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的哈姆雷特焦虑症
伯顿在53年演《哈姆雷特》前,经常半夜里一个人在外面游荡到天亮。他后来解释说,因为他当时太过紧张了,精神压力太大了,所以焦虑成这样的。
希比尔说新婚第一年,他就天天一大早五六点钟起床,一个人在屋子里游荡,转来转去。要么就是一个人站着发呆。
一个年轻人,按理说正是贪睡的时候,他这没有事做,这样早起在家里乱转什么呢?既不是正常的看书看报打发时间,又不是出去锻炼身体。
新婚没多久,刚好是他被导演炒鱿鱼的事件发生之后。
希比尔说,他因为要每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所以她必须辞职在家,像保姆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他的健康。
他那时候身体上没有什么病,才23岁,用得着一个全职主妇照顾吗?
他当时的朋友约翰内维尔说,他喝酒到后半夜,回了家也不睡觉,还一个人坐那里看书,早上准时去剧院。什么人能做到不睡觉的?这是56年的事情。 很显然,就是炒鱿鱼事件刺激了他,才变成这样的。
其实也怪伯顿自己。
新人演员最开始肯定要慢慢熬啊,他什么也不做,就每个月领10英镑周薪,他的哥哥们下井挖煤,一周也才3英镑。
煤矿工人属于工人阶级的高薪阶层了。假设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国,矿工一个月8000,那么伯顿等于一个月拿25000左右。一个月什么事都不做,领两三万薪水,谁不开心?
其他新人演员都耐心地熬着等机会,怎么就他受不了,这期间他还回威尔士拍了《多尔文的末日》。
在熬了大半年的时候,他就有点不对,他出现了幻觉。他告诉一个演员说,他坐在自己的肩膀上,看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这才48年而已。 他熬了一整年,才终于被博蒙特启用,被推荐给格伦维尔。他铆足劲儿想要一次出头,所以他在彩排时特别投入。
当格伦维尔在伯顿极力表现自己的时候,突然当众宣布解雇他,这个打击太大了。 当时和他一起在舞台上的其他演员,看到他整个人都懵掉了,呆滞了很久。然后脱下戏服,一言不发地跑掉了。
一个人明明自己没有错,却不断地自责自咎,通常是精神疾病的表现,或者初期症状。很显然,这也是他从头到尾从未生气过格伦维尔的原因了。
他后来回忆说,他的反应是,“我当时发疯了,想自杀。 ”
恐怕他自己也搞不懂为什么,而不是他刻意保存这个秘密。他的日记每次提到格伦维尔,都没有任何不满或者记恨之类的情绪。
朋友觉得他是吃药造成的内分泌失衡,所以才会这么神经质的,外人则认为他是喝酒喝坏了脑子。
他们都误会了他,癫痫的发病原理到现在也是不能肯定的,但确实没有酗酒造成癫痫这种事。 他肯定更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发病了。
比如在77年拍摄《野鹅敢死队》期间,他明明躺在花园里睡觉,醒来后却怒气冲冲地跑进房间里,责难他的继子克里斯托弗和贝克的儿子,“我读《李尔王》的时候你们竟敢打扰我!”
正常人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污蔑别人的,何况他还那么聪明。
还有把泰勒从比蒂身上拽下来的那一次也是,他误以为这俩人是真正在通奸,被他发现了,自然要不顾一切地制止。
正常的他应该也就是看着不爽,暗暗生气,但是知道这是拍戏是假的,知道不能干扰拍摄。他一个探班家属,不存在入戏这种事。
这种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有点可怕了。因为在这种妄想状态下,他会很坚信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记得的,拒绝相信别人的纠正。 71年时,哈里森带着未婚妻伊丽莎白来游艇上玩,当时哈里森刚刚和蕾切尔离婚。
伯顿在日记里骂伊丽莎白是“愚蠢的妓女”,他继续写道,“她以前丈夫叫哈里斯,一个演员。这也是一个凯尔特人,我想我也许可以认识一下他。”
伯顿为什么会很认真地写自己不认识哈里斯呢?他经常和哈里斯一起喝酒的,他没有任何动机在日记里扯谎,说不认识这个老朋友的啊。
到了74年时,他又不认识李马文了。在一个派对上见面之后,他还向李马文自我介绍,“你好,我叫理查德伯顿。”
“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个很著名的美国演员,所以我要认识他,就介绍了我自己。他露出了震惊的表情,我听到他发出了像是李马文的嘶哑嗓音,对我说,‘可怜的孩子,我们刚刚在几个月前一起拍了一部戏!你不记得了吗?’”
我觉得这件事可能和他71年忘记哈里斯是一个原理。 64年时百老汇的一个大佬观看他的《哈姆雷特》,在最重要的一个场景时突然起身退出了观众席,来到大厅。
记者问他,为什么提前退场?
他说,“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彻底厌倦了自己职业的人了。”
显然他觉得伯顿没有好好演。
伯顿因为64年的《哈姆雷特》一开始总是找不准定位,压力非常大,瘦了20磅。 他知道大佬批判他的这件事后,对记者说,哈姆雷特就是他,这是属于理查德伯顿自己的哈姆雷特。
我觉得吧,这个大佬是看不下去伯顿的本色演出,认为这不是他理解里的丹麦王子。
确实,这个戏,我第一次看,就觉得伯顿很神经。表情、眼神、动作,种种像个精神病。相比之下,他在50年代的王子就正常多了。
一个小伙伴和我讲,伯顿经常会在手不知道往哪里放的时候,下意识地做出一个防备的动作,也就是双手交握放在腹部,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抵御外界危险的动作。他在64年的哈姆雷特的确经常如此。
伯顿把哈姆雷特当成了自己,真实的自己,是这样不讨喜的。他的所有莎剧角色里,最受业内人士好评的是哈尔王子、亨利五世、科里奥兰纳斯、奥赛罗、伊阿古。
这几个角色都不像他本人,他扮演别人的时候总是讨喜。这是一种浓重的悲哀,难怪他厌烦了演莎剧。 配图为53年的王子和64年的王子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