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世不生帝王家
最近在听百家讲坛的隋丽娟老师的《慈禧》和纪连海老师的《李莲英》,脑中不断跳出来一段话,就是“来世不生帝王家”,完整的一句话是“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之家”。这句话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皇族刘子鸾,也许这不是刘子鸾一人的想法,更是很多人内心的盼望。
聊回慈禧,慈禧作为一个政治生物,可能她身上人性的东西会少一些,更多的是对权力的欲望和追求,让她手底下的小皇帝同治、光绪甚至后来她将死之前钦点的接班人溥仪,都很难过好这一生。
如果这三位皇帝选择一个最惨的话,可能我还是会投票给光绪。投票标准是什么呢?从人性的角度看,是否符合人性,有自我选择权;从权力的角度看,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军国大事。
同治毕竟是慈禧亲生的,选皇后还能凭自己的喜好,而且骄奢淫逸,时不时还可以穿着夜行衣跟小兄弟出宫溜达溜达,逛逛八大胡同什么的,还可以耍无赖,在清朝大厦将倾之前,尚且有一堆肱股之臣收拾烂摊子,让大厦倾得慢一点,尚有一个“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阶段。而且亲妈慈禧那个时候还有慈安皇后和恭亲王奕䜣的制约,还能还政给自己的亲儿子。只是可惜同治自己命数太短,19岁就去见了列祖列宗。除了命短,无论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权力的角度,同治都还算不错了。
再来说说光绪,他是幸运的,也是极不幸的。幸运的是,他被“皇爸爸”慈禧选中,成为大清朝的下一个皇上,在当时的时代,简直是天大的幸运。但是不幸,也是如影随形。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到四岁的小载湉(光绪帝)被迫离开父母,被带进宫中,学习成为一个皇帝。即便当皇帝是光宗耀祖的事,但是对于四岁的小载湉和父亲醇亲王奕譞(xuan),可能都是一种痛苦。有一个故事讲,因为年龄小,载湉特别不适应宫内生活,每天都很难过,哭闹不去上课,而慈禧完全无视载湉作为一个小孩子的天性,给他定下了“断亲情,立威严和传孝道”的教育方针,不听话就不给饭吃并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帝师翁同龢就想办法请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来看他,每次父亲来看载湉的时候,他就能认真学习,但是来了几次之后,无论翁同龢怎么邀请,奕譞就再也不来了,因为他管的了孩子一时,却管不了一世,在慈禧的高压下只能随缘了。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极大的不幸。对于一个应该父母面前撒娇尽得疼爱,享受童年时光的小孩子而言,从小就被剥夺了父爱和母爱,面对一个冷冰冰严厉的“皇爸爸”,这是多么的残忍!
讲了悲惨的童年,再讲讲皇上选皇后的故事,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选的皇后慈禧也不喜欢,但是她还是由着儿子去了。到了光绪选皇后的时候,慈禧表面假惺惺地告诉光绪,你看到喜欢的,就把玉如意交给她。然鹅!当光绪打算把玉如意交给自己喜欢的一位的时候,慈禧厉声呵斥光绪,皇帝!然后用嘴角示意光绪把玉如意交给另一个人,就是下图的隆裕皇后。



感谢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看到光绪后妃的真实相貌,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光绪选择三者中长相较美的珍妃无可厚非。但是,因为慈禧的干涉,只能选择不那么喜欢的隆裕皇后,隆裕皇后是慈禧的内侄女,在慈禧死后,亲手终结了大清王朝。
根据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光绪对于慈禧而言,更像一个提线木偶,而毫无皇帝的尊严。更不必说,后来光绪与珍妃两个人虽然爱得缠绵,但是慈禧却不喜欢珍妃,引发了杖责珍妃,囚禁珍妃,甚至最后逼死珍妃的事情。
光绪皇帝在年幼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庇佑,年长之后也无法自主选择,也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女人,这是何其的悲哀?
从权力的角度来说,光绪就更可怜了。光绪在十六岁才亲政,这在清朝皇帝的历史上已经算是很晚了。当踌躇满志的光绪皇帝打算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是完全受制于慈禧太后。这个时候的慈禧,可以说已经是升级完全版的2.0,3.0,4.0模式,不再是风雨飘摇的兰贵人,不再是孤儿寡母的圣母皇太后,甚至不再是慈安、奕䜣三足鼎立的西太后,她现在是“皇爸爸”,即皇上的爸爸。嗜权如命的慈禧,操纵着小傀儡皇帝,即便小皇帝叛逆了,搞起了戊戌变法,却逃不出“皇爸爸”的手掌心。
最后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37岁抑郁而终。虽然是皇帝,却被囚禁在黄金的牢笼里,作为一只提线木偶,在众人面前表演,不知道他被囚禁在瀛台的时候,会不会内心愤恨,痛苦,说出“来世不生帝王家”之类的话。
我实在没有办法把他和幸运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幼年时得不到父母的庇佑,成年后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壮年时无法大展宏图,最后在壮年时期匆匆离世,留下了令人唏嘘的一生。如果可能的话,不知道他会不会希望自己没有被选中当皇帝,当一个闲散的王爷,是不是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