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讲历史:历史上的今天,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蓄意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当时拥有世界先进铁甲舰、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却败于日本。1895年2月17日下午,由李鸿章等洋务大臣倾心数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这一天,宣告亚洲最强海军北洋水师覆灭。至此,清政府的海军强国梦被彻底击碎。致远号巡洋舰舰长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需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日本要求满清赔款和割让辽东半岛尚可理解,因为辽东半岛靠近日本势力所控制的朝鲜,同时日本一直以来都希望将辽东做为侵蚀中国的前哨。然而,台湾这个远在中国东南的海岛,不仅开发较晚,而且远离日本势力范围。为何日本偏偏要在《马关条约》中令清朝割让台湾呢?
其实,日本人要求清朝割让台湾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久的谋划。1874年时,日本借口其保护国琉球的渔民被台湾原住民杀死,从而悍然派兵入侵台湾的恒春半岛,史称“牡丹社事件”。这次的入侵虽然最后以日本的退兵收场,但日本觊觎台湾的野心却也暴露无遗。
日本之所以会对台湾保持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其实和台湾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大的关系。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是中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同福建相望,东侧则隔太平洋与琉球群岛相对、南方控扼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可以说,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日本对华与扩张战略上的重要性。
首先,台湾在日本扩张政策上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点。日本本身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石油、矿产等战略物资都需要通过海运从西亚、东南亚进口。台湾所处的位置恰恰控扼了日本前往东南亚、西亚与欧洲的航路。因此,只要截断了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就等于是切断了日本通过南海前往南亚、欧洲的通路,掐断了日本的命脉。二战后期美国就是运用此战术,通过封锁了台湾海峡,从而导致日本国内战略物资缺乏。
因此,日本人很早就看清了台湾对于日本帝国的重要性。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经济学家佐藤信渊在其所撰的《宇内混同秘策》中就曾提出,想要征服亚洲,就必须保持西侵东亚大陆与南侵东南亚并进的扩张路线。台湾就是日本南侵道路上的重要支点与桥头堡,这种理论在日后也深深影响了日本陆军和海军。
其次,台湾除了在日本帝国的扩展战略中扮演了重要地位外,也是侵华战略中的重要棋子。台湾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可以同琉球群岛、日本列岛一起组成封锁中国出海口的岛链。目前美国正是利用了这条被其称之“第一岛链”的战略阻遏带,来封锁中国的出海口。

现今的美国可以利用台湾遏制中国,百余年前的日本一样可以。同时,日本还可利用对台湾的建设,将其侵略的触手伸向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如日本领有台湾后,便利用闽台一家的血缘优势,大量投资并购福建的工矿产业,提升日本在福建的影响力。从而真正做到了南北两路,齐头并进入侵中国的目的。
最后,日本人认为台湾本身开发较晚,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力也较为薄弱,易主之后民众反弹不会过于剧烈,较易于日本接管。虽然,日本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接受台湾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抵抗,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但仍有诸多台湾士绅选择同日本合作,日本也仅花费了两年时间,便肃清了台湾的反抗势力,故可见日本对于台湾局势的判断有其独到之处。
因此,正是因为台湾本身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同日本的战略考验相契合,故日本在《马关条约》中严词要求中国必须割让台湾,而这也就导致了日后台湾同中国分隔50余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