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总是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喜欢在街上游走的长腿美女姐姐、小奶狗帅哥,喜欢听漫不经心的爵士乐,喜欢甜美的香草冰淇淋,喜欢柔软的床单和被子,一切喜欢的,都与人们的期待相关。
谁都想享受“好的”色声香味触法,不过,今晚我们来聊聊“另一种”色声香味触法。

曾经在友人Z君处听闻这么一段故事,上一个股票市场辉煌的年代,X先生投资得力,从中产阶层直接跃进了富豪圈,那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每天纸醉金迷,游舞于赌桌与KTV之间,身边美女如云,与原本的生活渐行渐远。
当然,妻子也与他日渐疏远,数轮吵闹过后,两人关系已降至冰点,婚没离,分开住,行同陌路,基本失联。
X先生并无不适,后来他对Z君说,那个时候真心感觉自己对妻子已经没有任何感情了,一想到这个女人瞬间就负能量爆棚。

某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在酒店睡眼惺忪地准备享用早午餐,拿着手机随便翻看朋友圈,顺便瞧瞧昨晚酒局几个死鬼们的战绩,不经意地点开了一条本地新闻推送。
下一个瞬间,他差点疯掉。
那是一条本地车祸的新闻,新闻附带公布的图片里,斑斑血迹之中,他看到了一只自己曾经很熟悉的皮鞋,那是妻子穿了很多年的一双皮鞋——的其中一只。
妻子特别喜欢那双鞋,经常穿,或许是因为那双鞋,是婚后他为她购置的第一件奢侈品。他赶紧翻回上方的文字查阅,年龄、体征,无一不符合自己的妻子。

他疯狂地拨打妻子的电话,没有任何回复。接下来他打了很多电话,找各个渠道的熟人询问关于车祸的细节,最终确认伤者不是自己妻子,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但酒店他是真的待不下去了,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开车回家了。他手里房子不少,没转租纯自住的就好几套,他开车直奔妻子现在住的地方,是那几套纯自住的房子其中之一。
到家时妻子不在家,他安静坐了一会儿,就开始动手收拾房间。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做过家务了,其实妻子已经把这个家收拾得窗明几净了,但他还是要强迫自己擦擦这里收收那里。
妻子晚上回到家,见到他,并不惊讶也并不惊喜。那之后几周,X先生和Z君聊起这些,X先生说看到车祸新闻意识到有可能是自己妻子时,才真切体会到妻子在自己心里有多重要,心是真的在痛。

Z君问道你俩是不是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了?X先生说当然不是,两人现在住在一起了,但关系依然只是缓慢地回暖,冰冻三尺想解冻也得需要个过程的。
但自己是真明白了,真切感受到了妻子在自己心中的分量,这是X先生反复强调的。Z君告诉我,从那之后X先生确实不再乱来了,他说自己真的承受不了失去妻子。
我想,X先生算得上是典型的“向死而生”。
我们所在的世界,每天、每分、甚至每秒,都有人正在逝去,死去的人不再留音,悲伤的人却停不住哭泣。在外人看来,X先生也许有些疯癫;但在X先生自己看来,自己却是幸运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如X先生这般体会到了真相同时又失而复得。
四月,也许是因为清明节所在,对于生与死,人们或多或少总会有些新的体会或感悟。
听闻过X先生的故事之后,我变得更加惜命了,这包括,我想认真地去享受每一个正在经历的当下,因为它永远只是个过程,无论辉煌与否,每个当下在下一刻都不可避免地沦为回忆,像极了一件件虚构的事件,也像极了一个个会影响未来的烙印,于是,正念和克制油然而生。

记得一句极富哲理的总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而陌生的地方不停地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认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便是疯了。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不久前,尚未来得及道别,就被一场山火吞噬的30位青年。
可惜,这个年代里,焦虑正在不断地被贩卖,人们忘了自己,忘了原本具备的那些自然,忘了自己活着,忘了自己有一天会死去。

“生命充满惊奇。如果你阅读这本书是为了让自己准备好面对绝症末期亲人的死亡,无论你多么年轻健康,没有保证你不会是先行离世的那个人。所以,你的最佳措施是对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有所准备,并且充分意识到轮回的实际情况。
但是,如果你反而继续坚持自己盲目的期望与假设,如果你继续忽视事情的真实状况,如果你是贪婪的,如果你愚痴地悠哉过日子,如果你持续指望自己所有的世俗计划都能完美落实,等到最坏情况发生时,你将会遭受极大的痛苦,而且到时你什么也做不了。
思考死亡如此迷人。我们肯定会死已经够糟糕了,而我们不知何时会死的不确定性又更糟糕得多--就像是买了一条昂贵的蒂芙尼项链,却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机会戴上它。”
——宗萨蒋扬钦哲《活着即是迈向死亡》

你是否对于每个当下,那些和生命元素息息相关的,都有所体会?那些你正在呼吸着的空气,那口你吸吮进嘴里的咖啡,每个清晨你看到的第一缕阳光,路边微风拂动着的草尖……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无视却又积累下来的回忆。
不要轻视它们,这些回忆能帮我们治疗痛苦、面对人生,抑或是:焦虑与欲望早已将你自己淹没,争斗和猜忌时刻充斥在你的脑海,那么,到了终点的一天,当你想好好地回忆人生时,除了记得的恐惧与焦虑,没有其他。
最近有一个很火的视频,标题为“和晶对话樊登:带你重新认识死亡”。
视频里,樊登分享了一部电影《前世今生》,还有几本书《最好的告别》、《怕死》、《穿越死亡》、《活出生命的意义》。
与此同时,樊登大叔还分享了一个小窍诀:摆放两个杯子,分别代表你人生的起点与终点,然后在两个杯子中间标示一个点,用这个点来标示在你的自我感觉中,当下自己生命所在的那个年龄阶段。用长度来模拟自己的人生,这个小窍诀的意义是时刻提醒自己,死亡在那里等着我们。

当你跟别人吃饭的时候,可以先做做这个小实验,这顿饭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废话了,因为人们会意识到,自己在用人生剩余的部分谈话与做事。
在《情绪急救》这本书里,关于面对死亡,有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方法,在心中做一场告别仪式,类似对某种失去规定一个界限,假如不划清界限,失去的感觉会一直跟随着你,这种失落与自责的情绪会长期让一个人痛苦,这方面无论是宗教的、心理学的,核心意义都一样。
这就是死亡的意义。

“如果想挣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是要采取于此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陌生面纱,熟悉它,习惯它,随时想到它……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样死亡的人,就学会了怎样不做奴隶。”
——《西藏生死书》
生命有生,又必然有死,每个当下,别做焦虑的奴隶。向死而生,每天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本期推荐音乐:李云迪完美演绎肖邦夜曲《ChopinNocturnes,No.13inCMinorOP.48No.1》
你可否聆听到:每个音乐间隙里——演奏者的呼吸气息,你可否感受到,生命中每一个细致微妙的当下。
生命像极了一场梦,时刻预祝自己:晚安&好梦。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正在经历亲人离世和正在经历告别旅程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