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学的基础》译者前言
艺术史图书馆注:曾堉先生在这个序言里提到艺术史的多语言性以及艺术史图书馆、艺术史系和艺术史研究所的金字塔结构,这也正是这个公众号将要逐渐展开的话题。曾堉先生1952年留学英法九年,后又在意大利从事西方艺术史研究近十年,1971年-1974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艺术系主任,1975年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并开始翻译西方艺术史著作。最先译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詹森的《艺术史》,之后又译了莫那利的《物生物—现代设计的理念》。1980年他还编写了《中国画学书目表》,到1992年翻译西方艺术史书目文献《艺术史学的基础》正是曾堉先生沟通中西的史学研究的尝试。由于繁体版本不易获得,在此录入了这篇序言,由于台湾和大陆的人名翻译并不一致,为便于阅读,将人名改成大陆惯用译法。
《艺术史学的基础》译者前言 —曾堉
最近海峡两岸相继出版了许多关于艺术史理论方面的重要译作, 譬如瑞士沃尔夫林(Heinrich Woëfllin) 的《艺术史原则》(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1915) ,就有台湾雄狮美术的译本(曾雅云译, 1987年出版)以及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译本﹔《艺术风格学》(李泽厚主编, 潘耀昌译,1987年出版)。此外大陆还出版潘诺夫斯基(E.Panofsky)的《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及文杜里(L.Venturi)的《西方艺术批评史》(迟轲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此书吕清夫教授曾经介绍过日译本的书评)。有关西方艺术理论的译作,在数量上显然还不足,不过海峡两岸对艺术史的兴趣与日俱增的事实,不容置疑。也许将来艺术史学是继美学后的另一个热潮。从西方自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文化演进过程看,这种趋向是意料中的事。
十九世纪初期,西方的文人与诗人最早对艺术品产生兴趣,面对艺术品,他们尽情地发抒内心深刻的感受。十九世纪中期,哲学家与美学家开始热衷分析艺术品,他们主要的兴趣在于发掘艺术品或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内涵思想。十九世纪末期,对艺术作品最感兴趣的是科学家;他们将艺术品带入实验室中,作各种比较分析。以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观点来看,在十九世纪一百年当中,西方人从「以我观物」的境界发展到「以物观物」;从主观的欣赏到客观的评析。二十世纪艺术史学研究的趋向,逐渐偏离艺术品本身,主要以视觉心理学为出发点,来探讨形象的建立与消失,视觉的理解能力与潜意识;或以社会学为出发点,来探索艺术市场、艺术家与画商、赞助人的社会及经济关系;甚至扩大研究领域到大众传播媒体如漫画、插图、广告、室内摆饰与装饰艺术等。
目前我国艺术史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学与美学探讨的阶段,至于科学的艺术史方才开始。今天考古学、艺术史学与博物馆学等人文科学,早已成为西方先进国家工业社会的主要文化架构;然而在我们中国而言,却还是新的学问。如今我们正步入工业发展的社会,这些新的人文科学的确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物质文明的意义,同时又能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品质。
尽管艺术史学在西欧已有两百年的历史,然而有关艺术史学发展的著作并不多。一般人若是未曾涉猎这类著作,恐怕很难了解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人的价值,以及他们的著作为何被西方学者视为艺术史学的经典之作?事实上,一般人若是不了解艺术史学史整体的发展,即使读了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的名著,也难免会有深入宝山,却空手而返之憾。阿尔甘(J.Argan)这篇《艺术史学的基础》正好能补中国读者这项缺点。

阿尔甘1900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Torino),目前执教于罗马大学,为前辈艺术史家当中,著作最多且最具权威性的学者。阿尔甘的史学领域极为广泛,其著作涉及古今,其中尤以文艺复兴及现代艺术见长。阿尔甘曾任美术都办及罗马市长,过去虽在入选国会议员时,曾经受到意大利共党大力支持,但在现代艺术的立场上,完全反对过去苏联的社会写实主义(SocialistRealism),而偏向于西方的现代艺术运动。他的《艺术史学的基础》一书,自1974年初版以来,畅销意大利利与西欧;在西欧的确很难找到一本像此书一样对于艺术史的问题,能够深入浅出介绍,而又内容丰富的艺术史学专著。艺术史学发源于罗马,由意大利的艺术史家来谈艺术史学,更能入木三分。
本书下篇是法焦洛(M.Fagiolo)的《艺术史书目导读》,除了广泛介绍有关艺术史学的各类专著书目外,也讨论艺术史方法论的问题,可以说是上篇《艺术史学的基础》的续篇。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法焦洛的文章,读起来可能不如上篇阿尔甘的著作那样有趣;但对一位有志研究西洋艺术史或者艺术史学的人来说,法焦洛提供了许多入门书以及更为具体的方法论。今天艺术史的研究,愈趋于多元化,因此对于艺术史学全盘的了解,至为必要。惟最大的问题乃是法焦洛所列的书目,在国内图书馆中大半不易找到,或者即使找到,一般读者仍然无法直接阅读。
我与叶刘天增翻译法焦洛原文时,亦注意这个问题;但翻译法焦洛的「书目导读」,自有其前瞻性。在西欧研究艺术史必须具备多种语文能力,至少应能阅读英、法、意、德等诸国文字。倘若专研中古艺术,还需懂得拉丁文;至于研究地区性的艺术,则需通晓诸如荷兰文、西班牙文或法兰德斯等语文;而这些语文也都在大学的艺术史系的课程中开设。事实上,至今的有许多原始文献,尚未翻译成英文。
有关艺术史的研究与发展,首要条件是设立专业的艺术图书馆,西方专业的艺术图书馆通常包括各类艺术图书以及照片档案二大部门。以意大利为例,较具历史性的艺术史图书馆便有三座:一、是佛罗伦萨(Florence)的艺术史研究所图书馆(KunsthistorischeslnstituteinFlorenz),德国学术机构,二、是罗马的赫齐亚那艺术图书馆(BibliotecaHertziana),德国学术机构,三、是意大利国立考古美术史图书馆(PalazzoVenezia)。这三座图书馆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收藏各种文字的美术史图书。此外,世界各国如德、法、英、美、日等也都在罗马设立类似该国「中央研究院」的学术机构(Academy)之分支机构,其中亦附设美术或考古图书馆,收藏丰富。还有私人所设立的照片档案室,如VillaTatiAlinari等半公开的照片图书馆。

