Ω 六丑:春归过翼解题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辛稼轩 贺新郎

去年入秋开始,花了不少力气在阅读app上和大家一起读书,有收效,但不好。问题的根源似乎仍然在于缺乏适当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读书? 12月和董其昌大展同步的看展读画,几个环节皆好,惟有“阅读”一节脱落了。 “在有动机前先研究技法,是徒劳无功的。”[罗伯特·亨利/艺术精神,磨铁/2019]
找董其昌的资料,就近在网易蜗牛上搜寻书画类的书,书不够多,看到一本李长之的《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再一看,李长之的书有不少。以前记得李长之的一个书名叫做《迎中国的文艺复兴》,另有一个叫做《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两个书名足以为一位作者留名。就这么读了一本长之先生1953年脱稿的《中国文学史略稿》,虽称略稿,也有将近800页,阅读器消除了体积感,来回看了好几遍,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是一本大部头。 中国文学史研究向来为显学,只看通史也不会少于几十种,更无论有关历代名家名作的评述校笺。蜗牛上不常见的就有好几种,比如戏剧家赵景深写于1930年代,再版十多次的《中国文学小史》。确为简史,但也能就此看出彼时读文学的势头,与写作者的博通。细究起来,起意读文学是几个月前看到蜗牛上有一本换了书名的俞平伯选注之《唐宋词选释》,诧异之余,不时打开重读,实在感到时人与这些奇妙无穷的语言渐行渐远是莫大的遗憾。于是逐渐累积了一张可以即刻阅读的列表,以作他日之选。 文学是什么?答案千万,收窄一些来看,文学即语言的艺术,经过时间挑选的文学作品确是人类至为珍贵的宝藏。去年以来在学习心理学途中反复认识到语言的神奇以及对于人类的重要,前两天无意中看到一套王士元教授2009年在北大讲授“语言与大脑”连续课程,平实敦厚,贯穿联通,后几讲中也以相当篇幅提到汉语的特殊性,请有心人仔细收看该讲座,以便温习与重新审视语言的核心位置。也许正是因为过于忽视了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特性,致使今天大多数持中文作日常表达沟通人士看到传统中文典籍常常望而却步,这里所说的传统中文典籍延伸到时下,因为稍加留意便会发现直到今天,经过一百年的白话运动之后,许多有学之士即使日常交流所用语言,仍属“古达汉语”范畴。要了解古代中国文明,需要掌握语言工具。 另一方面,因为汉语衍生出汉字这一特殊符号系统,便逐渐发展出对于古汉语的辨识注解、古代典籍的编辑整理等等一套繁复的学问,由此而来的著述不计其数,如汗牛充栋。仅《诗经》一种历代积累的重要著作不下百余种[见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如何区别对待,也是学问的一部分。
由于汉语汉字绵延久远,一般所说文学作品除了蕴含语言变化的规律与奥妙之外,也是时间变迁的剪影,诗词歌赋中能看到地理天文月盈月缺,要读懂诗作,也须知道基本的背景常识。 作为艺术的文学与中国画有一接近之处,即为不断用典,绘画中可称为“仿古”“拟古”,实则为一种共通的观念与艺术手段。其次中国文学除了本身具有的强烈画面情景感之外,诗词与绘画同时具有抒情写意功能。再次,也是极为重要一点,中国文学史始终与音乐相伴随,所谓诗歌。从古老的诗经甚至更早开始,几乎所有体裁均符合演奏与唱诵之需。由于这些内在特征,在以文学作品出现先后为基本序列认识汉语时,将会结合多种形式展开,比如将要读到李白时,可以先看一段昆曲中的太白醉酒,再听一听邓丽君的清平调。

书目构成与读书法:
书目安排: 总体原则,以一流作者之一流作品编织。 文学史当以有史学素养的诗人选编著作为首选,比较了百年来若干不同著作者言之后,暂以郑振铎1957年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与李长之1954年主要完成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为主线,同时参考若干不同视角重要文学史,请见所附书目。古汉语部分对照常见数版《古代汉语》后,仍以王力主编之《古代汉语》1998修订版为主要参考;评论阐发综合各家,计有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顾随《顾随诗词讲记》等,版本目录暂以金开诚、葛兆光《历代诗文要籍详解》为主。每一主题皆以介绍各主要研究著述为基础,再选择适合初学者篇目重点展开。过眼重点书目百余种。

读书法: *提问-预习-讲解-阅读-作业,循环; *阅读篇目包括:每节指定篇目+建议阅读为主,延伸书目为辅。阅读篇目将综合考虑文学、汉语以及相关的历史、艺术主题,包括不同形式; *每人自己动人选编阅读篇目,在过程中实践更新方法;
目标与要求: 总体而言以这样一种读书法,初步掌握阅读一般书籍与汉语古籍的阅读方法,掌握相应基本知识,领略中文魅力,产生进一步了解的趋向。具体如下: *对中国文学样貌有总体了解,认识重点作品。了解历代作品构成与分布,了解传统知识研究方法与主要成果,初步形成相关主题知识框架; *熟悉常见汉字简繁体对应与转换,会书写;熟悉繁体竖版阅读;掌握一般字词诗文工具<书>用法; *对中国历史纪年、历史地理分布与变化,从了解到掌握。对于历法礼仪等常识有一般掌握; *在阅读文本与建议书目基础上,动手整理出自己的阅读选目与参考书列表,学会查找所需资料常用方法,以此掌握有关基本方法; *主动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向他人学习,学会讨论问题,开拓视野,相互促进; *主动阅读。惟有爱看书这些招数才有用武之地。 ***说明:本单元属入门阶段,对诗词格律古汉语语法等不作特定要求; 各位可以根据以上目标对现状作初步测评; 基本阅读主题单元:春归过翼

葛兆光教授数年以前讲过一次陈寅恪的题目,介绍第一流学者行迹之余,语带义愤,还说到大学的功用之一在于从业余转向专业。此处我理解为大学念完应具有专业能力。屈万里先生在1964年为台大中文系科目编写的讲义《古籍导读》一书中引用胡适的两句白话勉励学生:“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借来与各位共勉。

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reading on water.
建议阅读: 葛兆光: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上图,2015 王士元:语言与大脑 @北大,2009 赵元任:常州话吟诵李白二首 赵元任 刘龙勋:诗经公开课 台湾交通大学公开课