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时虚假的坚强和发现真实后的崩塌 ——观《汉娜》有感

这周连着看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汉娜》两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爸爸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不要去消除你的痛苦”。这部电影和其同名小说是我接纳自我的启蒙读物,它教会我无论我痛苦还是喜悦,都要学会好好感受我的感受,不要轻易磨灭任何一种感情。哪怕那会让我撕心裂肺,但这个感情都是真实存在的。学会接受真实,这是从一段经历中走出来、回归平静的第一步,也才能丰满自己的心灵。而《汉娜》这部电影又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否定现实、压抑感情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故事的女主人公名为汉娜,年数已大,丈夫突然因性侵男童入狱,从此汉娜便过上了一个人独居的生活。生活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她还是会按时去一大户人家做保姆,礼貌地接过来女主人不要的衣服;她还是会去参加表演课,在看到搞笑表演时忍不住微笑。她还是会煮两个蛋,坐在电视机前边看剪羊毛的节目边吃晚饭。只是看到一半,她就把电视的声音关了。剃羊毛时发出的嗡嗡的噪音戛然而止。唯一的声音也没有了。房间里一片死寂。
汉娜似乎本身就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丈夫的事情一出,她更是完全没了声音。楼上的孩子们开趴放吵闹的音乐,她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天花板,没有一句出声的抱怨。受害者的母亲曾找过她,在外面不停敲门,哽咽着告诉她她儿子的痛苦。可是汉娜没敢开门,她躲在起居室里一声也不出。电影前半部分里,女主几乎一句台词也没有,极少的一句中是对家里的狗说的。当她看到狗苦苦在房门前等候男主人回家时,她说了一句:“他不会回来了。”
是的,他不会再回来了。她必须要一个人忍受孤独的后半生,承受着受害者乃至全社会对她丈夫的指责,甚至连她的儿子都选择离她而去,不再理会她的来电和留言。这一切痛苦,她都一个人默默地吞到了肚子里。她借助表演课演戏的场景,与丈夫“告了别”,互相还回了戒指,用台词告诉自己“我要一个人呆着,好好认清我自己”、“我们两个人都能找到完全的自由”。
她认清自己了吗?她找到属于她的自由了吗?
汉娜探监时,丈夫诉苦说他狱中的生活很煎熬,并说他是冤枉的。汉娜相信了这一点。可能她也不确信他所说是否属实,但相信丈夫是个好人,总归比承认他做了恶事,要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回去的路上,汉娜的担子明显放下了很多,她为自己买了一束百合,摆在家中明亮的位置。她尝试与狗亲近,喂给它食物,抱着它躺在床上,不断地抚摸着它的毛。随后,她决定再一次主动联系儿子。孙子查理的生日快到了,她亲手做了蛋糕,并在祝福卡上提名“你的祖母和祖父”。什么都没有发生,在她的世界里,一切还和以前一样。
可是当她打扮好着装,捧着蛋糕出现在儿子家门前时,得到的却是儿子的冷眼相对。他把奔出来抱住汉娜的查理呵斥了回去。“请不要再联系我们了”,儿子狠狠地把话抛下,转身关上了房门。汉娜捧着蛋糕,愣在了那里,不知该再上前一步,还是该就此离开。此时,屋内传来了众人齐声唱生日歌的声音,透过落地窗看到家里模糊但其乐融融的景象,她再也忍不住了。
下一个镜头紧接着就切换到了公共厕所的隔间。汉娜坐在马桶上,捂着嘴痛哭着。说到痛哭,我们总是能想到不顾一切地放声大哭。可是汉娜即使在最崩溃的时候,也拼命捂住了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哪怕身子蜷缩抱成了一团,浑身都在颤抖着,也不想发出任何一点声响。她就这样不知哭了多久,最后走出隔间洗了把脸,对着镜子整理发型,并冲着镜子中的自己笑了笑,仿佛在告诉自己,我没有事,我很好。
她接着去上她的表演课,去工作,去游泳,照顾大户人家的孩子,摸着他的头给他讲童话故事。她告诉遇见的每一个人她孙子的生日派对是多么有趣。可是就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她突然发现家中藏有能证明丈夫犯罪的照片。握着那一包照片,汉娜不住地颤抖着。深吸几口气以后,她把照片扔进了楼下的垃圾箱,她把照片往垃圾箱里塞了又塞,在确认一眼看不出来时才回了家。
