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建筑行 (二)
基督教恩之光教会——台中救恩堂
设计人:廖伟立
具体地址:台湾台中市北区进化路
建筑师言:
希望救恩堂在台中这样缺乏历史纹理与涵构的城市(台湾多数城的普遍状况),能创造一种自明性(identity)的强度,在社区扮演一个良好沟通的角色。自己产生能量,成为其他建筑可锚定的对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成为历史脉络的一部份。建筑师希望整个量体是重的、稳定的。历史、文化、时间就需要累积沉淀适当的“重量”。“救恩堂”能在都市社区建构起它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演变,记忆的片断逐渐累积成“故事”,记忆的重量逐渐加厚成“历史”。
(底层空间开放)地面层的墙,减到最少,几乎是一个“无墙的教会”,社区的人们随时可来可往,地面层与地下层几乎全部提供给社区的人们活动交流。“救恩堂”在社区无时无刻扮演一个心灵上7-eleven的角色,没有界限,没有负担,信仰与常民的生活结合,教会不只是教友们聚会的地方,也是台湾普遍“孤立”的城市建筑中,“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一个联结交流的地方,也是社区中人们敞开心胸,心灵交流的场所。
(真正的主教堂位于顶层)而且把教会定义成人神交会的场所,引用圣经的故事,诺亚于山顶建造方舟(Ark)形成主体形式的概念,主堂建于顶层,采轻巧的钢结构大跨距,底层为原生的混凝土符合结构原理,另把室外到室内的中介空间加长,使人们从室外到室内随着行走距离的加长,沉淀俗世的心情,而以平静的心灵与神交谈。
(势与韵--势,山与悬挑)本案设计的原初构想来自于诺亚方舟。于是主要体量的1-4层形成一厚实如岩石的基座,来表达山的意象;而位于顶层的主堂体量则对应为山顶上的方舟。
(势与韵--韵,采用清水混凝土与钛锌板的对比)在基座的岩石意象上,清水混凝土的厚墙和造型上的切割与转折都在强调其厚重的质感;而顶上的主堂体量以钛锌板包覆,衔接之处刻意以梁上柱使方舟体量挑出于底下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之外;并以圆弧造型来传达其方舟的轻巧。主堂的屋顶刻意将女儿墙高度压至最低,使其各向度尽量成为一“体”,而非“面”的表达。
(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距离拉开,形成交流中庭)另一个设计重点则是将主要使用空间与动线之体量拉开所形成的入口大厅。端点的水墙、悬挑的琴键楼梯以及玻璃拱桥依序成为空间中的视线焦点。顶上的雨披以玻璃构成使自然光得以进入,并在顶端设计百叶窗来加强空气的循环:空气、光线、水以及人的流动互相交织而成为一个活泼、流动并会呼吸的大厅空间。






资料来源: 廖伟立.基督救恩之光教会——台中救恩堂,台湾,中国[J].世界建筑,2010(10)
草悟道:
项目名称 :行草地景 台中绿园道
业主 : 台中市政府
总体城市与景观规划
事务所 :AECOM
“绿园道”又称草悟道,原本是流经中国台湾台中市都会区一系列的排水渠道。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分段完成加盖与覆土后形成的带状绿地系统。绿园道的前期总体规划从城市设计的方法与尺度着手,将这些环绕台中市中心一连串的绿地公园空间,以行草空间的设计理念,透过城市空间的穿透性与其周边活动的完整连结,形成一个翡翠项链环状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重整后的园道空间充满变化、饶富趣味,同时将中港路、国美馆、科博馆与周边活动节点的人潮,吸引至园道上,优游体验“文化”、“人本”、 “节能”、“慢活”的悠闲景点,进而带动台中市的观光经济发展。




