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严肃阅读中的自我启蒙——一群读书人的读书会十年

许金晶在他的《领读中国》的自序中写道,“一个人自己读书,或许只是一种自我教育和提升,然而一群人读书,我们看到的就是城市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这种兴起,正是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对比,构建一个成熟开放社会的应有之义。”他说,这便是这个时代为什么会需要读书,需要读书会的原因。
“工科生”办的读书会
每周三晚上六点半到九点,在大行宫附近的一间名为“悠仙美地”的主题茶馆,一家叫做金陵读书会的读书组织在这里举办读书沙龙。许金晶从2010年开始,就开始参加这家读书会,从最初的一个普通的书友到现在的骨干成员,对于他来说,无论工作多繁忙,阅读已让每周三的夜晚分外有意义。
一间不到20平米的包间,进门靠墙处摆放着一张方桌,这通常是三位负责人落座的地方,往里摆放着几张沙发和三三两两的椅凳。还没到六点半,屋子里已经陆陆续续坐满了人。有的刚点了晚餐,正在用餐,有的正在翻阅着即将要分享的书,有的则在闲聊中。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也就是在这一天,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有一家名为金陵读书会的阅读组织,正式成立。他们以“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启了经典阅读之旅。
据创始人宋宇飞介绍,第一次的活动是在夫子庙的一间茶社,做的主题是《红楼梦》。“那时候读书会还比较少,一开始是在西祠胡同上注册了一个版,但不是很正规,人很难聚集。”宋宇飞坦言,一开始会因为人少而纠结办不办,还有就是运作读书会比较困难。本来准备由自己发起,实际组织交给一个青年朋友去做,但是后来发现每个运营者思路不一样,他的运作思路更加注重社会活动,主旨是交友而不是读书,后来只好自己单干了。

金陵读书会有一个“理事会”。2016年成立,当时有5名常务理事,3名非常务理事。会长宋宇飞侧重历史政治,丁进侧重中国传统经典,许金晶侧重文史社科,还有几位侧重经济、中国现当代文学、日本文化与历史、民族与宗教文化等。每个人各有侧重,又有互补。
现在活跃的主要有三位理事。宋宇飞是读书会的“主心骨”,目前是南京某高校教电子信息的老师。负责每次的主题策划、活动安排、包间预定等。作为会长,主持的活动最多,发言的内容也最丰富,不仅要对每次的书籍有所了解,还要能旁征博引。除非是身在外地,一般每次活动他都会到场,而且每次活动都是最早来的。在读书会中,他常担任主持人和总结发言的角色。
除了宋宇飞外,还有两位负责人。丁进目前是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还是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包括孔子、老子、《礼记》、《诗经》、《易经》等。每次读书会有这样的主题时,丁进都会作为主讲人分享。
许金晶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后来又在北大取得了经济学双学士学位。毕业后因为兴趣,又加上在学生时代做校园媒体的经验,转而投身北京的一家媒体,做起了社会新闻记者。再后来辗转到南京,本来也是在一家媒体工作,出于职业发展的考虑,又选择了一家经济调查部门工作。工作的几经转换,终于得也让他抽身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工作之余他会逛逛豆瓣,一次在豆瓣中发现了金陵读书会,抱着好奇的态度就去参加了。许金晶表示,参加读书会,一是因为自己爱读书,二是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也的确想要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于是就关注豆瓣的同城活动,直到他发现了金陵读书会。
他们三个人中,有两个都是工科生,却都对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很感兴趣。最早就是结缘于金陵读书会,一开始就是一起约喝茶聊聊天,谈谈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一来二去,便成了熟人。后来丁进和许金晶二人也加入了读书会的运营中,最初他们在西祠胡同上发布读书活动。从创办初期开始,金陵读书会的形式就非常简单。每次活动设一位主讲,采取分享加讨论的方式。主讲一般是读书会的三位负责人。
“《霓虹灯外》与平民视角下的上海社会生活史、陶瓷的中国与世界——读《瓷里看中国:一部地缘文化历史》……”十年里,金陵读书会以“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从最初的《论语》,《道德经》、《荀子》,到后来的《上海罢工》、《权力关系》,先后推出了先秦诸子经典精读、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社科思想经典系列等专场沙龙,涉及的书目涵盖历史、社会、文学等诸多领域。从2013年开始,金陵读书会的每一期活动都会在豆瓣小站上发布,浏览近几年的书单,每个月活动至少四场,一年四五十场左右,十年也将近办了五百多场。
读书会将人文社科经典图书作为自己的定位。从成立至今,一直延续着进行“经典细读”的沙龙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先秦诸子经典展开,从刚开始的一本书,到现在的某一章节。精读“不忧不惧,内省无疚——颜渊篇第十二”、“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从引语到原文,再到注释、译文,小到每一个字词句,大到通篇评析,在主讲人的带领下,重温经典。
