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之殇—论宋朝施政之弊(六十一)

低谷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
宋朝看起来,已经跌进了没法更低的低谷了。
西北边,灵州城丢了,
无论内幕如何,灵州丢了以后,宋朝失去了最后一块塞外的根据地,什么像当年的天可汗一样经略西域,靠丝绸之路贸易去给经济输血之类的梦,就不用做了。
丢掉灵州更可怕的结果,在更为遥远的西部酝酿着,当然这一切,和宋朝已经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拿什么去保护更西边哪怕忠于自己的国家呢?
看国内,宋朝的官场上也不太平,
王汉忠气死了,然后他的儿子、侄子,一众亲戚上书给他鸣不平,宋真宗一个一个敲打。
王汉忠很冤,宋朝人知道,皇帝更知道。
可是能怎么办,处罚王超吗?
西北已经烂了,让河北再烂?
目前,河北的防御体系是不能变的,河北这边的人最好也别轻易动。
威虏军之战,长城口之战,契丹人吃了大亏,
契丹人是不会轻易吃亏的。
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再过来。
但是,灵州丢了,这件事得找个人背锅。
找来找去,宋真宗找到了一个叫洪湛的人,
此人就是宋真宗第二次派去勘察绥州城修城环境的人,在他的忽悠下,宋朝白费了人力物力,然后对灵州还一毛钱帮助也没有。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但是仔细想想,这口锅洪大人也不是白背,一方面,的确是他调查不够仔细,另一方面,宋真宗需要他这口锅保护另一个人,
堪称真宗朝十全大补丸的王钦若。
王大人前阵子因为科考受贿,被宋朝的监察只能部门御史台弹劾。
在宋朝,科考舞弊是重罪,即使当时王钦若大人已经爬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位置。
出了这种事,轻则罢官回家,重则菜市口试刀都是可能的。
宋真宗为了保王钦若,可以说是拼了老命。
和御史台掐,找人背锅,
最后,总算把此事从王钦若大人身上摘出来,倒霉的洪大人背锅走人。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真宗朝也写了几万字了。
如果问诸位对宋真宗这个皇帝的印象,我相信大家的评价基本上也就以下这些:
软弱:被辽国人和李继迁轮草,而强硬程度甚至还不如他爹。
除了威虏军和长城口侥幸打赢之外,河北被辽国人各种洗白,西北丢了灵州和定难五州,把李继迁养肥。
颠三倒四:该处罚的人不处罚,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到处找人背锅。
不理智:自己的亲信王超、王钦若、犯了天大的错误,都轻轻放下,即使出卖国家利益如傅潜;把整个四川带进战乱如牛冕等人,也就是暂时罢官回家养老,之后还能过的很好。
和他那个神经失常的爹有什么区别?
论战绩,他爹起码还曾经辉煌过,他是半点辉煌都没有,在位才不到五年送的人头快赶上他爹在位二十多年了。
是这样吗?
现在来看,也许确实是这样。
时间很快就到了咸平五年、六年,历史就在我们很多常人看不到的地方,在发生变化。
自古而今,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对宋真宗还有他儿子宋仁宗竖中指,
说他们软弱,无能,怂包,对待异族政权不惜签城下之盟,议和,赔款,就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是,就中国的历史而言,
什么样的皇帝,是最厉害的。
皇帝这个职业,换位思考,自古而今的法则,从来不是打下多少地盘,让老百姓过什么好的日子,在异族人眼里是怎样的崇高。
就中国历史的游戏规则而言,
做皇帝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保住江山不倒。
仁人志士说一千道一万,这个事实,他们也必须承认。
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给你整的全境亡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自己也跟着陪葬的皇帝,自古而今都不少。
前面说了,做皇帝某种程度上和做买卖差不多,想赚钱的前提是买卖不能关张,而能在各种人眼里看来都软怂无能还能保住买卖常在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高人。
最厉害的皇帝的法则是,周围刮得都是十二级以上的狂风暴雨,而他自己安安稳稳坐下台风眼里,看着这些狂风暴雨刮出来的钞票掉在自己脑袋上。
在中国历史的游戏规则里,这才是做皇帝这个职业的鬼畜玩家做的事情。
就宋朝而言,甚至就中国历史而言,宋真宗和宋仁宗,是绝对的鬼畜玩家。
连我们仁人志士都觉得他们软,他们怂,他们差劲,为什么辽国人和西夏人混到死了十几万甚至二十万人,皇帝、名将都送了老命,全国主力陷在宋朝国内差点被包了饺子,都没办法把这个软蛋彻底报销呢?
