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大秦帝国》,更想要探寻历史的真相了
当初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秉着对历史的热乎劲儿,翻开了《大秦帝国》这本巨著。开篇大开大合的气势和不厌其细的描述吸引、震撼到我了,却忘记了是何缘故在读到商鞅赴秦时将该书搁置了。2019年元旦,在制定新年书单时想起了这本书,重新拿起并历时4个月读完。我人生中读完的第一个大部头,合上书的那一刻很有成就感,虽然书不是我写的。这是伪书迷虚荣心的体现吗,为了多体会几次这种虚荣心的美妙,计划下半年读《白话史记》。
书回正文,说说大秦帝国这部长篇小说。读前2部时,真的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商鞅和秦孝公之间无比坚固的信任;两人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为国图谋的赤诚;老秦人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携手共赴国难的无畏、团结;秦人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包容胸怀。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着迷,对那个时代,那片土地,那个国家,那些人。读到后面几部,作者的写作套路有些固化了,秦国一直是明君+能臣组合,少内斗,政治清明;六国多是无能/昏聩的君+奸臣,内耗严重,六国忠臣多被迫害,报国无门。人物脸谱化也越来越严重,作者一次次的重复商鞅“极公不顾私”,鲁仲连“高杰义士”,项羽“剽悍猾诈”……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也不得不对作者在这部作品上倾注的16年心血予以高度的肯定。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好像跟随作者的脚步从那个纷乱的战国末年穿越回了现实,回顾在那百年历史长河中游荡的经历,看尽了热血青春,老年迟暮,悲欢离合,家国天下,收获颇丰。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面临国家体制的抉择,选择诸侯制还是郡县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纪难题,秦始皇君臣排除万难坚定地选择了郡县制,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两千多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情况是如此相似,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相信华夏文明的车轮正在滚滚向前。
随心所欲想到哪写到哪了,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人可以争;可以共赴国难,誓死不屈的秦国,秦人。对可以知兴替的历史真相,对被世人固化的那些历史人物的真面目都更加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