Kunsthistorisches lnstitute in Florenz

Biblioteca Hertziana
除了意大利外,欧洲较具规模的艺术图书馆均在英国伦敦:一、伦敦大学的考陶德艺术史研究所(CourtauldInstitute),二、瓦尔堡艺术史研究所(WarburgInstitute),三、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书馆(VictoriaandAlbertMuseumLibrary),该馆美术藏书以装饰艺术为著。
德国原本是考古及美术图书馆的重镇,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的破坏,部分犹太籍学者遂将图书资料迁至英国伦敦(瓦尔堡艺术史研究所即在这种情况之下,获得英国政府的支持而在伦敦建立);另外有些资料则辗转流到美国一些著名的学府。目前在德国较著名的是慕尼黑(Munich)艺术图书馆,颇具规模;但因重建于战后,并无悠久的收藏历史。在法国,巴黎虽有西欧艺术之都的美誉,然法国的艺术图书馆,大都偏重于本土工艺与现代艺术,且不及伦敦与罗马图书馆的规模。美国则比较重视现代艺术的研究,其重要的艺术图书馆大都集中在纽约以及几所著名的大学。
艺术史的研究环境,除了图书馆之外,大学艺术史系的成立,亦有绝对的必要。世界上最早设立艺术史系的是德国柏林大学(1813年);柏林大学艺术史系的设立,与该校的艺术图书馆及艺术史照片档案的收藏有着密切的关系。继德国之后,奥国与意大利亦相继于十九世纪中叶,在大学里开设艺术史系;其中在意大利,由于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料特别丰富,因此最为重要。
比较起来,中国的大学艺术史系发展最晚,直到1957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才有美术史系的设立﹔其前身为该校的美术理论研究室。根据1984年的资料,该系有教师24人,学生28人,外国学生18人。
另外香港亦于1982年设立艺术史系。至于台湾迄今尚未于大学设立艺术史系。台湾的艺术史研究,自1950年代开始,先后有东吴大学的历史系,文化大学的美术系(1964年),台湾大学的历史系(1974年),台湾师范大学的美术系(1981年)以及国立艺术学院(1991年)等各校系,都开设了有关艺术史方面的研究课程,研究生大半是美术系、外文系、历史系等大学毕业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希望大学尽速成立艺术史系,方能真正落实艺术史学的基础教育。
事实上,艺术史学的架构呈金字塔的形式,其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以艺术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以及照片档案为基础。其次为艺术史系的建立,以一般艺术通史训练为基础。最上一层才是研究所的专题研究。然而目前我们艺术史的研究并不理想,国内至今不但仍未设立艺术史系,甚至也没有真正具有规模的艺术史图书馆,的确是件值得教育当局省思的问题。因此筹建国立的艺术图书馆或者在各大学艺术科系附设完善的艺术图书馆或者艺术史幻灯片、照片的档案室,乃是刻不容缓之事。
本书下篇法焦洛的「书目导读」,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各类入门书籍(包括各类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工艺设计、都市计划、舞台设计等),以及艺术史学的发展与各种艺术史方法论;作者认为这是研究艺术史应该具有的知识与条件。我国艺术史的研究,尚在成长阶段,「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此书的出版或许有些值得国人借镜之处。
有关艺术史方法论的著作,除了意大利阿尔甘与法焦洛之外,还有美国学者琼斯(LouisSwanJohns)亦有《艺术研究的方法与资料》(ArtResearch:MethodsandResources,1984,Dubuque出版)。此外克莱恩包尔(W.EugeneKleinbauer)也曾写过《西洋艺术史研究导读》(ResearchGuideToTheHistoryofWesternArt,1982,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出版),以上几本专著,亦值得参阅。
私密豆列或部分疑似不友善内容不展示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71篇内容 · 44.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57.9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401篇内容 · 68.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62篇内容 · 745.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71篇内容 · 493.3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79篇内容 · 138.9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74篇内容 · 172.2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17篇内容 · 6.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