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情绪和解——写在清明节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悼念去世亲人的一个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那么仪式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仪式行为都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伤痛,接受丧失,完成自然哀伤的过程,它有着重要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链接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都祝福出生,却不愿谈论死亡。
但是人生在世,难免遇上亲近的人死亡,面对至亲好友的死亡,
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再三想起逝者在世时的种种,这被视为是正常的哀悼反应的一部分。
如果因为亲朋好友的离世而觉得以后可能不会再同样的人带给你同样的快乐了,你希望时光可以停留在过去。
也许这背后是你体验到难以忍受的情绪,或是无用感,或是被抛弃等等,
体验到的这些情绪让你觉得焦虑,痛苦,人生无望,
如果让这些情绪停留而不去处理,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
谈论到那些在过去历史中未解决的创伤与丧失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往往带着深深的遗憾,与懊悔,又或是愤怒,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其中那种来源于丧失亲人的重创所引发的伤痛,往往是更难轻易疗愈的,
因为,那是未曾完成的生死离别,未曾了断的殷殷深情。
精神分析与世俗的悼念仪式有着类似的心理功能,可以为来访者提供特别的哀伤过程:
帮助来访者进行现实检验,面对真实的丧失;
提供诉说的时空,完成于旧的客体的分离;
稳定的设置和长程的咨询,使咨询师成为来访者的陪伴者;
从而通过移情使来访者于新的客体建立了新的联系和新的体验。
有些来访者会在无数的谈论中,在深深的抱持下,慢慢的减轻哀伤带来的痛苦,
但有些来访者会依然停留在那难忘的伤痛中:
对当下的体验要么是活再令人沮丧的过去,要么是对未来灾难的想象中。

如何来抚慰这些伤痛?
适当的仪式感或许会帮到你。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为逝去的亲人举办祭奠仪式,
亲人们可以重返生死离别的重要时刻,互相可以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在勇敢面对伤痛的同时走向治愈。
所以去参加仪式吧,如果不能和亲人在一起,也可以自己举办个仪式,
把自己的那些挥之不去的念头,想法用纸写下来,丢尽废纸篓或者烧掉,
最新的心理学实验证实,当你把这纸条丢弃时,你的心理负担也会同时被丢掉。
试着去和你的情绪和解吧,
它们只是情绪而已,
你可以选择压抑它们,
也可以选择接受它们,
然后放下它们。
参考文献:贾晓明,从民间祭奠到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的过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作者介绍

贾海英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
持续接受精神动力心理咨询的培训
咨询取向:婚姻家庭、恋爱两性、人际关系、职场压力、焦虑抑郁、青春期困扰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渔歌轻飏
陪伴成长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豆瓣小站:https://site.douban.com/176565/
新浪微博:weibo.com/u/2735233553

扫码预约咨询或报名参加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