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
最近看了
《1491》到了30%就弃了,感觉跟《1493》的观点没啥区别。
我觉得吧,自己就是猎奇的心态,看书也好,出去玩也好,都是这样,一点新的东西才能嗨起来。另外就是现在还在贪多的状态,不求甚解。
我的阅读顺序是《1493》《哥伦布大交换》《1491》《枪炮、病菌和钢铁》
《1493》给我的感觉非常好,主要是一堆新奇的事情之后,配的原理算是经济学?反正挺说服我的。因为有《哥伦布大交换》才有了《1493》,所以其实没啥新意,后面的《1491》更是了;《枪炮》还是挺好的,虽然内容有重叠,但是还是读的很有意思。
《枪炮》试图回答一个新几内亚人的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人战略殖民新几内亚,而不是倒过来?”看完此书,我的回答是“你投胎不好,出生在新几内亚。进一步的祖先没好好努力,最后就是这块土地不好。”悲剧。。。。作者的回答还是挺有道理的,我不该这么简单的瞎说八道。
不负责任的回顾下作者认为的关键点:成为农民,使用文字,政治组织,技术传播
成为农民似乎就挺难跨越的?
1. 驯化动植物的前提是所在地的动植物的种类繁多,能够有概率驯化可以驯化的;但是多了也不就是好事,因为成为捕食者就能养活自己,那就没有动力成为农民。
2. 即便有小部分的人成功的驯化了动植物,但是不能很好的扩散出去也是个问题。亚欧大陆是东西走向,在相同的维度,有相同的气候,动植物可以很快的迁徙;但是美洲是南北走向,动植物并不能简单的迁徙就适应。
3. 成为农民可以个人保存更多的财富,社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然后就需要政治组织了。盗窃统治需要使用的4种方式a.限制民众的武力,b.讨好民众,c.维持自己的武力,始终强大,d.宗教信仰
4. 但是问题是人畜共居会产生很多的病菌,旧世界的人(欧洲)长时间的发展会有免疫力。 作为武器,杀死没有抵抗力的新世界人(美洲),这个真是厉害啊,这几本书里面都会讲病菌的威力,天花,疟疾都是杀死美洲土著的有力武器,作为回报,梅毒也风靡欧洲。
5. 枪炮和钢铁算是技术发展?但认为技术的传播比发明更重要,先发明再创造需求。
6. 使用文字现在认为是否文明的一个标志,文字也是一种工具,一种延伸记忆力的工具。语言跟文字应该不是一个意思吧?
7. 最后有讲中国在现代化落后了,因为统一,所以中央集权做出错误的决定就会导致灾难;可是好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啊!我们现在不是赶上来了?但是印加帝国的命运似乎像幽灵在飘。欧洲始终分裂,所以有压力竞争,但是也乱啊,容易导致争斗的消耗。
《哥伦布大交换》是1492年发生的,记得奥斯曼灭掉拜占庭是1453年,也没几年啊,哥伦布是热内亚人,得到西班牙国王的赞助就去寻找新大路了。
大交换给美洲带来了病菌和疾病,造成了大规模的死亡;但是给欧亚大陆带来了新的物种例如马铃薯,甘薯等,养活了更多的人,是否也带来了人口陷阱。
个人对于整体是无足轻重的,个体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真个社会靠整体保存知识?但是整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啊?怎么能说不重要呢,但是似乎确实是不重要的,你不做总有人做,你不发明总有人发明。当人数多的时候,对于社会当然是好的,因为个体之间的竞争有更高的概率能发明出很多新的知识,但是人一多对于个体来讲,当然又是不好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这么说,还是人少点好,问题是你所在的集体人数少的话可以认为以后竞争力就不足,那最后会像印第安人被毁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