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乱世离人——《北鸢》读后感
《北鸢》是葛亮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多次出现在一些好书推荐目录当中,所以我对该书颇有印象。上次在图书馆借到的是葛亮的一本随笔集——《小山河》,内容是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所以这次还是有必要将阅读该书的所思所感稍作记录吧。
该书以男女主人公两大家族的民国兴亡史为主线,对这段历史中各类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刻描绘,再现了民国时期动荡起伏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众生的幸与不幸。通观本书,最为重要的一条线索还是在变迁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正如书中最为重要的隐喻——风筝一般,风起风歇、身不由己,那唯一的寄托也是颇不牢靠,时刻处于命悬一线的境遇。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军阀、商贾,还是下九流的名伶、姬妾,都很难在山河破碎的环境下独善其身。男女主人公也是同样如此,两人本是一心向学的学生,但是当国家危亡之际,凡有一腔热血者又岂能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以太平盛世为依托的,一名真正的有志青年又怎能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在这危如累卵的乱世之下,潜藏于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才被激发出来。
上面是从大的方面来讲,如果是小到个人,书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有关于仁义、诚信的话题。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新旧交替时期,旧文化与新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激烈的、直接的碰撞,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群体的价值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构。男女平等、言论自由、思想解放与旧时的三纲五常摩擦不断,代际之间的鸿沟已经变得无法弥合。但是,无论是中心文化,仍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是普适性的、共通的,例如仁爱之心、诚实守信等等。这并不同于封建思想中的愚忠愚孝,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立足的根本,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比如做风筝的龙师傅,为了报答东家的恩情,坚持为少东家每年做一个虎头风筝,至死从未间断;再如郁掌柜,既然答应了老掌柜要将卢文笙带回家中,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嘱托,绝不辜负。还有画家吴青舫、二小姐仁珏、大姨昭德、女佣云嫂等等,皆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仁义、诚信的立人之本。正是这样的社会风尚与行为习惯,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就不可能会亡国灭种。
关于民国的各种想象我都是从这些书中得来的,有人认为这段历史是不堪回首的,民生凋敝、战乱频仍,有人却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孰是孰非我们真的无从得知,因为每个写作者都各有目的,他们的信息也止于道听途说。所以,关于这段历史的是是非非需要更为真实的、充足的论据加以佐证,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自由与理性。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仍在,那就是发展强大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这是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它给予我们的动力正在逐渐削弱。那么如果想要持续强大下去,甚至想要做到最好就需要探寻其它的发展动力,让我们的民族和社会保持一个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我想也许某些已经被遗忘甚或抛弃的东西能够给出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