之所以选择经典,宋宇飞表示,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经典著作也是时代大浪淘沙后的产物,不论是国内还是西方的经典,都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除了读经典,金陵读书也一直关注思想界、文化界的热点内容。每当有重量级作家和学者去世,或者每逢过往的文化大师诞生或逝世纪念日之时,读书会会推出逝者纪念专场,当出版界有热点新书,某本著名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热映时,读书会也会适时推出相关沙龙。
“悼念|李学勤1933-2019追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国际|黄平,欧洲移民的认同焦虑”,“科幻|刘慈欣:流浪地球”,“文学|杨义:《西游记》与中国神话”,金陵读书会的微信公号“金陵读书”每天晚上都会推出一篇文章,目前已有71篇原创,还有转载引用的文章,主题涵盖历史、文学、科幻、国际时事热点等。
最简单的阅读形式,没有特别花哨的噱头,金陵读书会在南京的读书会中有着自己的坚守。宋宇飞表示,金陵读书会很少与其他读书会联合办活动,也跟读书会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为了保证金陵读书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十年的“每周三之约”
现在,金陵读书会已经从西祠胡同、豆瓣时代,步入了微信时代。目前每周三晚6:30到9:00,在秦淮区太平南路1号新世纪广场B座6层,有一家名为“悠仙美地”的茶馆,是金陵读书会的固定活动场所。每次活动之前,主办方会事先在豆瓣和微信公号上发出活动贴,读者需提前在上面报名,每人还需缴纳30元钱的包间费。
在两个半小时的阅读分享时间里,通过主讲人先分享,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的方式,对一本书展开解读。大多数时候,是读书会的各位理事主讲,但有时也会从书友中产生。另外,因为各自的一些资源,偶尔也会请学界的教授,针对特定的领域进行分享。参加读书会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其中不乏很多高校的硕士、博士,大家在读书会可以畅所欲言。
十年里,金陵读书会拥有了一批长期参加活动的“资深书友”。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是银行公司职员,有的是考古工作者,还有的则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也各有不同。LOST对西方哲学非常熟悉,老孙侧重商业管理和互联网,小鱼侧重考古与历史。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产生头脑风暴。

王振东,是南京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2016年9月份第一次参加读书会,他坦言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曾经刻意封闭自己的人,因为读书会释放了我原有外向的性格”。在读书会的氛围里,他发现自己与陌生人交谈并不觉得尴尬,后来又认识了很多朋友。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讲《大分流》,那是一本讲中西方在同一时期经历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的书,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海外汉学,让我觉得西方学者会从很多有趣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或者比较中西方,也让我在视野上有了全新的突破”,王振东说,这也对他今后看书的视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现在就很喜欢看一些通过经济作物或者贸易商品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历史,各种看似关系不大的角度往往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事物间的一些关系”。
随着在读书会发言次数的增多,王振东在书友圈里也小有名气,后来还成立了自己的读书会,叫“栖梧读书会”。每周以行走的方式带领读者到南京的玄武湖、城墙、博物馆等开展活动。谈起读书会给他带来的改变,他总结道,一是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尤其是参加读书会之后,不论是聆听每期主讲人的分享,还是事后的自由讨论,让他觉得更要充实自我、加强阅读以免露怯于书友;二是读书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认识了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们,能够与他们交流畅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读书会的书友也不乏很多大学生。葛丁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艺术系的学生。参加读书会有一年多的时间。与金陵读书会结缘于豆瓣的同城活动,当时正好有一期是关于“华南宗族社会”的主题,“我一直对人类学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就去参加了,加上自身比较偏爱学术类的书籍,而金陵读书会的读书层次又相对比较高,分享的书籍也比较有趣,同时经常请一些学界的嘉宾来分享,就成为了读书会的常客。”
