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脱发
朋友圈有许多人在转「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的新闻,30岁不到,许多人已经加入了「脱发俱乐部」。有数据显示,压力正在成为90后脱发的重要因素。当我们在抱怨脱发的时候,大概也在借脱发抱怨一点儿别的什么吧?
发际线就像年轻人的人生图腾,讲述着每个人的焦虑和愿望。
一
《中国脱发人群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脱发人群约2亿。其中男性脱发人数约1.3亿,我国男性脱发率近20%。如果将谢顶男同胞们聚集起来,比整个日本的人口还要多一点。
一天早上,小同从睡梦中醒来,他发现自己的枕头上全是头发。细细的、软软的,约一根手指长的头发,密密麻麻散落在枕头四周。
「大概昨天洗头太用力了吧,以后要注意一点。」小同心想。他没有料到,他的噩梦就此开启,至此之后,每天早上起床、晚上洗澡后,头发都以肉眼可见的掉落速度离他而去。
他换了护发洗发水,减低了洗头频率,买了网上说的固发食谱,开始每天按摩头皮,但是都没有太大用。
「两百六十根。」又一天早上醒来,小同楞坐在床上,一根一根捡起了头发。
无奈,小同来到了北京的某三甲医院。小同讨厌医院,平素若非实在扛不过去,他都会尽量远离医院。瓷砖、白大褂、消毒水总给他一种冷冰冰的的感觉,况且来看病的大多都是老人,小同有一种隐隐要证明自己还年轻健康的自我较劲。
脱发挂的是皮肤科,小同拿了号站在科室外等待,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居然大半都是年轻人。老医生很和蔼,他给小李开了些药,并叮嘱他一定要少熬夜,减少压力,戒烟戒酒。走时,老医生笑着说:「你看门口那些年轻人,都是来看脱发的。」
小同出来,看着科室外面的年轻人,大半都戴着帽子,突然松了一口气。
二
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发布的《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购买植发、护发产品的消费者中,90后以36.1%的占比,即将赶超38.5%占比的80后,成为拥有脱发烦恼的主力军。
《2017都市女性健康洞察微报告》发现,在平安好医生平台上咨询脱发问题的女性人群里,20-25岁年龄段的女生排在第一。
27岁的小同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从设计到美术指导再到创意总监,他只花了4年时间,但如果算上加班,累积时间可达8年。
有多夸张的加班?每天到10点,经常到凌晨。
二十多岁的他面试实习生时,被小姑娘问:「你工作很多年了吧?」
原本小同不太在意,直到这次,身体发出了脱发的信号,他才惊觉,原来自己的健康真的被影响了。
小同看着镜子,仔细观察着自己的头发。自从脱发以来,以前不怎么照镜子的他开始频繁地照镜子。每看一次,焦虑更重一分,头顶越来越稀疏,发际线逐渐升高。他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早晚两次吃药,除了西药,后来他还去中医院开了三个疗程的中药。
小同丢掉了家里所有的香烟。学会抽烟是从进这家公司开始,高强度的加班让小同不得不寻求一点刺激来维持兴奋的精神。扔掉了烟,他屯了一箱咖啡、力保健、红牛等功能性饮料,困得不行时喝一点。
他还减少了喝酒的次数,以往的每周六,他会喝几罐啤酒看一场球赛。医生说对头发不好,他就把啤酒减到了每次一罐。
其实小同也明白,抽烟、喝酒都是他应对加班压力的方式,倘若这个源头不在,另外两项控制并不难。可他戒不掉加班。
「这个是我没有办法戒掉的,那我只能在别的方面多健康一点。」小同苦笑着说。
在这家以加班文化著称的广告公司,放弃加班意味着工作无法完成,意味着放弃高额的奖金。
小同也不想放弃工作日之余朋友介绍的私活,有时候私活的收益比工作还高。好不容易空闲下来的周末,他也常常在电脑荧幕前度过。
有时候朋友们会调侃小同的头发,说他光荣的成为了第一批脱发的90后,小同总是会笑嘻嘻地说:「你们不要笑,风水轮流转噢,迟早有一天就轮到你们了。」
大家都以为小同不大在意,小同有时候也以为自己会不大在意。
可是,他戴帽子的日子越来越多了。
三
全球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的调研报告《中国市场消费者对掉发现象的认知研究》显示:过重压力已超越环境问题及家庭遗传,成为导致中国男性脱发的元凶。超过65%受访者认为头发对样貌极其重要,脱发问题严重打击男士的自信。
让小同庆幸的是,用了途格米诺猴,头发脱落的趋势有所缓解,稀疏处也似乎长出了一些细密的绒毛。
看到头发逐渐好转,小同放下心来,药吃完了,他也懒得再去开药。
可停药不过一个月,脱发又有加重的趋势。医生告诉小同,药物对于他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果不改变生活和工作的习惯,他恐怕要一直依靠药物维持脱发不加重。
脱发问题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