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侃作曲家系列之——维瓦尔第与斯卡拉蒂
前面跟大家聊了巴洛克音乐三巨头之老巴赫与亨德尔。今天来跟大家讲一讲第三个巨头。说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一定要凑三巨头,难道不可以是四大天王,五鼠闹东京,八仙过海?我承认自己有凑数之嫌。我在胡侃这一期之前考虑了很久,到底是把维瓦尔第凑上还是斯卡拉蒂凑上,这两人都有分量,但是又不足以称为巨头。这两位作曲家都来自意大利,名字的最后都有一个“di”,既然你们两个称兄道弟,那我不如就把你们两个放在一起讲吧。你们两个人凑成一个巨头吧。那法国的拉莫,库普兰怎么办?是不是也可以拼成一个巨头?说好的三巨头呢?别自己打脸好不好。
“协奏曲之王”——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意大利威尼斯人,生于1678年3月4日,卒于1741年7月28日,享年67岁。

记得第一次听维瓦尔第的《四季》还是很小时候。Nigel Kennedy是个神神叨叨的家伙,他留着怪异的发型,在台上一边拉琴一边又蹦又跳,个性十足,同时他也是一个活力四射的演说家(在美国似乎就是这样,无论你是什么“家”,首先得是个演说家)。在采访中他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你可以在我的音乐里,听到大自然所有的声音,鸟叫声流水声,也可以听到城市里的喧闹声,甚至还有原子弹的爆炸声…于是我的好奇心被他勾到了极点,拼命的在《四季》中寻找原子弹的爆炸声…然而并没有。

但是他的四季着实把我惊呆了,我从没听过如此美妙的音乐。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四季》是包括了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包括三个乐章,全都采用典型的意大利布局:快——慢——快,每个乐章都不算长,几分钟的样子。不过说实话像贝多芬那样一个乐章动不动就十几二十分钟的,观众也是着实坐的住啊。但实际上维瓦尔第一生写过好几百部协奏曲,《四季》只是九牛一毛,江湖人送绰号“协奏曲之王”!这个等一下再细说。
维瓦尔第的父亲据说是个小提琴天才,但是小维瓦尔第一点都不输给他爸,他很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音乐才华,还经常代替父亲演奏。25岁时,维瓦尔第便晋升为神父,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 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那年头神父也得多才多艺才行啊。
据说有一天,当维瓦尔第在讲弥撒时,脑海里突然闪现了一个赋格的主题。令众人大为吃惊的是,他立刻走下讲坛,冲进圣器室,把这个主题记下来,然后再回到讲坛上继续自己的使命。因为这次失职,他受到了质询;但是他的错误被认为是天才的过失,除了将来不许他讲弥撒以外,并没有受到进一步处罚。这类故事在乐坛上屡见不鲜,比如贝多芬见奥地利皇帝都不行礼,人家也拿他没办法。
不久,维瓦尔第辞去了神职工作,受聘于一家慈善医院,组织起了一个少女乐团,他不仅是乐团的艺术指导,还是首席小提琴师与指挥。他的大部分作品(五百多首协奏曲)都是在这期间为乐团谱写的,乐团很快就赢得了美名,甚至成为了当地的一个重要景点。所以现在谜底揭晓了,“协奏曲之王”是怎么来的?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叔每天被一群倾慕崇拜他的萝莉围在身边,这灵感还不杠杠的?就算我换作我,每天被这群少女包围……那我也……还是写不出协奏曲。
请欣赏肯尼迪演奏《四季》之《春》第一乐章。
“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教师”——斯卡拉蒂
1685年(与老巴赫&亨德尔同年)多米尼克·斯卡拉蒂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他的父亲叫做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他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剧的创始人(子承父业的故事又来了)。就像作家都要写长篇小说,演员都要演大片一样,在那个时代几乎每个作曲家都想通过写歌剧来证明自己。虽然斯卡拉蒂早年也写过一些歌剧与清唱剧,但最终让他声名远扬的却是短小精悍的键盘奏鸣曲。

斯卡拉蒂其实是“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教师”。他30出头移居葡萄牙,成为了公主的专属音乐教师。后来公主又远嫁西班牙,他于是就像陪嫁一样,跟着公主在西班牙度过余生。为了提高公主的键盘演奏技巧斯卡拉蒂可谓煞费苦心:先后一共写了500多首键盘奏鸣曲作为公主的键盘练习教材。每一首键盘奏鸣曲在结合西班牙民间音乐或民间乐器曲调(如吉他)的同时又都有各自不同的技术课题,可谓用心良苦。我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这位可怜的葡萄牙公主一提起这位“键盘痴人”般的音乐教师,定是苦不堪言。他写的奏鸣曲,没有一个是好对付的。最关键的是可怜的公主一首都还没练像样,他便又拿来好几首。最终几百首奏鸣曲的稿子堆在公主的钢琴上积满灰尘,公主怕是早已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但老教师斯卡拉蒂却已经写上了瘾——“我写我的,你爱弹不弹”。所谓“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教师便是:尽管你已经毕业(或者肄业)N年了,老师却还在给你出题!
最关键他的题还出得那么精致,那么巧妙,那么让人欲罢不能。到了二十世纪初,他的奏鸣曲成了钢琴大师们的宠儿,不少钢琴家比如霍洛维茨总喜欢在音乐会开场弹上那么几首,就像西餐中前菜那样,一方面分量不重,一方面精致可口。
请欣赏钢琴大师阿格里奇演奏斯卡拉蒂《D小调奏鸣曲》K.141(我也终于算是蹭个热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