偶尔靠运气续命,那叫运气好,经常靠运气续命,你就不得不说他很牛逼。
就宋真宗而言,他现在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和辽国人、党项人拼出谁大谁小来,而是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安稳内政,增强国力。
不管你前面输了多少,赔了多少,历史这个东西,看的是谁笑到最后。
这一点,游牧民族是不懂的,
他们崇尚的是狼性,肉在嘴边上,他们就只能不顾一切的啃下去,哪怕肉有毒,哪怕可能死在啃肉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所不惜。
中原的皇帝,或者说中国的皇帝不是这样的,第一,他们并不缺那口肉,第二,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样的肉可以吃,什么样的肉不能吃。
李继迁不知道,
所以在吃掉灵州之后,很快,他就盯上了一块他之前啃过差点被毒死的肉,麟州。
上次,他在这里被曹玮切掉了粮道,差点把命送进去。
这次,李继迁决定再赌一把,
一个人,偶尔赌几次,赢,很正常,赌的多了,就一定会输。
李继迁带着两万多人的部队,进攻麟州。
这一次,宋朝人真正见识到了李继迁同志当前的实力,也让一直在幕后冷眼旁观的宋朝皇帝,认清了现实。
宋朝在西北这条线上,已经很难是李继迁的对手了。
除非,使出一些非常的招数。
若干年前,李继迁是5000人就可以揍的片甲不留的小土匪。
现在,他可以轻易带着两万人,进攻宋朝腹地。
若干年前,李继迁只能跟宋朝打游击战,只有宋朝远征军抄他老巢,把他打的喊爸爸的份。
现在手上有了定难五州和灵州,宋朝和李继迁之间的牌局,局势也逆转了。
轮到李继迁把宋朝的城市围的水泄不通了。
李继迁的部队把麟州团团包围,一丁点缝都没给城里人留下,
因为麟州,没有水源。
这就是游牧民族的智慧,这些民族,不管叫什么名字,和汉族人打了上千年交道之后,战场上的鬼魅伎俩,套路不是一般的多。
比较轻松就可以把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比如说现在,李继迁围点打援,宋朝怎么办,
要么,你城里的人出来和李继迁拼命。
你是城防军,李继迁是常年在沙漠里打家劫舍的悍匪军,谁赢谁输,
用脚丫子想都能想通。
要么,你就全渴死在城里。
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几天不喝水你试试。
要么,就像灵州那样,宋朝得派部队去救援麟州。
之前李继迁没有那么多人的时候,宋朝连清远军、灵州都不敢救。
现在他有两万人,吃饱喝足,等着你上门野战。
这就是摆在宋朝人面前的局面,
宋朝怎么应对?答案是,官方没有应对。
于是,麟州之战变成了一场,嗯,应该叫麟州绞肉机的消耗战。
城里,麟州人在知州卫居实的带领下,在水源都被切断的绝境下,拼死抵抗。
城外,李继迁的人也在不断的攻城。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宋朝的官方,对麟州的局势,不管不问。
说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需要提个醒。
这是宋真宗和他儿子宋仁宗做事的常态,
就是你会觉得他们做什么事总是慢半拍甚至慢一拍,
而且,在很多我们觉得他们应该着急上火跳墙的事情上,他们无比淡定,
但在某些我们觉得是鸡毛蒜皮一文不值的事情上,他们比谁都着急。
比如现在麟州已经火烧眉毛了,但宋真宗就在冷眼观望。
五天之后,麟州得救了,
拯救麟州的,除了一场瓢泼大雨,还有远在山西的宋朝并州、代州都部署张进的部队。
这位职能和职位相当于当年潘美的方面军老大,在没有皇帝诏书的情况下,私下带兵拯救麟州。
等他到麟州的时候,发现麟州城的惨状快赶上了许多许多年之后的凡尔登。
城下,堆满了李继迁手下的尸体。
他带来了两万人,打了五天,死了一万多人,
进攻的一方尚且如此,防守的一方什么样就不形容了。
麟州得救了,仁人志士对宋真宗的鄙视薄上又增加了一条。
你在搞什么?
清远军你不救,灵州你不救,麟州你也不救。
等李继迁打到开封城你才能停止短路吗?
前面说过了,最厉害的皇帝的法则是,周围刮得都是十二级以上的狂风暴雨,而他自己安安稳稳坐在台风眼里,看着这些狂风暴雨刮出来的钞票掉在自己脑袋上。
宋真宗是鬼畜皇帝,也是一个厉害的生意人。
他在默默看着李继迁,然后想着怎么玩死他,
哪怕暂时,李继迁一直在获益,但他的弱点,已经暴露在宋朝皇帝的眼里了。
在很多年以前,我们重新看这段历史的时候,
你会惊讶的发展,那些曾经看起来强大的、凶狠的、肆无忌惮的、占据了各种优势的人,最后都会输的很难看,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没占到什么大便宜。
而那些看起来软弱的,不堪入目的,颠三倒四的,人尽可欺的,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地废墟,但我们不知道,在废墟的背后,宋朝即将迎来自己一个时代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