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青年雕塑作品展获奖作者专访:陈建光
材料的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您的获奖作品《血肉荣誉》以玉雕和超写实手法结合去表现,未来会结合哪些手法?尝试哪种材料?
陈建光:
我选择“玉”这种材料是因为我想了解玉,希望通过作品的展示,从观众的反馈中了解到更多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玉的认识和看法,从中再根据自身想法创作出更具时代背景的作品。
尽管这种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材料很难创新,但是现代性材料跟玉这种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材料结合,是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灵感。现在的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环境当中,不管看作品还是文章,都是快速浏览。人们的审美标准也越来越高,太单一的材料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我会倾向于结合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创作。材料之间的碰撞会让人思考,不同材料的结合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未来还会尝试更多玉和其他材料结合的手法,如果还用硅胶或玉,就会尝试它们的不同形态,做出改变。和玉结合的材料还得再考虑,不管是木还是金属都要从材料的背景出发,而不是随便拿一个材料去硬结合。即使结合出视觉效果不错的作品,但没有内涵去支持也不算是一件艺术品吧。

您的《石头的玉衣》、《血肉的荣誉》都带有“对比”的手法,用玉凸显“荣誉”的珍贵,或是调侃易腐和不朽。可以认为这是您对艺术的某种追求吗?
陈建光:
我只是根据对玉的看法,结合玉这种材料和文化去创作一件作品,把我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而已。
一块玉有瑕疵、裂痕、斑点或棉点一般就认为不是一块好玉,尤其在商业市场中。但在我看来,玉跟人一样,它要经过时间的积累、摧残才能形成,难免会有一些裂痕、瑕疵,这是石头的经历和故事。我觉得这是玉更具价值的品质,经历是玉石乃至人最宝贵的东西。有裂痕、棉点等瑕疵的玉石在我看来反而更具表达性,而且更能强烈地表达。“完美”的玉和有瑕疵的玉,这两类玉石总会有适合的创作主题,而不是都去追逐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玉料。
无论从空间、时间、文化还是质感等很多方面都可以找出玉跟现代的对比和不同。选择这种材料,我更多想的是如何将这种材料跟其他材料去结合、碰撞,拿现代文化跟古代去碰撞,创作出更有意思的作品出来。玉片据说具有让尸骨防腐不朽的功效。可被玉片包裹尸骨照样烂掉了,玉衣却是不朽的,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我为什么会用硅胶去跟玉结合?因为硅胶的软和玉的硬之间的碰撞挺有意思的。用超写实的技法塑造肌肉,表达荣誉背后的付出。完美的玉是当下人在追求的,证书也是。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这种荣誉,靠荣誉支撑自己的高度。

有喜爱的艺术家或作品吗?创作中会受到他的影响吗?
陈建光:
由于学历和阅历还不够,我需要看很多的材料、各种各样的书,例如绘画类、设计类和文学类的。我一般只看图,除非是很喜欢的作品,我才会去了解作者是谁,了解他的创作背景、经历。我不会因为一件作品而特别喜欢一位艺术家。如果构图形式、理念、思路和方法论打动我的话,就吸取他的好的那一点,而不是单看一个艺术家,我就喜欢他的作品。目前还没有很了解的艺术家,还是要多看、多了解。
在看作品的时候,无形当中会受到他一些影响。如果他的语言、玩法特别好,特别有趣,我就会尝试用玉去表现。他们表达的内容、形式、造型语言、材料语言都会影响我的创作灵感。
您认为在创作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陈建光:
只要是创作它都充满了乐趣、新奇和惊喜。我认为创作的过程,以及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是最有趣的。

谈谈您对玉雕技艺的看法。
陈建光:
关于玉雕的创作,我觉得应该多思考,而不只是研究工艺。现在市场上的玉雕作品,包括这个行业圈子里的,在工艺、寓意上有很多都超越不了古代。古代的玉雕工艺可以说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了。现代人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技法上,却没有从其它去提升它。现在很多作品的工艺确实做得很厉害,但很难有新的或有趣的内涵,很难吸引人们有更深入地了解。工艺很重要。前人用技法让题材更具表现力,呈现不一样的效果,当主题需要某种工艺去表现时才去运用。技艺需要传承,玉文化也不能忽视,这是让它走向更高层次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