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附性(维基百科词条试译)
在哲学里,随附性(supervenience)指一个性质集合或事实集合间的关系。X随附于Y当且仅当Y中的差异对X中的差异之为可能是必要的。等价地,X随附于Y当且仅当X不能改变除非Y改变。这里有一些例子:
* 起居室里是否有桌子随附于起居室内分子的位置。
* (A)的真值随附于(¬A)。
* 分子性质随附于原子性质。
*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随附于他的行动。

这些之为随附性的例子是因为在各个例子中某个命题的真值不会改变除非另一个命题的真值改变。
随附性之所以引起哲学家们的兴趣,是因为它区别于其他相近的关系,比如蕴涵(entailment)。一些哲学家相信,某A随附于某B而不必蕴涵于B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A应该随附于B以及等价地为什么A中的变化要求B中的变化似乎令人困惑无比。对随附性的两种重要运用牵涉到这样的情况。其一是心灵性质(比如疼的感觉)对物理性质的随附(“痛觉神经”的刺激)。其二是规范性事实(关于事情应该是什么)对自然事实(关于事情本身是什么)的随附。
这些应用将在下方详细说明。但一个说明性的注释需要加在此处。有时人们主张(并且在这个条目的较早版本中已经被主张)在这些问题中要紧的是随附性主张本身。比如,有人主张身心问题中要紧的是是否心灵现象事实上随附于物理现象。这是不正确的。随附性的一些形式在这些情况中有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当痛觉神经刺激时疼痛发生。争论是关于为何如此。物理主义者主张我们观察到随附性是因为神经现象蕴涵了心灵现象,而二元论者否认之。对二元论者的考验是不以蕴涵解释随附性。
至于规范性事实对自然事实的随附,其中的问题是相似的。大家都认同这一点:关于人们应该如何行动的事实并不蕴涵于自然事实,但其不会改变除非自然事实改变。这种无蕴涵的紧密结合似乎很令人困惑。
“无蕴涵的随附性”和“无还原的随附性”的可能性是哲学家们争议不断的领地。
历史
随附性(supervenience),字面上的意思是“作为新奇的、附加的、出人意料之物而来到或发生”,“super”,意味着“在……之上”、“超过……”、或者“附加的”,“venire”,在追溯到1844年的牛津英文辞典中,意思是“来”,“发生”。
它在哲学中的系统使用被认为开始于20世纪早期的元伦理学(meta-ethics)和涌现论(emergentism)。G.E.摩尔在1922年写道,“如果一个给定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任何一种内在价值,那么……任何与之相同的事物,在一切情况下,必须在同样的程度上拥有之。” .[1] 这一用法在R.M.海尔(R. M. Hare)的作品中继续存在。对随附性的涌现论起源的讨论参见:斯坦福哲学百科:随附性(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pervenience. )。
在1970年代,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第一位使用这一术语去描述一种心灵哲学的广义的物理主义(非还原论的)进路的人。如他在1970年所说,“随附性可能被用以意谓不存在两个在物理层面相同的事件而在心灵层面不同,或者一个事物不可能在心灵层面上改变而不在物理层面上改变。” [2]
在后来几年里,特里·霍根(Terry Hogan),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特别是金在权(Jaegwon Kim),正式化了这一概念并且开始在心灵哲学中的许多问题运用它。这提出了许多问题,关于众多表述如何相互关联,以及此表述对诸多哲学任务(尤其是划定物理主义的任务)有多么充分,以及它是否避免了或需要还原论。
定义
在当代文献中,有两种对随附性的基本(非等价的)表述(对于两种定义,使A和B作为性质集合)。
(1) A-性质随附于B-性质当且仅当在B不可区分的全体事物是在A不可区分的。形式上:

(2) A-性质随附于B-性质当且仅当任一具有一个A-性质的事物也具有某个B-性质以至于任一具有那个B-性质的事物也具有那个A-性质。形式上:

比如,如果使A作为一个心灵性质的集合,使B作为一个物理性质的集合,选择一个由人组成的论域,那么(1)表达了任何两个物理上无法区别的人在心灵上也无法区别,(2)表达了任一具有一个心灵性质的人也具有某个物理性质以至于任一具有那个物理性质的人也具有那个心灵性质。
