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阳阳的信
我一直想构建一个基于《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的文本结构而表达的故事。无论什么形式,小说也可以,连环画也可以,电影也可以,电视剧也可以。希望通过故事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当下社会的种种关切。这个想法的根源是因为从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每日准时收听单田芳同志的评书《白眉大侠》。在之后的两三年中我基本听完了单田芳同志演播的整个《三侠五义》系列的所有作品。在那个文化娱乐贫乏的我的少年时代,这套故事彻底的征服了我这个对生活本来就没什么追求的中二少年。
咱妈那些年一直在进修,家里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还有从图书馆借了不少参考书回来。教材我是看不太懂的,参考书基本上就成了我的主要阅读对象。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那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还是繁体字的,这为我之后阅读繁体字文献扫清了不少的障碍。而且在游国恩他们编纂的那套黄皮四册的《中国文学史》里,我第一次读到了以前听过的神话故事的文言记载,至今我背诵起《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来也能朗朗上口。(貌似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里引用的第一篇文言文,手头没有资料可以查询,此处存疑。)
对于三侠五义这个故事来说,还真是显得我是个不怎么知足的人,至今我仍在网上到处去搜《二十四续七侠五义》的书稿。而且善于吸纳各种关于《三侠五义》的信息,比如见到金超群演的《包青天》中展护卫轻轻一纵,便擒住腾身而起的花蝴蝶的脚踝生生将他扯落了来的镜头,也会令我心旷神怡。那个时候见到有关《三侠五义》字样的文献自然不会放过,所以也读了《中国文学史》所引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的文字。
我后来一直在想,为什么鲁迅在论述中说“…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滥恶,而此道又衰落。……侠义小说中之英雄,在民间每极粗豪,大有绿林结习,而终必为一大僚隶卒,供使令奔走以为宠荣,此盖非心悦诚服,乐为臣仆之时不办也…”平民文学再兴,对于民宗德智体美劳的教化有着很好的作用,为什么民众偏偏喜欢这类题材的作品呢?只是那个时候我没有找到答案,胡乱的依旧喜欢着故事本身。
一九九四年的正月初一凌晨,我守候在电视机旁,收看了六频道北京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的十一集电视连续剧《三侠五义》(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邵英健的那版)。这个时间段上一年播放的是著名的奇葩武打片《江湖恩仇录》,时隔仅仅一年,中国电视剧拍摄水平的提高较缓。不过还好,这套《三侠五义》在演员选择上算的上是靠谱,寻峰的展昭,邵英健的白玉堂还算到位,至今尚有人念念不忘。
但是那个时候我也就是看看而已,没曾想到自己将来会为这个题材做些什么。直到后来大陆版的《新七侠五义》横空出世,我感觉我内心深处有点啥东西被点燃了。可以说这部作品在喜欢小说原著或者评书作品的人心目中,并算不上是什么精品。可是你也知道,其实呢,我这个人一向都是以战略眼光来观察事物的。这部作品在拍摄上可谓是内地武侠戏的登峰造极之作,画面、服装、道具、最重要的是剧情,堪可比后来的美式剧集。我给了这部戏一个十六个字的评价:节奏紧凑,构图唯美,感情细腻,对白不俗。
但是如果只有这些,恐怕这还只是一部普通的精品剧集而已,顶多留给观众一个美好或者不美好的回忆(很多同志反映扮演展昭的寇占文同志跟原著描述差距较大,这里我们先放着不讲,主要是我讲不过别人泛着青光的眼力价),不会对将来我人生的发展造成什么巨大影响。可是偏偏事情的发展到了这一步,对于一个已经彻底沦陷于此故事多年的我,这已经是另外一个层次事情了:这部电视剧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白玉堂的父亲——总镇将军白文虎。
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白玉堂还有爸爸呢?这您不能怪我疏忽,原著中讲到白玉堂的直系亲属只讲了其兄白金堂,而且在白玉堂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通过他和项福的对话把白金堂给写死了。兄弟俩年龄相差也很大,到后来小五义上更说白玉堂一身功夫乃白金堂所授。长兄如父,这个位置既然有人暂时顶替了,所以也就没人往他爸爸身上去想了。这部电视剧可不一样,直接提到了白玉堂的爸爸是谁,还是个将军。齐活,什么都有了,还等什么呢。这就是一块深藏石中的美玉,得等人来雕琢啊。谁来雕琢啊,我啊!
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我把那么多的精力投放到这样一个仅供娱乐的传统公案故事当中,直到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部叫《壹号皇庭》的TVB电视剧之后,油然而生了一种肃穆的感觉后我才明白。民众们之所以把精力都放在包青天的故事上,是因为我们的传统社会里缺少一种能让民众充分信任的良好制度去遵循。尽管任何制度本身都会有这样和那样的缺憾,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建立并保障这种良好制度让民众去遵循确是最不坏的选择。思及此处不由爽的我一身冷汗,这就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并且用自己的方法去实践思考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巧合是我一直很喜欢三侠五义这个作品的原因,是因为很长时间我都认为这部小说的作者,也就是石玉昆先生是我们家族的一员。这种认识是自从我买了一本北京宝文堂出版的《七侠五义》的小说开始的,翻开小说的第一页,我看到上边赫然印着石玉昆三个字,然后我就开始不着调的胡思乱想了。因为我有一个未曾谋面便已去世的表爷爷的名字就叫石玉昆,但是这个名字我从小已经听家里人提及了很多次。所以我想自己是故意的,严重的忽略了作者名字上边还赫然的印着“清”这个朝代,而我的表爷爷他表爷爷才生活在那个时代。
© 本文版权归 chowerwo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