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拉面探店]31st,一兰拉面
一次去吃拉面的时候,突然想,不如吃遍纽约所有的拉面馆,逐一记录,也不枉自己在纽约这个宇宙中心生活那么久。如此,就以许多人来纽约吃拉面打卡的一兰拉面为第一家。这次去的一兰拉面在曼哈顿中城31街,是一兰拉面连锁在纽约开的第二家;第一家位于布鲁克林,据说就开在了制面工厂的旁边,以保证面的新鲜度。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城这家一兰拉面了,因此轻车熟路。中城这家一兰拉面在一个停车场的旁边,招牌和店面完全被修缮的脚手架挡住;如果不是之前来过,相当容易错过。
店面本身并不大,但有四十多个座位,这个容纳量在曼哈顿的拉面店乃至餐厅都是比较多的。店面的位置设计十分独特。每个人会被分配到一个半独立的隔间之中,单人的桌子大约有高中课桌一般大,两边用木板隔开,桌下有衣帽钩可以挂随身物;正前方是一个长方形开口,用帘子隔开服务员和顾客。因此,吃拉面的全过程,只要自己不希望见到别的人或者与别人交流,都可以一个人安静而愉快地用餐。据说这种店家称作“味集中”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日本女生“在吃面的时候需要大声“吮吸”同时又不希望让别人judge的要求。对于我这种面瘫加上应付服务员苦手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福音呀。
出身福冈的一兰拉面虽然只卖传统豚骨拉面,但其还提供定制拉面的选项,从拉面的软硬,汤底咸淡,浓稠度,葱蒜量都可以自己调整。这一点对于拉面老手来说比较有帮助,为了比较的统一性,我选择了传统套餐(classical set),里面含了叉烧,蛋,紫菜和木耳这些配菜。而没吃早饭的我,又多点了一份KaeDama/加面(事后证明一份汤面完全够吃)。

填好自己的单子后(注意单子是打勾选择的,在此我犯了个错误,习惯性的在所选项上面打叉,被服务员误以为我不需要那个选项),长按桌面右上角的按钮,就会有服务员从打开帘子,从另一头取走点菜单。每一个选了加面选项的顾客都会取到一个加面小金属盒子,把玩起来十分有分量,在日本应该对应着食券。

大概三四分钟之后,服务员端来了加量的叉烧、溏心蛋、紫菜和木耳,不一会又把汤面端了上来。汤碗是深色的,旁边印着一兰的名字。一兰用的碗旁边总有一个喜字,但据说其实带喜字的碗是横滨中国拉面的特征。
我点的是classical set,汤是浑浊白黄夹杂的豚骨汤底,上面浮着一层油脂和一撮葱花,其中有三片比较薄的叉烧,中间还有一勺粉状的辣椒酱。因为选的是普通浓稠度,所以汤底并不粘滞,相反更接近于流质的盐味汤底。
吃拉面之前先喝一口汤。在国内的时候我偶有吃过一些汤面,汤底十分粘稠,再加上上面的浮油,喝一口汤感觉舌头被湿毛巾拧着,分辨不出个中滋味;下肚之后让人头晕目眩。相反,一兰的适中汤底并不挂口,但豚骨的浓郁味道还是能在嘴中泛开。据说葱花和辣椒酱都是店家特制的,但是我并不能吃出这个特制和普通葱花辣椒粉的区别在何处。不过,葱花的加成让汤底变得比较清新,抑制了汤头油腻的部分;而辣椒粉的加入则给舌头若隐若现的小刺激,别有一番风味。
叉烧给了三片,但比较薄,大概跟中国城的片叉烧类似;不能让人有大口吃肉的满足感算是这碗拉面的唯一缺点。叉烧比较柔韧,吃起来有嚼劲且不柴不散,大概是做叉烧的时候火候掌握得当且有捆扎的缘故。上乘!

溏心蛋、紫菜和木耳并不在套餐之中,需要额外点选。溏心蛋单独由一个小碗呈上,里面放着蛋和湿纸巾供擦手。笨拙加猴急的对剥鸡蛋这个十分苦手,最后剥出来鸡蛋已经裂成两部分,而且还有一些蛋壳掉在了面里,急忙用筷子加出来。这个体验我只能说不如帮我剥好放在碗里的(喂还有小龙虾)。溏心蛋弥补了叉烧的不足,拌上汤头之后有大口吃肉的快感。对我来说这个溏心稍熟了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生且大部分流动的溏心。强烈推荐加紫菜。豚骨拉面总体汤头偏浓郁,有山脉连绵的厚实感,但架不住吃多了会让我油腻头晕;紫菜则提供了一个口味变化的机会。三个加菜里我觉得木耳比较没有存在感,其主要提供的是脆嫩的感觉,但对于我来说似乎没有太多区别。
加面是不可以一开始就端上来的,因为面煮好了之后在没有水的状态下放置太久就会坨成一团,影响口感,对软的面尤甚。吃完碗里的面之后,可以把加面的小盒子放在感应器上面, 服务员就会根据盒子上的硬度和分量提供相应的加面。

如果把汤底喝完,能看到面碗上面写的一行字。还研究了半天,最后通过谷歌, この一滴が最高の喜びです ,也就是“ 喝到剩這一滴,是我們最大的喜悅 ”。呀,最后还有这种仪式感。
一次一兰拉面classical set,含税盛惠30刀。虽然算是比较贵的,但是冲着这个不会喝腻的汤底和有嚼劲的叉烧我也是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