她又一次选择去探监。她遇到了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们来见狱中的丈夫。等待自己丈夫来时,她一直盯着那家人。看着三个孩子在父亲和母亲谈话时活蹦乱跳,汉娜脸上不仅露出了笑容,连丈夫来时也惊讶地问她她在笑什么。汉娜没有回答他,但又把孙子的生日派对描述了一番,并说儿子表示很想念他,很快就会来看他。丈夫没有顺着她的话说下去。也许他听出来这是汉娜的谎言了。
“我恨他,”他说,“一个儿子怎么能这么对自己的父亲。”
汉娜不再微笑。她似乎还想再说什么,但铃声响起,探监的时间结束了。丈夫问她下一次何时再来,汉娜回答了不知道。紧接着,她又说她找到了那些照片。丈夫的脸色也阴沉下去,一句话不说地离开了。
这一刻,汉娜编织的最后一个谎言也被打破了。她丈夫的清白、儿孙的爱、父子的爱……这一切都是虚假的。留下血淋淋的现实只是她的丈夫犯下了恶行锒铛入狱,整个家庭支离破碎。到头来剩下的,还是她一个人。
她还想坚持着去上班,可是一听到附近海滩上有一只搁浅的鲸鱼,便选择了早退,赶往了现场。看到那只巨大的野兽躺在沙滩上,眼睛无神,嘴巴半张着,身体已开始腐烂。一旁围观的人小声议论着,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汉娜矗在那里好久,沉默着,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她回到家中时,狗的新主人已经来了。不知何时,汉娜就已决定把家里的狗送给了别人。她把家中剩下的狗粮送给了对方,叮嘱了一番后便送走了他们。
汉娜接着去上表演课,可是当轮到她表演时,她的声音却颤抖起来。
“我曾和我父亲住在一起,那时我可以和他说任何事。”
仅仅这一个句子,汉娜连说了三遍也没有成功。她一次次深呼吸,想要平复自己的心情,可是再张口时,声音依然颤抖到说不下去。表演老师在台下安慰她,让她准备好了再开始表演。可是她准备不了了,再也演不下去了。这段时间,她一直让自己活在别人的剧本当中,又活在自己的谎言里,在自己与现实之间建起了一堵高墙。可是现实还在那里,墙一旦崩塌,脆弱的、无助的自己依然还要暴露在那残酷的现实面前。什么都没有改变。
“我需要点新鲜空气。”
汉娜说完这句话,拿起大衣和包,匆匆离开了表演教室。她快步走进地铁站,电梯也不坐,连下了三层楼梯,义无反顾地向站台走去,然后在离轨道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镜头开始不断拉近,汉娜仍然沉默着,只有地铁的声音合着隧道里的风声从远处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最后,地铁停下来,车门打开,汉娜走了上去,扶着栏杆低头站在那里。车门一关,地铁驶离站台,电影就此结束了。
看到这里时,我发现我已经把我的手掐红了。我知道这是我压抑内心消极情绪的一种表现。整场下来,除了厕所隔间那一段以外,我没再掉过泪,反而更多的是一种愤怒。我愤怒为什么汉娜不选择对身边的人诉说她的痛苦。我愤怒当儿子在攻击她时,她还是选择默默忍受,一个人躲在隔间里哭。我愤怒当她看到别人情感爆发,在地铁里和男友大吵大闹时,她在一旁一言不发。看到汉娜坐在探监的位置上时,我甚至有种冲动,想要冲进屏幕,骂她,把她摇醒。
在等待片尾结束的那几分钟里,我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感受现在的情绪。那层愤怒甚至是带点恨意在我内心升到最高又渐渐消失后,我才意识到这层情绪的背后,是和汉娜一样那个无助的我。在压抑和否定上,我和她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这是我一直厌恶自己的那一部分。
想到这里,我释然了很多。有时候看电影不是在看别人的故事,而是在透过别人的故事看自己,找到自己,认清自己。我了解了汉娜,接纳了她,也就接纳了那一部分的我。
后来汉娜过得如何,甚至是生是死,我们都无从知晓。也许她选择了搁浅鲸鱼的命运,了结此生;又或许在她接受现实以后,终于有了足够的力量开始她新的生活。电影最后留下这个开放式结局很耐人寻味,似乎是在让观者自己在心中做出一个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新生,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力量了呢?但如果选了死亡,似乎也不全是绝望,也许更能从中看出警戒的意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