一些要澄清的点:首先,上述定义涉及到性质上的量化因此牵涉到了高阶逻辑。其次,在(1)中,形式

的表达强调了分享所有性质的概念,或者对于一个性质集合而言不可区分的概念。因此,(1)能被更直觉地理解为所有在一个基础性质集合上不可区分的物体是在一个随附性质集合上不可区分的,或者,就像有时所说的,孪生子B是孪生子A(译者注:原文为B twins are A twins,指的是一对在B是不可区分的事物就是一对在A不可区分的事物)。最后,随附性主张通常牵涉到一些模态力(modal force),虽然,模态力被具体说明的方式依赖于对更具体的随附性的类型的决定(见于下方)。
(1)和(2)有时被称为“图式”(schemata),因为在性质A与性质B的集合、这些性质所适用于的存在领域、以及一个模态力被具体说明之前,它们不对应于现实的随附性关系。对于随附性的模态形式而言,随附关系的模态力量常常被当作一个参数(即可能世界诉诸的可能是物理上可能的、逻辑上可能的等等)。此外,要注意在早期文献中性质并不总是关键的,比如,还存在一些人相反更喜欢以谓词,事实或者存在来架构此关系。
随附性的各种类型
从1980年代开始,很大程度上受金在权作品的启发,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种随附性,大卫·刘易斯称之为“讨人嫌的扩散” [3] 。这些种类都基于以上的(1)和(2),但因为(1)更常见我们会集中于基于它的各种随附性。
我们可以从区分局部(local)随附性和整体(global)随附性开始:
* 局部: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和y,如果x和y是基础-不可区分的,那么它们是随附-不可区分的。
比如,如果心灵状态局部地随附于大脑状态,那么处于同样的大脑状态蕴涵处于同样的心灵状态。
* 整体:对于任何两个世界w1和w2,如果w1和w2是基础-不可区分的,那么它们是随附-不可区分的。
比如,如果心理性质整体地随附于物理性质,那么任何两个物理上相同的世界也会是心理上相同的。整体随附性的价值是它允许随附性质不由一个个体事物的局部性质单独决定,而是由一些更广泛的事物与性质的时空分布决定。比如,某物之为一美元钞票不仅仅决定于它所由之造出的纸和墨水,而是决定于它所居世界的广泛分布的许多特征。
局部随附性和整体随附性都以很多形式出现。局部随附性以强和弱的种类出现:
* 弱:对于任何世界w,并且对于任何两个处于w中的物体x和y,如果x和y是基础-不可区分的,那么它们是随附-不可区分的。
* 强:对于任何两个世界w1和w2,并且对于任何两个物体,处于w1中的x和处于w2中的y,如果x和y是基础-不可区分的,那么它们是随附-不可区分的。
这区别根本上在于基础性质与随附性质间的关联是否仅就现实世界有效,或者在诸可能世界间有效。比如,如果心理性质强-局部地随附于物理性质,那么任何两个物理上相同的人,在任何两个世界中,也会是心理上相同的。另一方面,如果心理性质仅仅弱-局部地随附于物理性质,那么那些在随附性关系中有效的基础性质与随附性质的关联会在一个世界中保持,但在不同的世界中可能改变。比如,我在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复制品会像我一样拥有同样的思想;但我在可能世界中的物理复制品可能拥有与我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思想。
整体随附性关系也有很多种,它们被引入以处理那些诸世界在基础层级上相同并且在随附层级上也相同,但性质在世界中被联结和分布的方式不同的情况。比如,其与上述的简单表述中的心灵-物理整体随附关系相一致,即两个世界中拥有相同数量的处于相同物理状态的人,但心灵状态以不同的方式分布在那些人身上(例如:在另一个世界中,我拥有我父亲的思想,而他拥有我的思想)。为了处理这个问题,保持性质的同构(两个世界中对象的映成函数,由此一个世界中的一个对象拥有一个性质当且仅当在另一个世界中函数得到的对象也拥有一个性质)被加以运用,而一旦其成功了,整体随附性的许多种类就能得到定义。
随附性的其他种类包括多领域随附性( multiple-domains supervenience )和基于相似性的随附性( similarity-based supervenience )。
随附性质的例子
价值性质
一个物理对象对一位行动者的价值有时被认为是随附于此对象的物理性质的。在美学中,《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的美可能随附于这幅画的物理构成(组成这幅画的特定的分子)、这幅画的艺术构成(就此情况而言,是点)、绘画图像的形象与形式、或者作为整体的绘画帆布。在伦理学中,一个慈善行为的善可能随附于该行动者的物理性质、该行动者的心灵性质(他的或她的意图)、或者事件本身的外在状态。类似地,由一次地震造成的全部苦难随附于构成它的时空存在、它造成的死亡、或者自然灾害本身。认为道德性质随附于非道德性质的主张被称为道德随附性。
