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作品——怀念风采堂
一
新会一中的风采堂,是值得我永远怀念的地方。是她,激起我到一中求学的愿望;是她,见证我成长;是她,目送我奔向大学深造。
我第一次走进风采堂,是1952年12月31日。那时,我正在新会二中唸初一,怎么有机会走进风采堂?这得从我的班主任李瑞韶老师说起。
李老师是时任一中校长容汉勳的妻子。记得第一次班会课,她就以自己的经历教育我们要建立坚强信念,听党的话。她说抗战期间她曾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宣传工作,后来日本鬼子 打进来,随着大家走难,与组织失去联系,十分后悔,勉励我们吸取她的教训,从小要坚强,立志为

祖国服务。那时,我们同学多是十三四岁的娃娃,老师对我们说这些,就好像对自己的儿女唠家常一般。虚怀若谷的她,很快得到大家信赖。我们有什么事情愿意对她说。
我们唸初一时,学校只有八个班,人数不多,每当放学,家在学校附近的都回家去了,一些同学为了节省一点,也到附近找个地方自己煮饭,在学校寄宿搭食的只有百来个。老师呢,二十来人,有家眷的,也在附件村子租间民房,在学校开饭的,也就十来个人,因此,老师与寄宿寄食的学生就比较稔熟。每到周六下午,同学们都回家拿米拿钱,住在县城、江门的老师也都回家。1953年元旦前夕,我把想到江门看望姐姐的想法告诉李老师,她欣然答应带我到会城,然后与吴明约老师一起到江门。
从双水到会城乘船大约需要一个多钟头。在船上,除了李瑞韶老师吴明约老师,还有李文伟、谭颂华老师。他们在一起聊天,我独自看书。忽然,一阵笑声把我吸引,瑞韶老师把我叫到她身边,说:“李文伟老师要出题考考你,答对了,我请大家吃晚饭,你醒定滴,回答好。”
李文伟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会讲课的老师,听高年级的同学说,代数几何物理化学,门门课他都上得很好。我们初一学的是算术,文伟老师还没有上我们的课。因此,听到瑞韶老师的话,我不免有点紧张。瑞韶老师很快看出来,安慰我说:“你唔使慌,文伟老师不会为难你的”。又对文伟老师说:“出题吧”。
“家下(现在的意思)有十棵树,要种成五行,每行四棵,问:点样种?”
在算术课里也曾有植树问题,按书上说法,需要20棵树,现在只有10棵,肯定不能用老方法种了。幸亏我比较镇定,在手中画了个五角星,果然有了办法,回答说:“五角星有五条线,这些线有十个交点,只要在交点上种树就可以了”。
话音刚落,文伟老师就说:“瑞韶老师今晚请食饭啦” 。 引起一片笑声。
船到达会城环溪庙码头后,瑞韶老师就领着我们向一中走去。
大概走了大半个钟头,瑞韶老师手向前一指:“到了,我家就在前面风采堂西边的楼阁内”。顺着李老师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黄橙橙的屋顶,十分耀眼由朱红色、又高又粗的圆柱支撑着,墙壁为灰青色,无疑像一座宫殿,建筑物的前面,还有两根足足有十米高的华表,十分气派。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雄伟的建筑啊!
进入风采堂,更让我吃惊:只见这边厢,排列着整整齐齐的书柜,里面排满图书;那边厢,是安排有致的阅览桌,有的桌子上面放着安放报刊杂志的三角形书架,排满各种期刊杂志,此外,报纸架上还有整整齐齐的夹着不同名称的报纸。我看的眼花缭乱。暗想,初中毕业后考上一中有多好,可以尽情地阅读自己钟爱的书刊,欣赏引人入胜的画报,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将是多么痛快的事情!
不久,就开饭了,尽管李老师家的保姆为我们端出有名的荷塘鲮鱼干(容校长和李老师都是荷塘人,荷塘鲮鱼是有名的特产)、香肠炒荷兰豆、鸡蛋炒番茄等美味食物(在当时已经是难得的高级食品了),但我的心思仍停留在那高高的书柜上,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新会一中。而李瑞韶老师也于1953年2月就调到新会师范了。
1955年6月,初中快毕业了,按照上级指示,要进行“一个红心两种准备”教育,即毕业后,既要准备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也要做好回农村做新式农民的准备。班主任袁平老师问我毕业后怎么办。
我说:“考新会一中”。
老师说:“考不上怎么办?”
我说:“没有想过。”
袁老师见我回答那么干脆,也就不说其他话了。中考放榜,我如愿以偿被新会一中录取。
二
1955年9月,我进入新会一中求学。初时,大乡里出城,对什么东西都感到新鲜,十分注意观察老师、同学的言行举止,学习他们的长处,自己也像海绵置放在富有营养的液体里,快速成长。同时,又被一项活动吸引:参加《黄河大合唱》歌咏团。
记得过了国庆节,新会宣传部门及文化馆,要组织新会一中、新会师范及社会上对音乐有兴趣的人,组成二三百人的合唱团,计划于1956年春节期间在新会人民礼堂(后改称人民会堂)演出《黄河大合唱》。
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二三百人一起唱歌,从未见过;不同学校,还有社会人员一起,并且在新会人引自豪的礼堂演出,更感新鲜,太有诱惑力了。我报名参加了。
起初,我们分声部练习,主要由高三的同学带领大家练习,在风采堂的高台上,从练音,到唱歌谱,进而唱歌词,练习了近两月个,才开始联排。两个学校四个声部的合唱队员,乐队乐器含有管乐、弦乐、民乐,打击乐、手风琴等,甚是威风。高年级的同学还告诉我,学校莫碧泉老师,温文老师,我们年级的梁小萍同学的妈妈梁其苏医生也在乐队中。此外,负责独唱和对唱的表演者,也都是外单位人员,各路人马,济济一堂,甚为可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诗朗诵与歌唱交错进行,各首歌之间构成一个整体,从歌颂黄河上的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显示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到歌颂黄河的伟大、民族的坚强到控诉日本鬼子蹂躏山河、弄得家破人亡的罪行,再到中华民族奋起抵抗,形成千军万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松花江在怒吼!全国上下一致,南北一心,声势宏大,震撼四方!