去读书会之前,葛丁超每次都会把要讲的书先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去交流。他表示,相比于其他家的读书会,金陵读书会讨论的书专业性更强,内容更加深入;再一个就是人员构成更加丰富,不论是主创人员的背景,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都给读书会的交流分享注入了不一样的体验。
不同类型的人聚集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语交锋。宋宇飞说,“我们读书会章程里最重要的两条内容就是热爱祖国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我们身处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有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必须是建设性的批评,可以有批判,但这种批判必须是基于事实和学理基础之上的批判。”
宋宇飞表示,确定此章程,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另外如果出现极端言论,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控制。
作为一家相对自由的民间读书会,不会要求书友们每期都到。“我们的书目阅读难度偏高,不太通俗,所以每次活动来的人并不是很多,10人是一个常态,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书友们的成长,或者说是通过阅读的点化。”宋宇飞说。
读书会的灵魂人物许金晶
许金晶是金陵读书会的“外交官”。很多书友都是经他介绍,加入读书会的。他本人不仅爱看书,还乐于分享,撰写的书评经常见于报刊杂志。八十年代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父母都是双职工,他们一上班他就一个人呆在家里。那时候,看书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消遣。《世界五千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些都是他儿时的伴侣。读书的习惯一直维持到现在,他的住处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都是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书籍。在他的书架上,除了一些莫言、阎连科、狄更斯和果戈里的小说作品,更多的是社科类作品,他还曾被南京图书馆评为“年度优秀读者”。
每次听到对经典的解读,许金晶也跃跃欲试。很快,他成了金陵读书会的主讲人,他主讲前,都会研读相关的书籍、撰写提纲;别人讲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他会主动担任读书会的记录员,整理每次讲的内容,对于好的观点都会细细咀嚼,反复揣摩,并写成书评、随笔,发出来供书友借鉴。
从最初的普通书友,到现在的主要负责人。许金晶可以说是见证了读书会的成长。2010年的夏天,是他第一次参加读书会。许金晶在后来的回忆随笔中写道,“当时是在长白街的一家休闲餐厅里。这场沙龙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书除了可以读、可以论、可以写之外,还可以一群人坐在一起共话之。无论是活动的形式,还是在活动上认识的诸位书友,都给我在南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一年后,许金晶作为主讲人第一次在读书会上分享。分享的书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记得当时准备了6000多字的讲稿,虽然只有七八位书友参加,但是大家都对我给予了包容和鼓励,一本书要分享,首先自己要精读,然后形成发言稿,再在读书会上分享。从那时起,作为一位工科生的我,开启了对于人文经典书籍比较系统的阅读、分析与分享之路。”
金陵读书会的出现,让他这个异乡人,仿佛找到了精神的归属。每一次的活动他都会去参加,之前读书会没有固定的场所,不论多远,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就像吃饭一样,已经成为里他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许金晶自己还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名字叫蓑翁论书。现在已经有452篇原创文章,在这里,有每一次观影后的影评:“从电影《过春天》看当代中国城市秘密社会生态”,“电影《骆驼祥子》赏析讲座纪要”;也有读书会的分享记录,“卡夫卡《变形记》讨论纪要”,“小时的组织与消失的古城”——简评王笛《袍哥》《消失的古城》”;还有平日生活的随笔,“我与北方大哥的十二年”,“一样的年俗,不一样的味道”以及他每年的年终总结等。

自从参加读书会以来,许金晶就对这种民间组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2016-2017年,他走访各地多家读书会,出了一本叫做《领读中国》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包括南京、上海、广州等多家读书会的情况。据许金晶介绍,这本书是目前唯一的,比较系统的介绍读书会成立、组织活动、运营、发展的专题著作。河海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谢友宁曾这样评价他的《领读中国》:“他在书中处处彰显着对于人的关注。一个个民间读书团体,人人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以书为缘,以文汇友,必然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人,这是关键。一个个怀揣读书的梦想,校园内或刚刚跨出校门的热血青年,或在都市相遇的陌生人,在一个共同兴趣上触碰出来的火花,必然是有很强的爆发力,也是绚丽多彩的。许金晶驾轻就熟,敲开了一扇扇门,涉及到多位组织者和参与者,倾听他们讲述读书会的成长和一位位领读者的风彩。”