心灵性质
在心灵哲学中,很多哲学家普遍主张心灵性质随附于物理性质。在其最近形式中,这一立场源于唐纳德·戴维森的作品,尽管在更初步的形式中其他人之前就做出过推进。这一主张能在几个意义上去理解,也许最简单地是在一个人的心灵性质随附于他们的物理性质这一意义上。
由此:
* 如果两个人在其全部物理性质上是不可区分的,他们在全部心灵性质上也一定是不可区分的。
一个替代性的主张,尤其为约翰·霍格兰(John Haugeland)所提倡,是一种弱-局部随附性的主张;或者,依然弱,只不过变成了整体的随附性。认为心灵性质整体随附于物理性质的主张只要求一个很小的保证:两个可能世界之间就其示例的心灵性质而言的任何变化至少蕴涵示例于那两个可能世界的物理性质。重要地是,它不要求一个个体人类的心灵性质仅仅随附于其物理性质。
关于词语和(与我们此处考虑的问题更为相关的)思想之内容,根据指涉理论和语义外在论,这种弱-整体论点是尤其重要的。想象两个在其局部物理性质上不可区分的人。一个人有一条狗在他眼前而另一个人有一个狗的形象被人为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如此说可能是合理的,即前者处于看见狗的心灵状态(并且知道他如此),而后者不处于看见狗的这样一种状态(但错误地相信他看见了)。
在哲学家们中同样存在着关于心灵随附性和我们对连续的感知的讨论。如果所有的心灵性质只在不连续的瞬间中随附于一些物理性质,那么要解释我们对于连续的感知就可能是困难的。相信心灵事件与物理事件作为一个位于物理性过去和物理性未来的不连续的瞬间的序列而存在的哲学信念被称为现在主义(presentism)。
计算性质
在计算机网络中能找到随附性的许多例子。比如,在一个拨号连接的网络联结中,电话线上的音频信号在用户的电脑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电脑间传输IP数据包。在这个例子中,数据包中字节的编排随附于电话信号的物理性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计算机网络的OSI模型的每一个层级随附于在其之下的层级。
我们在信息以再现媒介传输的地方都能找到随附性。比如,当我们在一页印刷品上看见字母“a”时,拉丁小写字母“a”的意义随附于这个印刷字符的范围的几何,后者又反过来随附于纸张上的墨水分布。
生物性质
在生物系统中可以说表现型随附于基因型 [4] 。这是因为任何基因型都编译了一个特定表现型的有限集合,但不是任何给定的的表现型都由一个基因型的有限集合产生。数不清的趋同进化的例子能用以支持这一主张。一个例子是岛屿上的进化,它是一个明显地可以想见的趋同进化的例子,在其中同样的表现型不断地以同样的理由进化 [5] 。免于捕食的生物趋向于变得更大,而受食物限制的的生物趋向于变得更小。但几乎有无限种基因变化可能会导向体型上的变化。[6][7] 另一个趋同进化的例子是几乎普遍地发生在生活于无光水池中的洞穴鱼的视觉的缺失。 [8] 眼睛是昂贵的,在无光的洞穴水池中鱼类几乎没有理由拥有眼睛。然而,除开产生无视觉的洞穴鱼的特别一致的趋同进化外,产生这一表现型的缺失的基因型几乎每次都不同。这是因为表现型随附于基因型。
对基于随附性的物理主义表述的反对论点
虽然随附性似乎完美地适合于解释物理主义的主张(如心灵依赖于物理),关于它还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它们是副现象外质( Epiphenomenal ectoplasm),孤独的铵分子问题( the lone ammonium molecule problem ),模态状态问题( modal status problem ),必然存在物问题( problem of necessary beings )。
副现象外质
副现象外质由霍根和刘易斯于1983年提出,他们在其中如此表述:一个可能世界(一个有可能存在的世界)W在所有心灵和物理特征的分布上同一于我们的世界(即它们是同一的),除了世界W包含一种叫做副现象外质的经验,它们与那个世界没有因果上的相互作用。这样一个世界的可能性与物理主义兼容,因为这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性质;但一个基于随附性的物理主义定义暗示这样一个世界不可能存在,因为它与现实世界在一个心灵性质上不同,但在物理上是同一的。对这一反对意见的典型回应来自弗兰克 · 杰克逊(Frank Jackson) [9] ,他调整了基于随附性的物理主义定义以声称“物理主义在一个可能世界W中是真的当且仅当任一是W的最小量物理副本(即物理上同一的)的世界是一个简化W(W simpliciter)的副本”。这避免了此问题,因为“外质”世界并非一个最小量物理副本,因此它与现实世界的同一无需接受。
