字的野花。只能听见鸟兽的声音,却不见其身影。山只有一百多米高,半小时便登顶。在浣熊市住久,对这样的都市中的山很为怀念(浣熊市只有几处谷地,是一种拾级而下的世界观)。从另一边下山,抵达净土宗总本山知恩院。寺院规模很大,单体建筑可谓宏伟,大部分建筑建于17世纪。有趣的建造物有铸于1678年的大钟,放在一个很质朴的木亭子里。
沿祇園白川走到鸭川,淙淙溪流声音轻灵。从三条过河向西,一路走到了二条城。到附近时便觉得情况不妙,出现了很多旅游大巴车,城堡门口更是人潮攒动,索性掉头离开了。回青旅的路上看到一家叫アルペンローゼ并宣传是石窯烘焙的面包店十分诱人,便吃了早饭+咖啡。又在巷子里看到一家本地人很多的菜店,进去一看,所有的蔬菜都整齐用塑料包好,十分震惊。只好挑了两个没有塑料包装、价格略贵的青森苹果。很喜欢京都的小巷,虽然很窄,却精细划分好人行道、自行车道、汽车道。路边多有门面不大的餐厅,只能容纳几张桌子。
中午和Sさん、Jちゃん、A君汇合,先去锦市场解决午饭。看地图,锦市场地下大概是和祇園白川相通的水道,据说没有冰箱时,人们用水井冷藏食物,因此在这一地带形成市场。现在这里更像是游客聚集的地方,我们便也很游客的走走吃吃,买了可乐饼、热腾腾的串团子。最后在一家熟食店打包熟食、渍物、刺猬形状的Donuts,打算野餐。这里即使素菜、玉子烧也用含有鲣鱼花的出汁加工,以至于我只能买了两个酱油饭团。最惊人的是我们的每一道菜都被用塑料盒、塑料袋、透明胶装好,外面又套上大纸袋、大塑料袋。
坐地铁转公交到岩仓,Sさん轻车熟路,带我们来到“松茸山”。这一带现在是京都的郊区,远离都市噪音的住宅群在群山环绕之中。但此前这样的地带更多是村庄,村民会使用周围林地建筑房屋、烧柴等等,形成“里山”地景。松茸博士和他的まつたけ山復活させ隊在松茸山试图恢复这样的生活方式,砍走高大的落叶树,促进红松生长。松茸博士本人希望能够收获松茸,他们也确实从2016年起开始有了三个“蘑菇圈”(日语称之为“城”)——Anna Tsing的书里他们工作了十年,却还只是展望着;虽然松茸不是唯一的目的,但是付出有所回报,也是一件幸事。他们开辟了菜园,种了茶树、猕猴桃、柚子树、各类蔬菜,建了旱厕(非常干净、没有异味,不过同行的Jちゃん看到蹲式厕所颇被惊吓),用砍下来的树木搭建棚屋、桌椅、厨房。甚至有工程师背景的队员给厨房水龙头接上了热水!
我们和松茸博士以及其他两个恰好在山上的队员(一位木匠、一位菜农)野餐喝啤酒,菜农老爷爷不停从菜园里摘来各种各样的枝条,考问我们是什么植物、加拿大/中国有没有。可爱的松茸博士在まつたけ山復活させ隊 NEWSLETTER 1409中记录了我们的来访。我们把塑料袋、塑料饭盒收好带走。Sさん说,现在山里的猴子都学聪明,听见塑料簌簌的声音会出来,找人要吃的——对于他们而言,那种声音便意味着来自都市、随身携带食物的人类游客。
离开松茸山后,又去御苑散步,有日本枫树、古老的银杏树、有智慧的乌鸦。晚上天凉起来,竟又下起雨。我们回到四条一带找餐厅,也许因为是周六或假日,几次因为满座而吃闭门羹。找vegetarian friendly的店更是困难,我亦觉得给同行者添了不少麻烦。也许是在浣熊市被spoil了,没想到在日本真是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