除了文字,许金晶也在用歌声传达着他与书的故事。业余时间,他还是一个民谣唱作者,他大部分的灵感都来自阅读,每一首歌曲的名字都包含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如《阿伦特》、《霍乱时期的爱情》、《李后主》、《鱼玄机》等。“这婚礼 宏达而欢乐/你和他的手十指紧扣/角落里 我独饮苦酒/那葬礼 肃穆而庄重/人群中 我全身颤动/围着五十年日夜期盼的时刻”,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阿里萨和费尔米娜的爱情,许金晶和他的妻子小鱼把他们写进了歌词中,历经沧桑的歌声仿佛再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
象牙塔外,读书无止尽
已近不惑之年的许金晶,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稳定的工作,以及丰富的业余生活。但在他的心中,一直还有一个“博士梦”。他曾经一次报考北大传播学,两次报考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但均以失败告终。他回忆起还在北航就读时,就产生了很强的关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情结,在此后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他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从媒体到体制内,社会角色和工作单位几经转换,但象牙塔里的纯粹的求学生活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周遭的朋友对他这样一个机关公务员,如此热衷于考博很不理解。别人以为是他对博士学位有什么执念,但其实他心里明白,自己所坚持的是对学术殿堂的向往。不过,多次失败的经历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新的可操作的方式。
就这样,为了跟学术保持最近的距离,他自己在2018年5月又办了一个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地点在南京市玄武区的梅园新村34号——梅园书房,目前每个月保持一次活动,已经开展了12期。梅园书房是梅园街道办组织的一个供社区成员丰富文化生活的地方,许金晶称,当时街道办的负责人找到他,想将书房作为金陵读书会的常驻地,这样一来丰富社区内成员的文化生活,二来也可以发展金陵读书会。但是后来因为位置原因,金陵读书会还是在原来的大行宫附近,恰好当时自己的共读小组没有合适的地点,就放在这里举办了。

许金晶说,“成立这样一家读书组织,一是梅园书房的邀请,但主要还是自己强烈的自我教育的愿望。”问道于公,求学于众,他希望通过组建这样的一个读书小组,跟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一起,共读人文社科经典论著,共同探索真知,或许正是他在象牙塔之外,继续求学,继续累积自己的阅读积累和学术积淀的最好方式。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每月都会推出一本学术经典,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读乔姆斯基《制造共识》,读帕克的《城市》,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都是经典的学术书籍,每次设一名主讲人,一名评议人。主讲人负责围绕书进行分享,评议人主要对主讲人的观点进行评论。来分享的有来自南京高校的教师、博士或者硕士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李恭忠,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日耳曼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的卢盛舟等都来分享过,而他本人,更多的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和推广经典阅读,也鼓励大家重新拾起久违的经典书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文是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张敏同学撰写的关于蓑翁与金陵读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这两家读书会十年历程的详细报道,于2019年4月23日在新华报业网刊发,经作者授权转载,转载时标题有修改,配图为蓑翁和读书会其他同仁提供。)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4月音乐分享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 2025年4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