孤独的铵分子问题
孤独的铵分子问题向杰克逊对副现象外质的解答提出了一个问题。它由金在权于1993年提出,他声称根据杰克逊对随附性的想法,一个可能世界W同一于现实世界,除了它在土星光环上有一个额外的铵分子。这似乎并没有提出什么了不起的问题,但因为杰克逊的解答仅仅涉及最小量物理副本,这允许W的心灵性质极大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心灵性质。如果这样的差异会导致地球上的心灵差异,它与我们对物理主义的理解就会是不一致的。
模态状态
设想支持物理主义的随附性论点是作为一个法则约束(nomological constraint )而非形而上学约束被陈述的;这就避免了任何基于此论点会排除物理学家并不排除的可能性的反对意见。但此论点不会取消哲学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s)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性,纵然这一不可能性是物理主义的显然结果。 [10]
必然存在物问题
必然存在物问题问题由杰克逊于1998年提出,在其中他声称一个非物理的必然存在物 (在全部可能世界中)会证明物理主义是错误的。然而,物理主义允许必然存在物的存在,因为任何最小量物理副本都会如现实世界一样有同样的必然存在。虽然这是悖谬的,基于这一事实:物理主义同时准许和禁止这样的存在物的存在。
注释
- Horgan, Terry (1993) "From supervenience to superdupervenience: meeting the demands of a material world." Mind. 102: 555-86.
- ^ Davidson, Donald (1970) "Mental Events." Reprinted in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Lewis, David (1986)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Mitchell, Valone, W.A., T.J. (1990). "The Optimization Research Program: Studying Adaptations by Their Function".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65 (1): 43–52. doi:10.1086/416584.
- ^ Foster, J.B. (1964). "The evolution of mammals on islands". Nature. 202 (4929): 234–235. Bibcode:1964Natur.202..234F. doi:10.1038/202234a0.
- ^ Fisher, R.A. (1918).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latives on the supposition of Mendelian inheritance". Soc Edinb. 52 (2): 399–433. doi:10.1017/S0080456800012163.
- ^ Kemper, K.E.; Visscher, P.M.; Gooddard, M.E. (2012).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body size in mammals". Genome Biol. 13 (4): 244. doi:10.1186/gb-2012-13-4-244. PMC 3446298. PMID 22546202.
- ^ Gatenby R.A., Gillies R.J & Brown J.S. (2011). "Of cancer and cave fish". Nature Reviews Cancer. 11 (4): 237–238. doi:10.1038/nrc3036. PMC 3971416. PMID 21548400.
- ^ Jump up to:a b Jackson, F. (1998). From Metaphysics to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Chalmers, David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