路上有勤美诚品书店!!
20号仓库
20号仓库是台湾文化局向台铁租的22-26号仓库,经过整修规划后命名为“20号仓库”,其中,22-26号仓库提供给艺术家免费的创作空间,所以里面会有很多特别有趣的艺术作品可参观。20及21号仓库是展演场地、咖啡馆和剧场。
20号仓库计划,开始较早,在2000年便开放。它是一系列铁道仓库艺文再生计划的代称,重整为艺术家的工作室及艺文展演空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20号仓库对于这样的“旧空间再利用”,使用定位的回应方式。由于这应该是最早尝试的类似方案,究竟该如何寻求切合的位置点与内容,既是挑战处也是成败的关键。姜乐静先积极参与修建前共四个月的现场艺文胡哦哦东,作为试探与讨论的扣敲,并延伸她与赵立行过往在“理想国”的方案,以“柯比意广场”作为中心,将艺术与常民文化并置共生的意图,依此提出了一个介于在地/精英、生产/消费、边缘/主流、普罗/中产之间,显得微妙却重要的试探位置点,尤其是对于尊重在地的现实、与以空间作为生产基地(而非纯然的消费空间)的看法上,角色拿捏相当平衡稳健。(感觉有点像我的毕业论文的观点……)
而在老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上,则因为预算有限,尽量维持原有仓库的面貌及个性,内加新的钢结构系统。主次系统清楚分离,材料与功法也直接利落,确认了整体空间的低调与朴实风格。
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的设计
设计者:邱文杰(大涵学乙 AB Plus)
车笼埔断层保存馆(2001-2004年)
主题:“毁坏/建造”;“遗忘/记忆”







台中歌剧院
建设地点 :台中市 / 台湾
设计时间 :始于 2005 年 9 月
建造时间 :2009 年
业主 :台中市政府
项目:剧院、商店、餐馆、公园
设计者:伊东丰雄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设施。这三个部分分别为设有 2014 个席位的大剧场 (Grand Theatre) 、 800 个席位的中型剧院(Playhouse) 以及 200 个席位的实验剧场 (Black Box) 。在这三大部分的基础上还设有艺术广场 (Art Plaza) 、艺术工作坊 (Arts & Creative Workshop) 、餐厅、咖啡厅,并且还在各个楼层设有公共区域,与公园的风景以及屋顶花园相连。所有的空间均通过悬线垂度这种三维曲面结构体呈现纵横管状流动性的连接在一起。
从根本而言,剧场过去是人类聚集、歌唱、舞蹈之地,是充满了惊喜与感动的身体活动空间(以计算机技术模拟体验原生态身体空间)。以台中为例,如果是进行洞穴探险的人们在狭窄的隧道尽头发现了这突如其来的,梦幻般的广场,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呼喊“快到这里集合。这里就是剧场。这里可以容纳 2014 个席位!让我们开始庆祝吧!”。
因为即使可以发掘这样的涵洞,创造复杂的空间自身也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作为构建建筑物新体系的成果,必须要体现洞穴这样的空间架构。为此,我们将所发明的体系命名为衍生式格子。这种衍生式格子依照简约且灵活的规则,创造了复杂且有机的空间,属于非线性几何学体系。通过操作多层次的二维网格而生成复杂的三维连续曲面。这种设计就是通过衍生式格子将建筑风格与剧场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声音的涵洞( Sound Cave )体现出来。








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
设计者:安藤忠雄
亚洲现代美术馆建筑主体是由清水混凝土和幕墙构成,室内 1244m 2 ,户外场地 6000m 2 。安藤以正三角形为基本元素,将正三角形平面进行分割,空间中错落成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经由空间变化而生成的天井空间和户外平台,都赋予了更加灵活生动的建筑功能。穿梭于建筑的室内室外,给人的感觉是:外在低调静谧而纯粹,内在精准而沉静。
相较于圆形和方形,三角形是更具难度与挑战性的。安藤说,这是他设计生涯首座立体三角形建筑,工法、建筑技术难度高,全世界独一无二。他还说,全世界最难的建筑设计、兴建就是三角形,为适应地震带的地理条件,颠覆一般直立式的柱子,美术馆内的柱子全是歪的,由V形钢架构造而成的空间及帷幕窗景因而也都呈现三角形。为了要精准掌握V角度,建筑主体三个角都要是六十度,难度高。馆长刘育东在其著作《十年苦斗》曾提到,由于这栋美术馆并不是单纯的三角柱形量体,而是 3 个三角形交错叠置,因此冲突性更强、结构也更复杂,让施工的难度大大增加,必须挑战更高的技术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