春节期间,演出如期进行,礼堂内座无虚席。由一中林寿章、温文及新会师范的梁秋老师担任指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演出效果达到预期目的。这是往常小型合唱不能相比的。我深深感到,一个人就像一滴水,只有投入到大江大河中,才能不干涸,才能形成巨大的能量!参加演出,自己也觉得长大了。
进入高二,我被选为共青团新会一中总支宣传委员。
这一年,粤剧名演员马师曾与红线女率广东粤剧团到新会人民礼堂演出《搜书院》。在演出前后一段时间,新会广播站天天都播放其中唱段,有时还播放整个剧的唱词,热闹非凡。
有一天,团总支书记余起超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拿出信封上写着“邝健廉同志亲启”的一封信交给我。要我先看看信的内容。
我好生奇怪,邝健廉不就是红线女吗?怎么给她的信弄到余书记手里?但书记已经发话,我只能看完信以后再提出问题。
信有两大内容,前面部分是夸奖红线女,说她艺术造诣很高,塑造的女主角翠莲太成功了,唱的太好听了,又称赞红线女富有创新精神,创造了独特的唱腔红腔,在粤剧表演史上起到里程碑作用;还赞美红线女品德高尚,乐于助人,自己对她十分崇拜。信第二部分讲自己如何立志成才,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勤奋攻读,希望长大后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但目前妈妈病重,兄弟姊妹又多,经济上遇到极大困难,希望红线女慷慨解囊,解燃眉之急,帮他度过难关。信的落款是新会一中初中二年级学生毛闻鸿。
当我看完信,余书记就问我对这封信的看法。我说,毛闻鸿说到家里的情况是否是真的?遇到困难,为什么向以往没有任何联系的人求助?当然,信写得通顺,文字还是可以的。我又问:这封信怎么到了这儿?
余书记说:邝健廉同志收到信后,让粤剧团的秘书到学校了解情况,等她得到确切消息以后再做决定。这样信不是到了这儿么?我向毛闻鸿的班主任了解过了,他的父母都很健康,经济情况也不是信中说的那样。这里就涉及到做老实人的问题了。我们要通过这件事进行一次教育,让青年学生树立老实做人以及遇到困难该怎样对待的问题。至于毛同学为什么要写这封信,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余起超书记决定要公开这封信,让同学进行一次讨论,并把任务交给我来完成。
我和几个负责出学校黑板报的同学商量,也从毛的班主任那儿了解到,知道毛闻鸿写信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得到红线女的资助,而是他喜欢写东西,想通过这封信是否能打动红线女,验证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这样,大家认为分几步走,一、公布此信全文,发动同学投稿讨论,但不设任何框框,编者按也只要求投稿时各抒己见,毛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编辑部也暂时不披露;二、集中刊登如何对待困难问题的稿件;三、刊登毛同学所在班级同学关于毛闻鸿家庭经济情况的说明,引进做人做事必须诚实的话题;四、建议毛闻鸿同学在班上做检讨,吸取教训。
学校的黑板报就设在风采堂前。风采堂是图书馆,是同学们的聚集地,到图书馆,必然先看到黑板报。那段时间,下课后总有人围在黑板报前,或耐心阅读,或与同学细声议论。比较多的意见是:遇到困难,首先要自己努力想办法克服,万一克服不了,才可以向同学、老师反映,依靠集体力量克服困难;也有同学认为毛闻鸿同学的做法,客观上产生不良影响,污损了学校名声。但也有同学认为作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从写作水平来看,能写出这样的信还是不错的。
经过几期黑板报的讨论,我们认为已经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这件事就停下来了,我们几位负责黑板报的同学,也从中受到教育。
三
新会县中小学教师的反右补课运动于1958年寒假进行。运动初期,所有中小学教师,集中在新会师范校园,到春节前为一个段落,春节后教师们回到自己的学校继续进行。结果,新会一中高中部很多老师都被划为右派,原来的任课教师有几个无法给我们上课了。我们毕业班两个班,只能集中在风采堂合班上课,授课教师进行调整,如数学课由平时负责学校测量的黎寿之老师讲完课本中未学完的内容,而复习课则由刚从中职学校调来不久,且只在初中部上课的陈子万老师负责。这无疑让陈老师和我们都感受到很大压力。陈老师也花了很大精力,帮我们梳理数学课有关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总结解答数学题的方法、步骤,让我们受益不少(陈子万老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评为特级教师)。我们也更加勤奋努力,全力投入升学考试准备当中,在全国升学率只有4%~5%的情况下,我们大部分同学都能升到大学深造,考入中山大学就有6人,中山医学院2人,还有不少考入上海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工学院、化工学院、农学院等高校。
由于我当时经济比较困难,学校让我和学生会主席赵文辉同学住在风采堂西南的阁楼上,(也就是1952年12月31日到李瑞韶老师家吃饭的地方),下课以后,环境十分安静,晚上灯光明亮,更是复习极好地方。
整整半年,我在风采堂静心学习。经高考,如愿以偿,被华南师院按照我报考第一志愿录取到数学系。
从风采堂,我走向更高学府深造。
新会一中风采堂,我永远怀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