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趣味转变史
查看话题 >我的私人阅读史
感觉自己的读书趣味转变过很多次,现在我很焦躁,随时都会改变。梳理了一下我的阅读经历,我发现和我所处的年龄段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由此构成了我的私人阅读史。
小学时代,只喜欢看漫画,看过《哆啦A梦》《七龙珠》《圣斗士》《灌篮高手》《网球王子》《最游记》等等,还有不少名字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小学时代基本是围绕着动画和动漫度过的。
初中时代,班级里开始传阅郭敬明和韩寒的书,每一个人都读过《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同时还出现了很多盗版的韩国青春文学《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等等。
我在那时曾读过一本叫《狼武士》的书,也是盗版书,甚至可以说是伪书,它的封面是《那小子真帅》,里面几张彩图是日本浪人。故事却是讲的一个潇洒倜傥的小混混如何猎艳,如何在帮派之间纵横捭阖,文风幽默滑头,最后没有写完就结束了。我后来琢磨这书可能就是早期的网络小说,都市题材的那种,只不过是太监了。但说起来,这本书我看着比韩寒、郭敬明的书都有趣。
还有一些杂志也比较流行,《男生女生》《当代体育》《当代歌坛》《电子竞技》,基本都是一人购买全班阅读。青春期读爱情故事就是容易感动,现在对爱情故事唯恐避之不及。
高中时代,兴起了阅读网络小说的风潮,有的人喜欢在电脑上看连载,有的人喜欢看完结后“出版”的纸质大部头。我属于第二种人,这些大部头动则上千页,但故事内容非常吸引人,读起来势如破竹。
印象比较深的有《诛仙》《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极品家丁》《鬼吹灯合集》《龙蛇演义》《佛本是道》。还看过很多类似的书,但书名和内容已经都忘记了,这就是快餐文学的弊端,大部分都是一时感官上的刺激,过后不会对你产生多少影响。(坏蛋和古惑仔这样的书籍、电影是个例外,对学校的混混影响颇深,那时校园斗殴风行。)
大学时代,由于高中有段时间持续关注“台湾倒扁行动”,开始对政治产生兴趣,人也变得有些愤世嫉俗。我读了一些“行武腔”的书:《中国不高兴》《C形包围》《盛世狼烟》。听了戴旭的危言,感觉我天朝上国被群狼环伺,只有崛起复兴一条路可走。
由此我开始触及历史,读了《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浩瀚大洋是赌场》《国破山河在》,这几本书都是旅日华侨写的,很生动的近代史,也让我由此迈入了阅读历史题材的大门。
后来还读了《明朝那些事》《两宋风云》,通过《两宋风云》还看了几百集《百家讲坛》和袁腾飞搞笑讲课视频,饿补了中国历史常识。
天津时代,在天津工作了三年,工作的地方离旧的天津图书馆不远,那时业余时间很多,除了健身就是泡图书馆,颇有些村上小说人物的生活味道。
那段时间开始阅读古代史,从《白话史记》《柏杨版资治通鉴》到《清朝十二帝》基本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掌握。
后来由于装逼心理作祟,开始往哲学区转移。一开始只对中国古典哲学感兴趣,刚好图书馆把所有诸子百家都归为哲学类书籍,我也就顺藤摸瓜地读了起来。
逼格最高的当然是《道德经》了,字数只有五千,薄薄一册很快就能翻完,但几乎都没看懂,只有少数几句类似成语的话能看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后来又反复读了两遍,依然是一团浆糊。(系统读诸子,道家最后读比较容易,纯属个人看法)
接着又读《庄子》,字数是《道德经》的十倍,佶屈聱牙,更难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果断弃了。2018年我认真读了一遍,虽然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获益匪浅,《庄子》有很多精妙的寓言和发人深省的段落。止庵先生曾讲过他阅读《庄子》的经历:休假在家,十几个注本一起读,择其善者而从之,读完犹如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洗礼。
道家思想和文字比较艰深,我又试着读法家和儒家,结果《韩非子》和《论语》都相对好理解一些。《韩非子》里面也有很多寓言故事、辩论文章,核心是讲“法、术、势”,行文十分犀利;《论语》153个人物,热热闹闹,讲述仲尼与诸弟子快乐的学习修行,文风圆融周到。阅读先秦诸子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当代人还是很有裨益的。
后来还读了一些杂家和纵横家的书,天津时代的阅读基本在围绕着古代史和古典文学转圈。
从天津回来以后感觉自己读了太多古籍,想放松一段日子,读些当代的书。我已作者为核心展开阅读,读了木心、陈丹青、周作人、张爱玲、胡兰成、李敖、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等,偶尔也会巩固一下经典。
阅读趣味会不断地随着心境、环境转变,就像有的人遇到了大的挫折,他暂时不想面对这个世界,他可以沉入金庸和古龙的武侠世界里逍遥游。有的人恋爱无方也有可能会仔细研读《把妹达人》或是《卡萨诺瓦》。书籍会随着人的兴趣不断变化,它是补药,是桃花源,也是屠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