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走访钟鼓楼、景山|中轴线采风勾起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行走北京中轴线,无论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还是半城胡同的一砖一瓦,都是北京城的乡愁和记忆。
由西城区第二文化馆主办的“走中轴线绘古都风貌——第十届春之花绘画作品展”,以描摹中轴线古都风貌为纲,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4月24日和25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著名画家张英才先生和爱新觉罗·仲杰分别带领画家代表走访钟楼、鼓楼和景山,不仅领略了中轴线上的壮丽景观,还进行了采风写生。

走访钟鼓楼|市井百态落在纸上
4月24日,阴雨降温,漫步中轴线别有一番滋味。西城区第二文化馆的画家代表跟随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画家张英才参观了钟楼、安定门京城老物件陈列馆,沿钟鼓楼文化广场向南,参观鼓楼,进入烟袋斜街胡同至后海,还走访了胡同、故居并采风写生。

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从鼓楼望砖石结构的钟楼,木石对比相得益彰。从鼓楼望中轴线,鼓楼和远处的景山最高的亭子“万春亭”遥相呼应。


老物件唤醒记忆,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一脚踏进京城老物件陈列馆,就穿越到了民国,从1900年至1970年的各类老物件共1300余件,饮、食、衣、用、居等各个方面皆有涉猎,中轴线上的“俗”文化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走进烟袋斜街胡同,古玩、书画、风味小吃……市井百态“活”了起来,一步一景邂逅历史古韵。一路同行的画家们经过半天的走访收获颇丰,在后海旁的咖啡馆里动笔速写,将春雨飘洒下的钟鼓楼,胡同、四合院居住区形成的古都生态落在纸上,满满的乡愁倾注笔端。






登临万春亭|皇家气派尽收眼底
4月25日,雨过天晴,神清气爽,景山公园里的牡丹怒放。景山公园丛一蓬园长和文史专家、画家爱新觉罗·仲杰带领书画家代表游览景山,沿途观景至万春亭,登最高点观故宫全景。在北京中轴线上,作为皇家园林开辟成的景山公园,蓝天翠柏、红墙金瓦、金碧辉煌,尽显皇家气派。在景山上可眺望北海、俯瞰故宫,与邻近的鼓楼相望。

景山公园丛一蓬园长介绍,经过4年规划修缮布展,景山公园寿皇殿建筑群已面向市民开放,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首次实现整体亮相。明清时期,景山寿皇殿是专为供奉皇室祖先及举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建筑群落。该建筑群整体建筑仿照太庙规制而建,属于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也是中轴线上除故宫外的第二大建筑群。


寿皇殿尚存的可移动珍贵文物无论规制体量还是工艺技法,都代表当时最高水准,彰显皇家气派。寿皇殿正殿以局部原状式复原为设计理念,按清光绪年代记载还原,仿制了大插屏、神龛、云龙大柜等74件家具。复原前的寿皇殿正殿曾作为学生学习舞蹈、合唱的场所,几代人由此踏上艺术之路。

“中轴线上的人文古迹、树木山石具有独特性。尤其景山中的亭台楼阁、牡丹金鱼等都给画家带来启发,让我们从明清皇家园林中挖掘中轴线上的文化元素。”画家爱新觉罗·仲杰对记者说。

如今,景山公园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近日推出了“景山牡丹纪念版”北冰洋汽水,与园内正热销的“牡丹冰激凌”一起,成为市民游客赏花游园的“新宠”。还有牡丹红豆饼、牡丹富贵酥、软酥百花饼等“牡丹糕点”,一听就充满“贵族气”。


“四大板块”深度认识中轴线
“走中轴线绘古都风貌——第十届春之花绘画作品展”活动分为四大板块,“讲·中轴线”邀请文史专家及画家,讲述北京城的文化渊源及传承与保护,北京中轴线构成与布局。这周开始“走·中轴线”选取起点永定门,中间点景山和终点钟楼,邀请专家现场讲解北京城古建筑及人文风貌。“绘·中轴线”邀请画家到中轴线沿线胡同、会馆、故居等实地采风,为创作搜集素材。“展·中轴线”于6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琉璃厂一得阁美术馆展出近100幅中轴线主题绘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景山公园全力打造中轴文化新地标,也与西城区第二文化馆达成意愿,就“走中轴线绘古都风貌——第十届春之花绘画作品展”进行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